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做了女道士,便不再是王妃了,與壽王李瑁的婚姻關係到此也就結束。至於她的道號“太真”,源自道教修煉用語“仙方名金為太真”。前腳進入道觀,二返腳就與皇上廝混。 那一次,她頭戴黃冠,身穿道袍,便應召跟隨皇上大駕第二次去了驪山華清宮。這次私會,二人無所顧忌,仿佛乾柴遇上烈火,熊熊燃燒起來。這種隨心所欲,魚翔鳥飛的日子隻過了八天,因皇上有國家大事急待處理,二人不得不以缺憾收場,草草回到了京師。同年十月,二人第三次趕去驪山華清宮,男歡女愛,盡情享受雨露之澤,這一個猛子紮進愛河竟然暢遊了二十多天。皇上住在興慶宮,楊玉環所住的內太真宮就在大明宮,是皇上特意在此地建造。以前,可以通過“復道”從大明宮到興慶宮,這種往來不是光明正大,而是以偷偷摸摸的行為進行,實在不方便。這次從華清宮回來之後,皇上便乾脆讓楊玉環住進興慶宮,就這樣,二人如魚得水,耳鬢廝磨,形影不易。 娘子,是高力士首先稱呼的楊玉環,後來從者甚多。其實,娘子是民間對家庭主婦的稱謂。可是楊玉環這個娘子,顯然另有它意,幾乎達到了皇後一級的待遇。在宮裡,嬪妃都是經過冊封的,俗稱“娘娘”,即便楊玉環承歡皇上,可終究沒有得到冊封。 就在這次二人去驪山華清宮度假期間,沒有想到,次月,皇上的堂哥司空豳王李守禮被病魔奪去了生命。等到皇上處理完堂哥後事,他的大哥哥太尉寧王李憲傳來噩耗。 那年冬天,天寒地凍,滿樹霜雪,就像穿了一身鎧甲。此情此景,讓不由地感喟道:“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樹稼,俗話說‘樹稼樹稼,達官怕。肯定有大臣承受災難,恐怕我快不行了。’” 一語成讖,李憲去世時,享年六十三歲,李隆基聽到大哥去世的消息後,號啕大哭,第二天便下詔追封長兄為讓皇帝,毫不避忌的談起當年長兄辭讓太子之位讓自己順利登基的恩情,他還追封寧王妃稱皇後,其陵墓稱帝陵,以皇帝之禮發喪。到出殯抬出靈柩時,正下大雨,李隆基派慶王李潭下泥中步送十數裡,給他墓命名為惠陵。當初李憲的選擇是一種明智之舉,或許當初李隆基在上表請辭太子之位時是誠心的,但是他在誅殺韋氏集團時展現出來的殺伐決斷的能力是李憲所不及的,如果當時的李憲堅決不讓儲君之位,以他嫡長子的身份繼承皇位本是天經地義。而李憲這一讓,不但避免了兄弟同室操戈,自已這一脈得以保全而富貴終生,更是讓出一個開元盛世。 李隆基登基後,對大哥哥的恩寵有增不減,高官厚祿賞賜不斷。李隆基剛一繼位便晉升李憲為司空,後又晉升他為太尉仍兼揚州大都督之職,一個月後又加封其為開府儀同三司。開元四年,為避昭成皇後的尊號,把原名李成器改名為憲,改封寧王。 李憲為人恭謙小心,從不乾預時政,也不與人結交,唐玄宗非常看重他信任他。而李隆基與兄弟們之間的情義很深,即使有人挑撥離間他們也還是友愛如初。每年李憲過生日的時候,李隆基都會親自到寧王府上為自己的這位哥哥祝壽,長年累月的贈送奇珍美酒。四方進獻的美味佳肴,隻要玄宗覺得可口便會給寧王轉贈一份,以致於李憲寫下的謝恩奏表,每年多達數百頁。由此看來,把這兄弟二人的關係比海深比天高並不為過。 短短時間,兩位家人相繼離世,皇上悲痛不已,便對文武百官說道:“天下,本來就是大哥哥的天下。可大哥哥固然請辭,非得讓我坐,作為唐太伯,常名不足以處之。” 於是,唐玄宗給大哥哥李憲追謚號“讓皇帝”。 孰料,李憲的大兒子汝陽郡王李又獲悉後,堅決不同意,並上表肯辭,陳述父親生前囑托:不敢稱帝號。可唐玄宗就是不同意。 冊封那天,內府出禦衣一套,讓右監門大將軍高力士把唐玄宗親筆信放置在靈座之前,落款直書“隆基白”。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後追贈憲妃為元氏為恭皇後,附葬於惠陵。 開元晚年,皇上李隆基越來越崇尚道教,企盼長生不老,富貴永興,且達到了執迷不悟的地步。他聽信太常博士王璵的建議,每年立春之際,便親自到東郊設壇迎春、祭拜鬼神。不僅如此,還下令在京師、東都洛陽與各州建造玄元皇帝廟。一日,唐玄宗對文武百官說道:“朕在夢裡見到玄元皇帝了,他告訴朕有一張自己的畫像在京師西南一百多裡的周至縣的山間,你派人去請來,我與你在興慶宮相見。”唐玄宗派人去驗證,果然找到了老子的一張畫像(應該是事先藏好的),差人把它拿了回來,並供在了興慶宮裡。接著,唐玄宗又派人畫了好多張老子像,分送到各個州縣的道觀中供奉。 現如今,唐玄宗怕國運不昌,遂和國內眾道家大師商議開元三十年改元的事情。經過長時間的醞釀與磋商,於次年(公元742年)大年初一,皇上禦興慶宮勤政樓接受眾臣朝賀之際,宣布改元天寶,大赦天下。正月初八,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上奏:“微臣在丹鳳門上空看見了玄元皇帝,他說,在春秋時著名道家關尹喜故居賜下了靈符。”此時,明皇李隆基喜出望外,便馬上差人到函穀關關尹喜故居發掘,果然找到了靈符。因此,明皇遂下令在京師大寧坊建造了一個玄元廟,專門存放供奉靈符。復令找到靈符的桃林縣改稱靈寶縣。 幾天後,眾大臣聯名上表說,函穀靈符,暗合年號。先天不違,請陛下在尊號前麵加上“天寶”。是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明皇當即表示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