槁城地處砟山山麓東部平原,屬於河北中部南端,它是常山郡一個巨邑,縣城位居滹沱河南岸,土地肥沃,生長在這裡的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耕生活。作為燕趙兒女,論文則彬彬有禮,習武則赳赳武夫。俗話雲:自古燕趙多慷慨悲壯之士。他們就像老黃牛一樣,默默無聞地生活著,一旦遭人鞭撻,便會吼聲震天,勢如滹沱河泛濫,驚濤拍岸,卷起千層浪。冬天,平疇上的莊稼生長著離離禾苗,一改秋季滿目翠屏妝飾的世界,曾經的茂密莊稼,此時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氛圍。 斯時,當地人們正是為先人燒紙的祭日。俗話說:早燒清明,晚燒十月一。倪氏後裔一大幫子來到倪莊村東祖墳處,他們弄來一些堆積如山的燒紙,隨後燃起了熊熊火焰,即便是剛水灌的麥田,也經不住這樣折騰。俗話說:火大沒濕柴。同樣,火盛沒濕地。但見灰燼處有千絲萬縷的青煙裊裊升起,繼而彌漫青宇間。 不久,安祿山統帥大軍浩浩蕩蕩來到槁城,槁城縣令崔安石雞吃米似的給地方長官給安祿山不停地施禮。安祿山下的馬來,坐在縣衙大堂一張巨大椅子上,手按佩劍,兩眼炯炯地對崔安石吩咐道:“此次出征討伐國賊楊國忠,時間緊,任務重,本帥要在槁城建立一個行營,以便養精蓄銳,休養生息,隨時殲滅來犯之敵。”崔安石與手下連忙答應。然後,安祿山派遣使者傳令常山郡太守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前往迎接。 常山郡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那時,秦始皇攻占趙國後,設恒山郡,但範圍較小,不包括北麵的恒山,治所在東垣縣(今石家莊市東)。西漢時,漢高祖沿郡置,之後為了避漢文帝劉恒諱而改稱常山郡,且範圍擴大,北至恒山南至逢山長穀一帶。不過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時,分郡治真定縣(即秦朝東垣縣)附近的四個縣為真定國,常山郡的郡治向西南遷移到元氏縣(今元氏縣西北故城村趙雲路),統縣18,隸屬冀州刺史部。《史記·孝武本紀》載:“常山王有罪,遷,天子封其弟於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將真定國並入常山郡,郡改稱常山國,與周圍中山國、趙國、巨鹿郡之間的轄境發生一定變化,統縣反而減少到13,治所仍在元氏縣。西晉時期,常山郡西南分置樂平郡,元氏縣歸屬趙國,範圍進一步縮小,郡治遷移回漢初的真定縣(今石家莊市長安區東古城)。西晉沿置,統縣減少到8,不過恒山仍在境內上曲陽縣西北。 十六國北朝各代基本沿用郡治,歸屬於定州,北周改稱恒州。隋朝統一後,又稱恒山郡,統縣8,仍治真定。唐初稱恒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恒州為常山郡,十五年(756年),常山郡更名平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廢平山郡,復置恒州。後又為了避唐穆宗諱改為鎮州,到北宋升為真定府,常山不再作為郡國之名。 這裡流傳下來不少典故。據有關史料記載,常山郡初築於趙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15年)。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置恒山郡,管轄著現在石家莊一帶的25座城池,是這一地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漢文帝劉恒即位後,為了避諱“恒“字,改恒山郡為常山郡。晉時,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此城仍治元氏縣。隋末,義軍劉黑闥攻破此城,城告廢。 常山郡在當時有著顯赫的地位,乃至現在仍有著足以讓人可以誇耀的歷史。東漢建武四年,劉秀帶兵來到常山郡平定漁陽太守彭寵和涿郡太守張豐的叛亂,駐紮在古城郊外的萬年村。皇後陰麗華(當時尚為貴人)從行,生漢明帝劉莊於此,故該村當時名為萬歲村,後人還建立了漢明帝的始生堂和陰皇後的梳妝樓以表紀念。漢章帝(劉秀的孫子)元和三年北巡,到常山郡元氏縣舍正堂祭祀劉秀,又到萬年村始生堂祭祀劉莊;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出使西域歸來的張騫到這座古城巡視;漢獻帝初平二年七月(公元191年),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趙雲(字子龍,卒於公元229年)受常山郡人民推舉,就在這座古城率領常山郡義從吏兵歸附公孫瓚,後改投劉備,在單騎救主中回應曹洪:“吾乃常山趙子龍也!“《三國演義》有贊趙雲詩曰:“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隻有常山趙子龍。“成為一桿槍殺得曹兵個個愁的蓋世英雄;在兩漢時期,先後就有13位皇子皇親被封為這座古城的常山王;東漢時期,常山郡有著重要的政治地位和頻繁的軍事活動,以及燦爛輝煌的文化成果。 俗話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時,常山所駐紮的軍隊不足一千,因承平日久,很長時間都沒有進行過軍訓,故而,用於作戰還真摸不著感覺,意識形態沒有武裝,戰鬥力十分薄弱。就地形而言,也是慘不忍睹。城池很久沒有修葺過,墻垣間坍塌了好幾處。 顏杲卿接到命令,二話不說,便與長史袁履謙相約一起就伴前往槁城。 安祿山與顏杲卿是上下級關係,彼此相處還算融洽。想當年,安祿山就看出區區的範陽功曹顏杲卿仗義豪俠,做事乾吧利落脆,是一個耿介剛直、敢作敢為,十分難得的人才。於是,他先把顏杲卿提拔為判官,隨後又上奏朝廷,越級擢升為常山太守。安祿山知道,跟他一個心的官員、將領都是一些胡人,能夠籠絡一些德才兼備的漢人做官,對他將來大有裨益。在華夏之地,以漢人治漢,功莫大焉。就這樣,在安祿山眼裡,他頗為賞識顏杲卿,並對他不薄,來到這裡,他覺得顏杲卿肯定會熱情招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