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攻到潼關,久攻不下。他看到潼關地勢險峻、森嚴壁壘、易守難攻,再加上唐軍嚴密防守,覺得先打下得,讓部隊休整一番,畢竟尋找罅隙,伺機進攻。一個多月來,安軍連續作戰,愈戰愈勇,甚得安祿山嘉獎。為此,他率領部隊回到洛陽,用以鞏固戰果。 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大年初一,是安祿山五十三歲的生日,他在唐王朝一大批有聲望官員支持下,以洛陽為首都建立新的王朝---大燕,自稱“雄武皇帝”,改元“聖武”。封兒子安慶緒為晉王,安慶和為鄭王,李唐降將達奚殉任侍中,張通儒為中書令,高尚與嚴莊任中書侍郎。從此,一國兩帝,正式跟唐明皇分庭抗禮,各執牛耳。 起初,有旁人起意提醒安祿山該建立新王朝,推翻李家王朝。安祿山唯唯諾諾,環視著眾智囊,說嘛也不應承下來。謀士高尚勸道:“古人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再者說來,他李家不也是從前朝手裡奪回來了嗎?”安祿山一本正經道:“李唐王朝對安某不薄,安某豈有篡逆之心?”邊令誠說道:“如今李唐王朝皇上昏聵,政府腐敗頭頂,朝綱被奸賊楊國忠攪成了一鍋粥,國將不國,說到底,已經成了一堆爛攤子,邊某看不出李家誰能撐起這片天,現如今,隻有安大帥擁有實力,開辟帝業。”安祿山聽罷,心裡暖意融融。謀士嚴莊也積極獻言獻策,道:“砸爛一個舊王朝,建立一個新王朝,時不我待!這也是天意呀!”安祿山還想故作姿態,吱吱扭扭。這時,眾將士一齊給安祿山下跪,異口同聲道:“願安大帥順應民意,建立帝業。” 其實,安祿山早就羨慕皇上那至高無上的權利,以及榮華富貴的奢靡生活,隻是馬上應承,恐怕手下不俯首。致此,安祿山見眾將士齊擁帝位,見時機成熟,便露出了狐貍尾巴。唐朝東都洛陽在他的心裡,覺得就是自己的吉祥寶地。想當年,他在這裡死裡逃生,現在他又在這裡建立帝業,稱王稱霸,不可謂不是一種天賜良機。從此以後,安祿山組織起了一整套中央王朝係統,軍隊士氣大漲。即便安祿山做了皇帝,可是戰局仍在繼續,不容小覷。 就這樣,安祿山把“清君側”旗幟撕下,換上大燕旗幟,安祿山反叛之心,昭然若揭。一時間,這個消息不脛而走,並迅速在河朔地區盛傳開來。常山郡顏杲卿早就看出了安祿山反相,為此,對於安軍在此招兵買馬之事,一直對安祿山心腹高邈、程千裡以及土門關守將李欽湊所下達的指標,嘴皮上不反對,卻暗地裡尋找革命同誌,秘密組成統一戰線,共同防禦安祿山的陰謀不軌之舉。 安祿山從槁城行營走後不久,就聽說安祿山及其走狗蠢蠢欲動,欲圖謀不軌。因此,他與堂弟顏真卿積極聯合起來,迅速組織成同盟軍,堅決在常山(河北正定)與平原郡(山東陵縣)戰線上,剿滅叛軍。這條戰線處於範陽與洛陽的中堅位置,如同人身體上的腰部,隻有打掉“腰子”,才會把敵人精神擊潰,為打敗安祿山的狼子野心貢獻力量。 在這裡,小的闡述一下平原郡太守顏真卿的一些履歷: 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顏真卿生於京兆府萬年縣敦化坊。顏氏家族本籍瑯玡臨沂,但自顏真卿的五世祖顏之推起,顏氏家族已徙居京兆長安。顏真卿三歲時喪父,由母親殷夫人親自教育。他長大後,學問淵博,擅長寫文章,對母親殷夫人非常孝順。開元九年(721年),七月,顏真卿隨殷夫人南下,寄居蘇州外祖父家。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他就讀於京師長安的福山寺。十月,到吏部應試。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顏真卿中進士甲科。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經吏部詮選,任校書郎。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顏真卿因殷夫人病逝,赴洛陽丁憂三年。天寶元年(742年),顏真卿回到長安,並中博學文詞秀逸科(製舉考試的一種)。十月,被任命為醴泉縣尉。天寶五載(746年),三月,遷長安縣尉。據《雲溪友議》所載,顏真卿又曾任臨川內史,使“澆風莫競,文政大行”,頗受贊譽。經兩次提升,任監察禦史,奉命巡查河東、隴州。他在巡視過程中平反了五原冤獄,受百姓稱贊;巡查河東時,劾罷不孝的朔方縣令鄭延祚,使其被朝廷下詔終身禁止錄用。天寶八載(749年),顏真卿升任殿中侍禦史,因受宰相楊國忠厭惡,被外調為東都采訪判官。次年,再任殿中侍禦史。天寶十一載(752年),轉任武部員外郎,因楊國忠的排擠,於第二年被調離京師,出任平原太守。 平原郡屬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的轄區,當時安祿山謀反的跡象已顯露出來,顏真卿便假托陰雨不斷,暗中加高城墻,疏通護城河,招募壯丁,儲備糧草。表麵上每天與賓客駕船飲酒,以此麻痹安祿山。安祿山果真認為他是個書生,不足憂慮。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河北郡縣大都被叛軍攻陷,隻有平原城防守嚴密,顏真卿派司兵參軍李平騎快馬到長安向唐明皇報告。唐明皇起初聽到安祿山反叛的消息,嘆息說:“河北二十四個郡,難道就沒有一個忠臣嗎?”等到差使李平到京,唐明皇大喜,對左右的官員說:“我不了解顏真卿的為人,他做的事竟這樣出色!”當時平原郡有三千靜塞兵,他又增招士兵一萬人,派錄事參軍李擇交統領,任用刁萬歲、和琳、徐浩、馬相如、高抗朗等人為將領,分別統領軍隊,在城西門盛大地犒勞士兵,顏真卿慷慨陳詞,淚水直流,全軍都感奮。饒陽太守盧全誠、濟南太守李隨、清河長史王懷忠、景城司馬李〈目韋〉、鄴郡太守王燾各領軍來歸附他。朝廷命北海太守賀蘭進明率領五千精銳士兵渡河援助。 古語雲:秀才打仗,十年不成。這句話如果用在顏真卿身上,則謬矣。顏真卿不僅是一名縱橫裨闔的戰將,還是一位響當當的秀才,文筆上佳。真可謂智勇超群文武雙全。他最大的愛好,則是書法。顏真卿的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又得筆法於張旭,還與懷素一起探討書法。他對二王、褚遂良等書法都進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長處,徹底擺脫了初唐的風範,創造了新的時代書風。顏真卿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顏真卿的真書雄秀端莊,結字由初唐的瘦長變為方形,方中見圓,具有向心力。用筆渾厚強勁,善用中鋒筆法,饒有筋骨,亦有鋒芒,一般橫畫略細,豎畫、點、撇與捺略粗。這一書風,大氣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氣象。他的行草書,遒勁有力、真情流露,結構沉著,點畫飛揚,在王(王羲之、王獻之)派之後為行草書開一生麵。顏真卿的行書遒勁鬱勃,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故而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比較端莊遒勁還有《顏勤禮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筆畫細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樣。《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渾然天成。 顏真卿在書學史上以“顏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境界。他的書法有卓越的靈性、堅強的魂魄及豐富的人生履歷,故而境界瑰麗、雄健,又闊大。在青年時代,顏真卿就向張旭請教“如何齊於古人”。他經過了長達三、四十年的歷練,才稍成自己的麵目與氣候。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繼之又以長期的百般錘煉,使“顏體”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猶求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顏體”終於在書壇巍然屹立。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又說:“初唐的歐、虞、褚、薛,隻是二王書體的繼承人,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顏真卿的楷書,尤其是印歲以後的楷書,已形成一種範式,後世學習者極多,甚至有“學書當學顏”的說法。 斯時,平原郡太守顏真卿在當地修繕工事,招兵買馬,用革命思想武裝戰士們以及黎民百姓,積極行動起來,為國添光榮。常山郡太守顏杲卿對手下進行革命大動員,讓他們人人都是宣傳隊、播種機,走進農田,深入家庭,給他們講事實擺道理,增強他們的政治覺悟,提高戰鬥力。因此,在常山郡一帶,一些青壯年踴躍參軍,積極報效祖國。尤其在槁城、九門地區,義勇軍風起雲湧加入到革命隊伍中來。他們農忙時是農民,一空閑下來,就是革命戰士。 一日,槁城知縣崔安石上報常山郡太守顏杲卿,叛軍行營處將領高邈、程千裡等人,正在聚眾飲酒作樂,問如何處置?顏杲卿當即下令,就地處斬,以正視聽。就這樣,崔安石聯係倪莊鎮精武館首領倪泉興,希望他們前來剿滅。 倪泉興獲悉安祿山不臣之心,並建立帝號之後,早已義憤填膺。他對徒弟們說:“安祿山叛逆,已昭然若揭,我們再也不能等閑視之,要積極行動起來,進行戡亂,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斯時,他接到槁城知縣崔安石命令,便立即傳喚弟子就位,前去槁城縣城剿滅叛軍餘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