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未雨綢繆(1 / 1)

良吏傳 郝軍仙子 3058 字 2024-03-15

話說唐明皇回到宮裡,在三個女人一臺戲苦勸下,不由地仰天長嘆搖著頭,道:“沾、沾、沾”,最後決定盡快早一點幸蜀,並派人快點把太子李亨叫過來。   這時,李亨正與心腹李輔國商議對策,他是極力反對撤往蜀川。   李輔國,原本叫李靜忠,曾是高力士的家奴,因其貌不揚,高力士遂派他到禦廄養馬。他跟著高力士三十多年,高力士看到他對本職工作敬職敬業一絲不茍,且聰明伶俐。在他四十多歲之際,讓他掌管了馬廄簿籍,並有馬童升為管事。天寶八載(即749年),經高力士薦舉,唐明皇便把李輔國賞賜給了太子李亨。這樣做,就是在太子身邊安下了一個耳目,防止太子的不軌行為。誰料,隨著日積月累,二人感情甚篤,成了知心人。因此,李輔國對太子俯首帖耳唯馬首是瞻。   他說道:“國家正處於危急關頭,做為一國之主,應該與敵人戰鬥到底,堅決與城池共存亡,不能當縮頭烏龜。”李輔國商議對策,道:“要不告訴老頭子,就說太子監國不能采取逃跑主義,應該募兵繼續戰鬥,畢竟為國盡忠者比比皆是,何愁不能有反轉那一天?”李亨表示首肯。李亨的正妻張氏說道:“你倆先掂量掂量,千萬不能跟老頭子對著乾,否則,前車之鑒,不可不慎呀!”李亨經妻子一提醒,沉吟道:“有道理,我的幾個哥哥就是被父皇殺死的,理由是圖謀不軌。”李輔國連忙說道:“太子所言極是,還是往下走一步說一步,要見機行事。”   三人剛商議言畢,就有欽差下旨,讓太子李亨快點趕到父皇那裡,說有要是相商。   為了不引起父皇猜忌,太子李亨立即動身前往皇宮。他連打整都沒有打整,就急匆匆跟欽差一道來到皇宮。   李亨看見父皇陰沉著臉,一言不發,就猜想碰到了棘手的問題。他上前趕緊給父皇跪下叩頭。   唐明皇遂對太子說出“盡早幸蜀”的計劃。李亨佯做糊塗狀,唯唯諾諾,說父皇此舉可行,具有前瞻性。   六月十二日一大早,唐明皇駕臨勤政樓,向參加早朝的寥寥無幾幾位大臣宣布,皇上準備禦駕東征。並任命京兆尹魏方進為禦史大夫兼知頓使,並擢升京兆少尹崔光遠為京兆尹,充京師長安留守。即便這樣,在場的官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個個搖著頭,一片茫然,。也沒有看見皇上調兵遣將,怎麼能離開京師親赴前線呢?故而,他們心存疑慮,表示不相信。   其實,唐明皇這樣做,無非是聲東擊西,表麵上是為了禦駕親征,實則是為“幸蜀”做準備,乃金蟬脫殼之計。   散朝後,唐明皇就由興慶宮偷候摸候轉移到禁苑的未央宮。禁苑,是皇上專門遊獵和娛樂的地方,也是北麵拱衛京師的製高點。它位於太極宮北麵的龍首原上,其北枕渭水,南接京城,冬至灞水,西至漢朝長安城舊址,東西寬二十七裡,南北長三十裡,苑內有花卉樹木與草地,有離宮別館與亭臺樓閣,以及擊球場。   未央宮原是前漢京都長安的有名宮殿群之一,原址位於唐朝禁苑西南一帶。到了唐代,這裡有一座通光殿,因其建在未央宮舊址,故而仍用舊稱。然而,時過境遷,這裡早已是寂靜荒涼之處,隻因其距離禁苑西南大門延秋門很近。   唐明皇吩咐親信右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連夜秘密整頓禁軍,後賞將士錢帛,並從禦廄內挑選駿馬不足一千匹,整裝待發。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話說太子李亨散朝回到宮裡,一直悶悶不樂三緘其口。當他關上寢殿大門,便哇哇地大哭了起來。心腹李輔國趕忙對正妻張氏學舌。張氏聞言便趕緊前來敲門進入,並一個勁地解勸,自己說著說著也帶上了哭腔。太子才慢慢地擦著淚水,止住了哽咽聲。   良娣張氏是唐明皇的姨母竇氏的孫女。唐明皇李隆基的母親昭成皇後竇氏去世後,他姨母變成氮氣撫養隆基兄妹的職責。為此,隆基對姨母老麼視為慈母一樣的對待,親近而敬重有加。李隆基即皇帝位後,便封這個姨母為鄧國夫人。姨母家的孩子都封官加爵,其四子的女兒便成為太子李亨的良娣。良娣素有“慧中而辯,能迎意傅會”之贊譽。故此,深得太子李亨特別寵信。太子每當遇到棘手之事,就跟良娣張氏商議。   “如今,國難當頭,徒哭無益,既不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弄壞了身子,神經受傷害。父皇已經年邁,殿下應該挺身而出,勇於擔當起戡亂重任才是。”良娣張氏閃著明眸嘟嘟著小嘴勸說道。   “我何曾不想?隻是父皇不讓也不放權,怕我不聽話了。要是我真的出風頭,恐怕我會步前太子瑛兄的後塵。”李亨憤憤地說道。   李輔國趁機進言道:“皇上已經兩次下詔,答應讓太子監國,可是說了不算,算了不說。老奴竊下思忖,先前是李林甫,現在有楊國忠,他們都害怕太子監國。為此,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不惜想法設法百般阻撓,他們明一套暗一套,肆意進行讒毀。如果不想法除掉奸相楊國忠,殿下很難有出頭之日。幸好皇上並沒有更換儲君之意。”   “雖然沒有更換之意,可是,皇上卻要殿下無限期地等待下去。殿下要是沉不住氣,出風頭,被打挨罰是必須的。為殿下明事理的大臣,韋堅、李適之、皇甫惟明、王忠嗣等人,一個個都為之做出了犧牲,現在想來,依然不寒而栗。”良娣張氏之肺腑言,可謂入木三分,淋漓盡致。   李亨堅定地點點頭,說道:“他們當中任何一個人都與安祿山不共戴天,要是有一個現在還活著,安祿山也不會弄成這樣。”   良娣張氏坦言道:“如今,郭子儀李光弼之能力,也不在王忠嗣與皇甫惟明之下,值得托付。值此父皇一心幸蜀,其它事顧不上。殿下如果趁機主動請纓,依靠郭子儀李光弼,那平叛之事則指日可待。”   李輔國眨巴著小眼睛,咕噥著老公嘴,道:“說得言之有理,這會兒,誰有話語權,誰掌握了軍權,就是誰的天下。”   李亨不無擔憂道:“可奸相楊國忠很是狡詐陰險,要想誅殺他,絕非易事。”   “殿下,這事就交給奴才來辦。”李輔國對著太子李亨耳語著。   李亨一而再提醒道:“你要小心翼翼,相機而動。”   李輔國堅定地說道:“殿下,盡管放心才是。”   良娣張氏也再三叮囑李輔國,說道:“小不忍則可亂大謀,不可不慎。”   就這樣,一場誅殺奸相楊國忠的主意就這樣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