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士們看到主帥高仙芝被斬,一個個眼冒火星,義憤填膺,齊聲喊道:“高元帥死得冤枉,高元帥死得冤枉!”聲淩雲宵。邊令誠看到自己引起了眾怒,不由地打了一個哆嗦,接著,他操著尖細的嗓音陰沉地喊道:“這是想乾什麼?難道聖旨你們也敢不服從嗎?你們要是再這樣鬧下去,就是對抗朝廷,就是要造反。” 正當雙方僵持不下時,唐明皇派來的中使趕到了。 宦官邊令誠連忙跪接敕書,他看著看著,臉色變得越來越難看,渾身顫抖,呆若木雞僵在那裡,一言不發。中使看到兩位大將軍躺在血泊中,淚水瞬間模糊了視線,然而為時已晚,再說什麼也無濟於事。 中使回到京師,把封常清寫的遺表呈上。這封遺表是封常清從渭南返回潼關後寫的。隻見唐明皇仔仔細細地看著,還輕聲地念了出來:“臣欲挺身刃下,死節軍前,恐長逆胡之威,以挫王師之勢。是以馳赴宮闕,就死禦前。一期陛下斬臣於都市之下;以誡諸將;二期陛下問臣以逆賊之勢,將誡諸軍;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許臣竭露。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冀社稷復安,逆胡敗覆,臣之所願畢矣!” 唐律規定:“諸主將以下,臨陣先退者,斬;諸主將守城,為賊所攻,不固守而棄去及守備不設,為賊所掩覆者,斬;”這起案中,封常清敗歸,並非臨陣先退,乃被敵擊退;高仙芝放棄陜郡,退守潼關,也不是貪生怕死,而是為保住潼關這一通向長安的門戶;二人為宦官邊令誠讒害,死非其罪。 唐明皇閱罷,又聽中使說潼關數萬將士共同為兩位大將軍發聲:冤枉!冤枉!還是冤枉!那場麵可謂驚天地,泣鬼神,怎不令人扼腕長嘆? 唐明皇追悔莫及,一個勁地抱怨自己真糊塗,這樣好的國家棟梁竟毀於自己跟邊令誠之手。高力士見狀,忙上前勸慰陛下。這一勸不要緊,唐明皇遷怒到高力士,並抱怨道:“高將軍,這可是你薦舉的監軍。” 痛定思痛,唐明皇下令將軍李承光暫時代職領兵把守潼關。並讓高力士秘密地把邊令誠召回京師。返回途中,邊令誠越想越不是滋味,這次回宮弄不好自己腦袋就要搬家,想到這裡,他惡狠狠地說道:“跟誰不是吃口飯呢?”就這樣,他歸降了安祿山。 潼關,地理名詞。位於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遊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禦書。 潼關設於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裡,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陜、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故而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進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潼關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沖之地。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穀,穀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嶽。周圍山連山,峰連峰,穀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裡形勢的險要。杜甫遊此後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的詩句。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潼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即便這樣,唐明皇心有不甘夜不能寐,他擔憂讓將軍李承光掌舵,壓不住拖。如果潼關一旦意外失手,那京師長安便危如累卵。真到了那種地步,那自己剩下的隻有後悔與自責的份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為了穩妥起見,他在尋尋覓覓,防守潼關、東征破敵的千鈞重擔,究竟誰能擔當?他忽然想起大將軍哥舒翰,近期染病在京師家中休養。 那哥舒翰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他到底壓重還是不壓重呢?且聽小的一一道來:哥舒翰是唐玄宗時期著名戰將,屢立戰功。天寶五載(746年),吐蕃入侵邊境,哥舒翰在苦拔海抵禦,將對方擊敗。天寶六載(747年),哥舒翰在積石軍設埋伏消滅吐蕃的五千騎兵。天寶七載(748年),哥舒翰在青海湖邊建造神威軍城,在被吐蕃攻占後。他又在青海湖中的龍駒島上建造應龍城,吐蕃因此不敢靠近青海湖。天寶八載(749年)六月,哥舒翰不到十天就攻克了石堡城。天寶十二載(753年)七月,哥舒翰攻下了吐蕃洪濟、大莫門等城,占領了黃河九曲,在這地區設置了洮陽郡,成立了神策、宛秀兩個軍。唐朝詩人李白曾在詩中多次對哥舒翰進行歌詠,比如: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天為國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擁靈臺。浩蕩深謀噴江海,縱橫逸氣走風雷。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軍皆披靡。衛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成一豎子。(《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函關壯帝居,國命懸哥舒。(《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唐明皇深知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的威名,況且哥舒翰與安祿山一向不和。這樣,便可做到不用揚鞭自奮蹄。陛下深以為然且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