在這次酒宴上,宋璟對於高仲舒齊瀚隱喻,洞曉了其中道理。尤其中書舍人高仲舒一席話,讓他細思良久。“在政壇上,越是不顯山露水之輩,在位時間越長,比如伴食宰相盧懷慎;而那些精明強乾大刀闊斧之人,在位時間越短,比如狄仁傑姚崇等人。” 這日,幾個朋友在蘇頲院內散步,有一棵庭樹參天,旁邊幾棵樹參差不齊,卻躍躍欲試,大有試與大樹竟高低之氣魄。 齊瀚指著樹,道:“你們看,院子裡的這幾棵樹,也能說明一些道理,中間那可大樹,如果比作皇上的話,那周圍的小樹就是官員,小樹也要吸收給養才能茁壯成長,故此陽光、雨露、沃土一樣都不能缺少,小樹長成高樹,勢必與大樹競爭資源與生存環境,這樣下去,皇上能讓你位極人臣嗎?不可能。” 果不其然,姚崇“稱病”隱退後,皇上便運用其他棋子上陣,一向趨於保守才乾平庸的黃門侍郎源乾曜被唐玄宗敕命為宰相。與此同時,宋璟與蘇頲官位被罷黜。 如今天下大治,政通人和。唐玄宗認為冒尖的宰相已經不合時宜,需要有“守城”資格的人來擔任,這種人不顯山露水,壓得住陣腳就行。源乾曜便是這樣人群中的一個,他有優點也有不足之處,優點與“伴食宰相”盧懷慎有相似之處,生活儉樸,不貪汙受賄,嚴於律己,常常以金科玉律約束自己;與人共事,總是一團和氣,不敢得罪人,唯唯諾諾,也不爭權奪利;這樣一來,他從不自己做主處理政務,處事謹慎謙恭,有什麼事情,不管大小他一律請示奏報。有功績了貼給皇上,有錯誤了自己主動承擔。 如此一來,唐玄宗喜之不盡,其樂融融。與這樣的“雇傭工”共事,何樂而不為呢? 宋璟對於朝廷紙醉金迷歌舞升平等靡靡之音現象,很是擔憂,日思夜想,對於李唐王朝傾注了大量心血。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某月,宋璟逝世於東都洛陽,享年七十五歲。 生前,有人問他:“宋大人百年之後,哪裡是老丞相的安身的風水寶地呢?”宋璟聽罷,想起自己一生做官,利國利民,這就足夠了,沒有奢望。他不願意人們為他建陵修墓,鋪張浪費。他讓家人取來筆墨紙硯,寫道:龍擊鼓,雕打扇,擔杖開花鐵環斷。宋璟擱下毛筆,對著眼前人說道:“這就是宋某的安葬之地。” 這一出,真把眼前人給弄得一頭霧水,不知迷津。在東都洛陽,才華橫溢,卓爾不凡的大有人在。為這事,親朋好友四處遍尋高手,一個個大才子搖頭就跟不浪鼓子一樣,誰也解不透在哪,在啥地方。 宋璟逝世後,家人們誰也說不準墓地選在哪兒,不得已,隻好停了一年靈。第二年,還是無法下葬,這可如何是好?長時間停靈也不是辦法。這時,有人出主意,道:“聽說有一個官員是開國功臣程咬金的後人,能掐會算,是個高人,不妨問問他?!” 家人們趕緊找到程老先生並把這事告訴了他,程老先生一聽,笑著說道:“宰相宋璟寫出的意思是四樣事。” “嘛事?”一個家人迫不及待地插話問道。 程老先生示意大家不要急,慢慢聽講:“哪個地方發生了這四件事,哪個地方就是安葬之地。” “嘛地方才會發生這四件事呢?”有幾個人不約而同道。 隻見程老先生拂了拂長髯,說道:“這樣吧,程某跟大家一塊去老家,給宋達人送葬吧!” 人們興奮不已,老先生出山,這事就好辦了,要不千裡送靈,鐵鏈環怎麼弄兩截呢? 就這樣,人們按照宋大人生前遺囑,用鐵鏈栓好棺材,用擔杖抬著靈柩,北返宋璟故裡。程老先生押著靈柩,從洛陽開拔,一路之上吹吹打打,走了一個多月來到邢州,那四樣事兒沒有出現。隨即命人沿著邢州的城墻繞了三圈,那四樣事兒還沒有出現。程老先生知道宋大人是邢州南和縣宋臺村,便一路向東走去,途徑南和縣城,終於來到了宋大人故裡。在宋臺村,人們抬著靈柩轉了九九八十一圈,那四樣事,仍然沒有出現。程老先生心燥煩悶起來,他喃喃自語道:“宋大人呀!宋大人,你出生在燕趙之地,難道非去南國不成?既然這樣,那程某再送你一程。”他們不顧汗水淋漓,也不懼道路坎坷,攢著勁抬著靈柩尋找目的地。 這日,他們抬著靈柩來到了沙河縣留容村村北,突然,淩空傳來一聲長鳴,循聲望去,隻見一隻老雕飛到靈柩上空之際,嘴裡叼的一條長蛇猛然間掉落下來,不歪不斜,恰好落到吹鼓手的大鼓上麵,大鼓“咚”的一聲巨響。老雕丟了長蛇,便依依不舍地扇動雙翼,老麼(俗語,一直)在靈柩上空盤旋;這個時候,有個趕集的老頭,給女兒買了幾朵花,怕弄壞了,就把花插在擔杖上的窟窿眼裡,擔著擔杖走到了靈柩跟前。程老先生一看,喜出望外,樂不開支,道:“長蛇擊鼓,老雕扇動雙翼,擔杖開花,長蛇不就是小龍嗎?應驗了三樣,可這鐵鏈環也該斷開了。”隨後,程老先生命人拿來釘釘斧頭,用力向鐵環砍去並斷喝道:“宋大人,你就在此地安葬吧!”鐵鏈環應聲斷開。 宋璟逝世十二年後(公元749年),兒子宋渾時任禦史中丞,他與手下監察殿中侍禦史的顏真卿商量為其父立碑。二人議和後擬文陳奏皇上,就在此時,宋渾被貶官,流放賀州,此計劃擱置。又過了二十一年,到大歷五年十二月,宋璟的孫子宋儼,時任蘇州刺史,又揮淚請顏真卿為其祖父寫碑文,顏真卿懷著對宋璟的尊敬,很快答應了宋儼的請求。親自撰文並書丹宋璟墓神道碑。 碑文部分內容如下: 有唐開認儀同三司行尚書右丞相上柱國贈太尉廣平文貞公宋公神道碑銘 公七歲能屬文,一遍誦《鵬鳥賦》。丁尚書認君憂,水漿絕口者五日。八九歲時,嘗夢大鳥銜書,吐公口中,公吞之,遂乘而直上。倏忽驚寤,猶若下在胸間,自後藻思日新,襟懷益爽。年十六七時,或讀《易》曠時不精,公遲而覽之,自亥及寅,精義必究。明年進士高第,補上黨尉,轉王屋主簿。相國蘇味道為侍禦史出使,精擇判官,奏公為介。公作《長鬆篇》以自興,《梅花賦》以激時,蘇深賞嘆之,曰:「真王佐才也!」轉合宮尉。長壽三年從調,判入高等,有司特聞,天後親問所欲。公以代為唐臣,不求榮達,詭奏雲:「家本山東,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願得魏之一吏。」遂手詔授錄事參軍,拜舞趨出。後異而召還,又手詔拜監察禦史裡行。尋丁齊國太夫人憂,服闋,築室反耕,誌圖不起。俄而即真,遷殿中侍禦史。同列有博於臺中者,將責名品而黜之,博者惶恐自匿。翌日,公獨正辭引過。天後悅而釋之。遷天官員外郎、鳳閣舍人、禦史中丞,乃謂所親曰:「吾比欲優遊自免,不圖要近。驟至於斯,其敢廢所職乎?」乃悉心納忠,無所回避。時張易之、昌宗兄弟,席寵脅權,天下側目。公危冠入奏,奮不顧身,天後失色,蒼黃欲起。公叩頭流血,誓以死爭。拾遺李邕奏曰:「陛下坐則天下安,起則天下危。」內史令敕公出,公曰:「天顏咫尺,親奉德音。不勞宰臣,擅宣王命。」詞氣慷慨,左右震悚。遂俱攝詣臺,庭立切責,二豎股栗氣索,不敢仰視。自朝至於日昃,敕使馳救之,公不得已而罷。又令詣公謝罪,公拒之。後有慘恤,二豎來吊,公辭曰:「貴近不宜與執法通同。」假滿,朝士慰公。二豎又欲序進,公舉板迎揖之,不得成禮而去。神龍之興復也,公實佐其謀,及當疇庸,讓而不受,曰:「清宮問罪,事出五王。祀夏中興,功歸明主。非曰逃賞,誰敢貪天?」俄拜朝散大夫吏部侍郎兼諫議大夫,遷黃門侍郎。嘗遇梁王武三思於朝,三思方欲言事,公正色謂之曰:「當今復子明辟,王宜以侯就第,何得尚乾朝政?」三思慚懼而退,請急累月...... 顏真卿書巜宋璟碑》,碑製巨大,四麵刻,三麵楷書,一麵隸書,洋洋三千餘言,碑文景星慶雲,書法龍翔鳳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