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罷相後,他的長子張鈞擔任中書舍人,中書舍人佐中書令,是負責在中書省掌製誥(擬草詔旨),多以有文學資望者充任。張鈞雖不及父親妙筆生花,依然步其後塵,寫出的文章也是讓讀者交口稱贊。他對本職工作也是忠於職守,小心翼翼地完成任務;張鈞的一個好友叫倪彬,是當朝開元前期擔任尚書右丞倪若水的侄子,父親倪若穀,曾任槁城任縣令。倪彬進士及第,曾在山西、河北、江蘇等地方擔任一把手,一級一級,通過善政一步一步走上了朝廷。這次,他通過陪護唐玄宗上泰山進行封禪大典,擔任安保工作一把手,因陪護有功,被皇上詔為尚書左丞。尚書左丞,官名。漢成帝建始四年(前29)置尚書,員五人,丞四人,光武帝減二人,始分左右丞。尚書左丞佐尚書令,總領綱紀,官位與中書舍人一樣屬於正四品。 張鈞與倪彬交集頗多,常常為完成朝廷政務,雙方機構進行磋商,研究並擬定草案呈報給上一級進行裁定。 張說罷相後,宰相宋璟、蘇頲等賢相以犯顏直諫等原因一一退出相位。唐玄宗隨即找了兩位宰相,一個是戶部侍郎李元紘,另一個是安西副大都護、磧西節度使杜暹。李元紘原本姓丙,他的老爺爺丙粲曾經擔任隋朝隋煬帝屯衛大將軍,與唐高祖李淵是老朋友,李淵入關後,丙粲率領軍隊歸降,被賜予李姓。後來,丙粲晉升為左監門大將軍;李元紘爺爺與父親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擔任大官。李元紘曾經擔任雍州司戶,太平公主跟佛寺爭奪碾磑,李元紘頂住壓力,判太平公主敗訴。後來,李元紘從縣一級長官逐步晉升為工部、兵部、吏部侍郎。唐玄宗讓大家給推薦一位稱職的戶部尚書,公舉出李元紘能夠勝任。斯時,宰相張說等人認為李元紘資歷還淺,隻拜其為戶部侍郎。李元紘上任後,便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較為詳盡地講述了老百姓的疾苦與當政者的得失。唐玄宗閱罷十分高興。李元紘處事謹慎,為人清廉,因此,張說罷相後,唐玄宗第一個便想到了他,並很快提拔為中書侍郎、用平章事。隻可惜,李元紘與前任宰相盧懷慎一樣,生活簡樸,與人為善,一旦得到賞封,便分散給親族。可在處理國家大事上,唯唯諾諾,沒有自己的政治主張。 杜暹清廉正直,不接受突騎施的賄賂,拒腐蝕防演變,也給唐玄宗留下了深刻印象。杜暹恭順有加,在擔任婺州參軍、大理評事、監察禦史,獲得清廉口碑。及至後來,他擔任安西副大都護,任職四年,深得當地民心擁戴。總的說來,杜暹銳性不足,韌性有餘。 張說罷相後,吐蕃國王看到李唐王朝綜合國力有所下降且有隙可乘,便肆無忌憚地挑起了新一輪站端。 唐睿宗時期,吐蕃軍隊乘虛而入占領了河西九曲地區,等到他兒子李隆基承繼帝位,是為唐玄宗。唐室基礎還未打牢,吐蕃就撕毀合約,公開與唐朝交戰。開元兩年(714年)的武街之戰中,遭到以薛訥大將軍率領的“薛家軍”重創,打得吐蕃軍狼狽逃竄摸不著北。吐蕃國王已看慘敗,便派遣使者向李唐求和,因彼此在禮儀上存在分歧,在以後的歲月裡,兩國交戰時斷時續,吐蕃沒有撈到半點便宜。隨後,開元盛世的崛起,令世界刮目相看欽敬有加。吐蕃國王識時務地再次與李唐求和,並請求以舅舅與外甥之禮節重新盟誓,彼此雙方才又做到了井水不犯河水的睦鄰友好。隨後,吐蕃勵精圖治養精蓄銳,在跟大唐國際交往中越來越傲慢無禮,這到讓唐玄宗很是惱火。 此次,李唐王朝上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凱旋後,唐玄宗與首輔張說談及此事,張說奉勸皇上:“吐蕃缺管教,無品無德,我們也應該教訓一番,然而,兩國交戰十幾年,鄯州、涼州、甘州、河州已經凋敝不堪,雖然我軍捷報頻傳,但得不償失,獲悉他們已經悔過自新過來求和,張某懇盼陛下還是答應下來,讓邊疆軍民先安頓下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 唐玄宗心的話:目前國力豐盈,繁榮昌盛,打敗侵略者還是綽綽有餘。斯時,唐玄宗不便反駁張說,隻是搪塞道:“行了,朕還得與群臣商議才是。” 張說見狀,知道自己不再重要了,說話沒有分量。退下後,他找到搭檔源乾曜說:“陛下選得王某這個人有勇無謀,經常想靠僥幸取得戰功,倘若兩國和親,他又怎能立功?!陛下已經不聽張某建議了。”果不其然,唐玄采取了王君建議發兵討伐吐蕃。 吐蕃得知唐軍討伐自己,便派大將軍悉諾邏恭祿先發製人,一路之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麵對氣勢洶洶的對手,王君領兵不敢出戰。恰逢大雪驟降,天寒地凍,吐蕃軍士被凍死者不計其數。大將軍悉諾邏恭祿決定大肆劫掠一番後,打算從青海貴德縣西路撤回國內。唐將王君斷定對手疲憊不堪,便提前派人從小徑潛入吐蕃國內,把路邊的野草悉數焚毀,並和秦州都督張景順率領的唐軍緊緊尾隨在吐蕃軍隊後麵。當時,吐蕃軍隊馬無糧草將士饑腸轆轆,戰馬倒斃者比比皆是,士兵餓死者大有人在。唐將王君領兵一鼓作氣把對手打得一敗塗地落花流水,倉皇逃回吐蕃。 此次決戰,唐軍繳獲對手馬、羊、輜重數以萬計。唐軍大獲全勝,唐玄宗欣喜不已,隨下詔晉升王君為左羽林大將軍,又拜其父親王壽為少府監退休。 從此以後,窮兵黷武的唐玄宗更加堅定了開疆擴土的決心。兩國交戰三年多來,唐軍取得了輝煌戰績。可是吐蕃國王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繼續搗亂繼續失敗,直至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