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張李之爭(1 / 1)

良吏傳 郝軍仙子 2460 字 2024-03-15

張說生病前,唐玄宗經常去探望,並谘詢張說後麵有誰可以做宰相?張說一直推薦張九齡可以勝任。   開元十八年(730年),張說逝世。次年春,張九齡被召入京城,擢秘書少監,兼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他奉旨代撰敕文,對禦而作,不須草稿,援筆立成,深為玄宗倚重。在他的文集中,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多達114篇。兩次升任他為中書侍郎,第三年二月轉為工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同年八月,兼知製誥。張九齡時已55歲,屢乞歸養。唐玄宗不忘張說舉薦對他加以重用,並不批準,隻是把他弟弟張九皋、張九章就近家鄉封官,以便照顧老母。張九皋後官至廣州都督兼五府節度經略使,張九章後官至嶺南節度使、廣州都督,都是統治嶺南的地方長官。   張九齡,字子壽,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曾祖父張君政,曾任韶州別駕;祖父張子虔出任過竇州(治所在今廣東信宜縣)錄事參軍;父親張弘愈,曾為新州索盧縣(今廣東新興縣南部)縣丞。張九齡幼時聰明敏捷,擅長寫文章。9歲知屬文,13歲能寫出好文章,時用書信乾求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非常贊賞他,說:“這個人一定能有所作為。”王方慶的贊嘆,對鼓勵他立下遠大誌向有積極作用。青年時期的張九齡,才智過人,勤奮好學,能詩善文。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登進士第,為考功郎沈佺期所賞識。被授予校書郎官職。長安三年,宰相張說因直言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昌宗,被流放到嶺南,過韶州,得閱張九齡文章,誇獎他的文章“有如輕縑素練”,能“濟時適用”,一見而厚遇之。張說博學多才,是當時文人的領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樹的重臣,他的激勵對剛剛走上人生道路的張九齡是很大的鼓舞。   神龍三年(707年),張九齡赴京應吏部試,才堪經邦科登第,授秘書省校書郎。神龍四年夏,奉使嶺南,就便省親。他當了幾年秘書郎,得不到調遷,萌生歸鄉之念。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為,舉天下文藻之士,親自策問,九齡應試道牟伊呂科,對策優等,升為右拾遺。李隆基即位為玄宗,張九齡改任左拾遺。但是,張九齡與宰相姚崇的矛盾卻越來越大。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執掌軍國大權。張九齡在唐玄宗上臺的第二年,就上書姚崇,提醒他“遠餡躁,進純厚”。姚崇復書嘉納其言,在選官用人中消除過去緣親是舉的流弊,堅持以才取人,整頓吏治。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孟夏,張九齡升任檢校中書侍郎,十二月,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國史。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張九齡為官清廉正直,對於不學無術之輩不屑一顧,他崇尚儒學,進士及第,奉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   李唐王朝成立後,就深入貫徹西漢以來一直盛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思想。張九齡輔佐唐玄宗,真可謂如魚得水似鳥飛天。作為儒生,清高,墨守成規,不可為不是人性不足,張九齡也是有跡可循。他對搭檔李林甫就是不對眼,一個是軸相,看不起沒有文化之輩;一個是左右逢源,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明裡眉開眼笑,低聲下四,禮節上殷勤備至,讓人覺摸是一個好接觸容易相處的一個人,殊不知,他暗地裡對不伏首、當麵摔桌子撩板凳之人,輕者給穿小鞋,讓你有罪受,重者索你性命,眼皮都不眨一下。有一句成語:口蜜腹劍,始作俑者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小字哥奴,祖籍隴西,唐朝宗室、宰相,長平王李叔良曾孫。他出身於唐朝宗室郇王房,早年歷任千牛直長、太子中允、太子諭德、國子司業、禦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黃門侍郎,他屬於唐朝第一類貴族,也就是封爵貴族。這種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致使他看不起有文化的人,因此,他做官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免於他徜徉在四書五經中成為百無一用的書生,錯過了一次通過科舉來展示與檢驗的機會。不管怎麼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李林甫卻在官位上風生水起。他在國子監做官時,對裡麵的天下英才、宗室權貴之子,暗流湧動,猶如藏龍臥虎。一個不起嘴眼的落魄學生,也許擁有顯赫的家世。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隨著李唐王朝經濟繁榮昌盛,社會生活日益精彩紛呈,浮誇風盛行,可是有哪個官員敢去管理這裡麵的紀律呢?李林甫上任後,大刀闊斧,進行了一係列普法教育,並乘勢立下了規章製度,倘若有人敢以身試法,必定照章辦事,絕不姑息。就這樣,李林甫適時抓住機遇,因此,國子監的氣象很快煥然一新。有的學生為此倡議給李林甫立一個功德碑,被李林甫當麵製止,說這都是當今皇上的英明,我才執行的到位,給我立碑樹傳絕對不可以。因此,李林甫籠絡了一大批故吏門生,為以後走上政壇提供了雄厚的擁躉。   當時。張九齡雖位極人臣,仍放不下清高的架子,總覺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哲人的信條。致使自己好像孤家寡人一樣,如影隨形者寥寥無幾。   而李林甫勢力雖弱,可有那麼多堅定支持者,讓他看到了扳倒張九齡多了幾分勝算。不僅如此,李林甫一直尊奉“商鞅變法”的法家宗旨,敢於打破常規,不拘泥於條條框框。他為人處事,注重原則秩序,不管人情世故,他覺得隻要國家建造一個良好的秩序,就必須依法治國。然而他治國是在為自己服務,主要是治下。商鞅變法,是從國之弊病診治,進行一係列的刮骨療毒法,旨在變法圖強,旨在宣揚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旨在維護君主的中央集權;旨在把舊貴族手中的權力,轉嫁到新興的、進步的社會力量之中去。李林甫打著“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肆意兜售著“刑不上大夫”規章製度,是違背人倫,違背公平正義,是壞良心的齷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