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封禪大典(下)(1 / 1)

良吏傳 郝軍仙子 3523 字 2024-03-15

負責安保工作的總指揮倪彬負責傳遞聖旨,傳呼時辰。   一開始,唐玄宗騎著馬走了一段路,隨著山徑崎嶇蜿蜒,逼仄的前程越發陡峭。不得已,唐玄宗撇下坐騎,隨後而至是由幾名壯漢抬來的一張特製的龍椅。時進冬月,團團白雲繚繞山巒,紫色薄霧乍隱乍現。唐玄宗坐著龍椅,望著泰山這些神秘莫測的瑰麗風景,不禁興致闌珊,陶醉其中。   等到經過中天門,來到十八盤時,唐玄宗不得不自己步履攀緣。因為他乘坐的龍椅幾乎要直起來,山道很陡,兩側是萬丈深淵,抬者稍不留神,便會跌落深淵,後果不堪設想。不愧是明皇天子,魄力確實非凡。隻見唐玄宗大口穿著粗氣,依然興致勃勃奮力攀登。同時,還與張說、蘇頲、賀知章等人說話,這是什麼典故,那是什麼出處,如數家珍。隨行人員對皇上的淵博知識,欽佩有加,不住勁地直點頭。   一路之上,唐玄宗感喟道:“陶淵明曾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倘若他來泰山一遊,興許就不會‘悠然’起來了。”   張說笑著說道:“陛下所言極是!不過,那都是遊手好閑之人,抒懷而已。倘若要想站在泰山極頂上,那就必須先上山攀登高峰,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張愛卿,細細道來。”唐玄宗興奮道。   “孔夫子雲,登尼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做為人君,隻有站得高,才能高瞻遠矚,祖國的萬裡江山,方可一覽無餘盡收眼底。”張說侃侃而談。   “張愛卿不愧是大手筆!”唐玄宗由衷地贊嘆道。   一旁的蘇頲聽到皇上對張說的誇獎後,悄悄地對張說耳語道:“張大人,蘇某問一下,你說爬山是登高望遠,這倒不假,可不能老讓陛下身居山之巔吧,要是下山的時候,你可如何做解釋呢?”   沒想到,唐玄宗聽到了這句話,不滿地斜了蘇頲一眼。蘇頲見狀,嚇得不由地打了一個冷個瘮,好家夥!自己真不該在皇上身邊說這話。   張說笑了笑,朗聲說道:“蘇大人,下山的時候,肯定是後麵比前麵高,且越往下走後麵越高,昭示著一代更比一代強呀!”   蘇頲驚喜道:“張大人說得真好!妙不可言。讓小弟佩服的五體投地。”   初九白日,護衛隊與儀仗隊,環列山下。泰山的各個行道布滿了衛兵,傳呼報時以及傳遞詔書,迅疾到達。到了晚上,風雨驟降,寒氣襲人,時間不長,雨止風住,氣溫漸漸有所回升。山上山下,沿途山徑上點燃著燈火,向山下遙遙望去,猶如天上的星星落在人間,鋪天蓋地,蔚為壯觀,令人贊嘆不止。如此魔幻的夜景,到處充滿了喜慶與神奇的色彩。   第二天清晨,日暖天清,祥風習習,絲竹之聲飄向天際。在泰山極頂上,君臣肅立於圓形祭壇前麵,舉行祭拜昊天上帝的儀式,並以唐高祖的牌位做為神靈進行陪享。唐玄宗首獻,豳王李守禮亞獻,寧王李憲終獻。   祭文雲:“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於昊天上帝:天啟李氏,運興土德。......中宗紹復,繼體不定。上帝眷祐,錫(賜)臣忠武。底綏內難,推戴聖父。恭承大寶,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嶽,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獻畢,把盛有書寫著祭文的玉碟和玉冊的兩個玉匱,藏於祭壇的石座下麵。   旁邊的燎壇上堆積著很大的柴火垛,柴火垛上堆放著很多玉帛和犧牲等祭品。點燃柴火垛,熊熊烈焰,濃煙繚繞,在晨陽、朝霞、曉嵐的照耀與映襯下,飄搖升騰。   此時,山上山下,群臣熱血澎湃激動不已,齊聲高呼:“萬歲!吾皇萬歲萬萬歲!”從山頂到山腰再至山底,歡呼的聲音,連成一片。猶如春雷滾滾,又似翻騰浪濤,驚天動地,響徹雲霄。   在山巔祭天同時,留在半山腰的官員,也在下壇完成了祭祀五帝百神的儀式。   前晌,唐玄宗和宰相、親王們於禮畢後便下山了。後晌到達西南方向的社首山的帷宮,百官、皇親國戚、四夷君長以及外國使節上前迎接鑾駕之際,又一齊山呼萬歲。唐玄宗雖已疲憊不堪,可一見到這強大陣容,就仿佛打了興奮劑一樣,兩眼發光,煥發精神。   十一日,唐玄宗在社首山方形祭壇上,祭祀皇地祗(地神),並把父皇唐睿宗的神靈(牌位)陪享。獻祭完畢,便把玉帛犧牲等祭品埋進地裡。   社首山並不大,它位於泰山腳下西南方。唐高宗曾經仿照“周成王封泰山,禪於社首”的傳說,首次在此山舉行祭地儀式,卻沒有像秦始皇、漢武帝那樣禪於泰山腳下另一座小山梁父山。   唐玄宗在泰山封禪大典完畢後,異常高興,下詔大赦天下,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又推恩加封隨行百官。也就是說,凡是跟隨皇上登上泰山頂的祀官可以超授五品官。時任中書舍人的張九齡對此持不同意見,他認為官爵是根據德才功績加授。就這樣,朝廷上下,雜音甚囂塵上。即便是皇上好大喜功沖昏了頭腦,可誰也不敢得罪呀!那些在職主持日常事務官員對此不公正現象表現出強烈不滿情緒,他們離不開工作崗位,看到去泰山的人晉爵加官,一個個忿忿不平;還有那些參加封禪負責保衛、後勤、服務人員以及士兵等,他們最為辛勞,居然沒有得到什麼實惠的封賞,一個個怨氣沖天。於是乎,張說的政敵宇文融等人利用不少人憤怨情緒把矛頭指向了張說,這種遷怒沒有想到擁躉如此之眾。   近幾年來,禦史中丞宇文融主導了清查流亡戶與編外土地的工作,並取得了一定成效,頗得唐玄宗賞識,同時,也對社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煩擾,宰相張說以調查出結果為由向皇上經常提出不同意見。宇文融等人積極進行反駁,唐玄宗當時沒有聽從。張說的知心朋友、中書舍人張九齡私下勸說張說:“宇文融深得皇上寵信,又能能言善辯,不可不有所防備呀!”張說冷冷一笑,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不以為然,道:“區區鼠輩,其奈我何?”   這一次,反對派卷土重來,群起而攻之。張說防不勝防,唐玄宗風向變了,對他不再信任不再支持。就仿佛這顆棋子該歇歇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張說也不例外。然而他三任宰相,政務嫻熟,根據國情對政治軍事製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他一生既有文韜之策,又有武略之功,為李唐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說罷相後,朝廷的中央決策中樞陷入了四分五裂、各自為政的局麵,再也沒有人可以掌控大局。然而三年之後,唐玄宗便想到了張說的種種好處,以及他為國殫精竭慮,文攻武略,可謂居功厥偉。   728年(開元十六年),唐玄宗命張說兼任集賢殿學士。   729年(開元十七年),張說被任命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不久,接替源乾曜為尚書左丞相。不久,張說又因修撰《謁陵儀注》有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他的長子張鈞被封為中書舍人,二兒子張垍也成了寧親公主的駙馬。   730年(開元十八年),張說患病,唐玄宗每天都派中使前去看望,並親自為他書寫藥方。同年十二月,張說病逝,終年六十四歲。唐玄宗在光順門為他舉哀,親自撰寫神道碑文,並罷元旦朝會,追贈太師,賜謚文貞。   縱觀張說一生,對朝廷忠心耿耿,守正創新;與老百姓風雨同舟同心同德。斯人已逝,令人扼腕長嘆肅然起敬。   後來的宰相大都是能力平庸、鉆營謀利之徒,李唐王朝漸呈衰落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