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一個好漢三個幫。在中書舍人張鈞、尚書左丞倪彬堅定支持下,宰相張九齡在工作中,感到如肋下生翼魚歸滄海般得心應手,斯時,由唐玄宗加持下,國家的大政方針沿著健康文明的道路越走越寬。政治清明,文藝復興,展現出一派繁榮昌盛國泰民安欣欣向榮光明願景。 然而,以法家為代表李林甫看到儒家代表張九齡捷足先登,不免情不願心不甘,他要拚掙,爭奪製高點。於是,他便潛滋暗長緊鑼密鼓地發動起了階級鬥爭。這個階級鬥爭,古來千年或明或暗它一直存在,它是你爭我奪的政治手腕,是革命勝利的墊腳石。 公元735年(開元二十三年),唐玄宗看到張九齡治國方略的不俗表現,便再次加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累官封他為始興縣伯。可在李林甫看來,儒生張九齡除了寫點風花雪月玩弄文字以外,百無一用。張九齡隻不過是恪守傳統的儒家信條,讓別人誤以為是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可是,唐玄宗卻對他如此賞識,眼看著張九齡日赤日炎,光鮮照人,李林甫心裡覺摸非常難受如坐針氈。 李林甫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阻止張九齡權勢的擴張,為此,他向皇上推薦心腹牛仙客。牛仙客小吏出身,沒有經過正規的科舉考試,要知道,進士出身的張九齡是輕視目不識丁的人,因此,對牛仙客歧視是照常不過的事情。他這一出,牛仙客自然對他十分不滿,心的話:不就是多喝了點墨水嗎?有什麼了不起呢?你看不起我,我還看不起你呢。雖然牛仙客在文字上有所欠缺,可他在治理地方上很有一手,他在河西節度使帳下任職時,節省公費過萬,他管轄的倉庫充盈,其中儲備的器械特別精良,足見他的過人之處。皇上獲悉後,為李唐王朝能有這樣能乾的官吏十分高興,於是,便想讓牛仙客做尚書。 張九齡知道後,表示出了強烈的反對。張九齡鄭重其事地對皇上說:“陛下,根據以往慣例,尚書多為退職的宰相或是在地方上與朝廷裡均擔任過重要職務,並且享有聲望的人才能擔任,牛仙客不過是一介小吏,如果讓他做尚書,怎麼會服眾?這樣的話,天下人要是輿論起來,陛下又可作如何解釋呢?”一向耿直的張九齡說出的話,十分尖銳。斯時,唐玄宗權衡利弊取其輕,於是退而求其次,為了弄點臉麵,便想給牛仙客列土封疆作為獎勵。 張九齡當即表示一百個不同意,他一鋪一板地給皇上開明宗義道:“爵位隻是用來賞賜有軍功的大臣,牛仙客修繕器械、儲備糧食是他的職責範圍以內的事情,隻不過是忠於職守罷了,除此之外,他哪裡還有值得封疆的功勞呢?要是陛下一定要賞賜,莫不如賞點錢帛,至於列土封疆,那是萬萬不可的事情,還請陛下三思才是。”唐玄宗聽罷,怒火中燒,心的話:這麼做不行,那麼做不行,那到底怎麼才算行,總不能你說話就是絕對正確嗎?雖然說修繕器械、儲備糧食是地方官員的職責範圍,可是真正能夠做到牛仙客這樣的又有幾個呢? 此時,唐玄宗覺得張九齡知道牛仙客的不俗表現,隻不過是找借口阻撓人家擢升罷了。於是,唐玄宗一語雙關道:“你這還不是嫌棄人家牛仙客是寒門出身嗎?難道說張大人就是什麼高門大戶出來的不成!”張九齡聽罷,這不是皇上在揭我的短處嗎?他心裡猶如針紮了一下,隱隱作痛且強硬表態,道:“微臣確實是從鄉村走出來的粗鄙之人,可是任用官吏應該用文士,孔子雲:‘學而優則仕’,這話是顛撲不滅的道理。牛仙客是小吏出身,不通文墨,要是陛下非得用他,那微臣覺得與他在朝廷為官感覺是一件恥辱的事情。”唐玄宗一看弓弦已經拉得緊繃繃的,隻好說道:“這件事先放下,不要再說了。” 次日,李林甫聽說牛仙客擢升之路被張九齡擋住了,好家夥,皇上說話他都敢冒犯,這還了得,真是禿子打傘---無法無天。為此,他心有戚戚焉,卻又不甘心,他對皇上說:“陛下,這用人不用人都是你自己家的事情,怎麼能讓張九齡阻三擋四呢?再說,人家牛仙客有宰相才能,怎麼就不能做尚書?張九齡是儒生,思想頑固頭頂,實在看不出他的豁達之處。” 也真是,李林甫點的這一把火點,燎旺燎旺的。皇上聽了,不由地對張九齡有了鬆懈的想法,最後,還是給牛仙客封了爵位,並賜給他食邑二百戶。 道不同,不可同謀。對於皇上有意栽培李林甫,讓他入住朝廷高層的想法,張九齡知道了皇上的意圖,表現出極大的抵觸情緒。其實,唐玄宗什麼都明白,皇權政治不可能讓一個大臣隻手遮天。皇上認為,一邊車軲轆高於另一邊,坐車咯噔慌,側著身子不好受。此時,唐玄宗隨著年齡的增長,步入知天命的年級,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卻喜歡上與人鬥其樂無窮,這樣的局麵可以互相掣肘,達成一種平衡局勢,對皇權統治極為有力。為了製衡,就必須選擇一個又角逐能力的人物上場,那這個人選,皇上偏偏選上了不對眼的李林甫。張九齡認為,笑麵虎李林甫除了人品有瑕疵外,其以法家來治理國家,與自己的治國策略格格不入。 唐玄宗認為,李林甫這種法家治國,主張殘酷的吏治,這樣的人,對事負責,對上放心,能夠牢固地約束群臣,這樣可以不必事必躬親,作為黨羽,李林甫就能擋風遮雨,就能做一個讓國家機構維持運轉的操盤手。 張九齡看到這種漸漸逼仄的局勢,對自己越發的不利;而李林甫在唐玄宗加持下,越發生機勃勃,咄咄逼人。政見不同,到了這時,外法內儒逐漸顯露出來。最後,張九齡不得不退出李唐王朝的政治舞臺。 張九齡識人有力道,那時,身兼山西、河北、遼寧三地的軍區總司令安祿山來到皇宮,見到皇上不下跪,說自己是一個憨貨,不懂禮節。皇上不悅的同時問道:“安大人大腹便便,你那裡麵都裝著什麼呢?”安祿山拍著肚皮,朗聲道:“那是臣對陛下的一片忠心。”出人意料的回答,讓皇上轉嗔為喜。現場的張九齡看罷,私下對皇上說:“陛下,臣看安祿山一臉奸相,他的話決不可相信。弄不好,造反也不是沒有可能。” 然而,皇上青睞的是嘴皮子溜花的安祿山,對張九齡的側敲旁擊,則充耳不聞置之不理。 無怪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張九齡罷相,乃時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