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軍攻占李唐帝都長安以後,在皇上安祿山旨意下,把唐朝國庫所餘財產悉數運往大燕帝都洛陽。不僅如此,安祿山欲猶未盡,還對長安平民進行盤剝,致使老百姓對安祿山產生了極大的抵抗情緒。作為草民,本以為李唐對他們不周,希望後來者政策優惠,能夠帶來好一點氛圍。通過燕軍一係列暴行,讓他們兩廂比較,覺得還是李唐帝國好過大燕帝國。因此,他們便把希望寄托於李唐王朝。 後來,聽說太子率部與唐明皇分道揚鑣,又聽說太子在靈武登基即位,廟號肅宗。同時,太子在根據地舉行革命奠基禮,並招兵買馬,積草屯糧。消息傳出後,不少人紛紛投奔李唐革命聖地靈武,其中,被稱為“詩聖”的杜甫,舍家撇業,一路之上,風塵仆仆,碾轉顛簸,懷揣崇高理想來到了革命聖地。 杜甫,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曾祖父杜依藝為鞏縣令,遂寄居鞏縣(今屬河南)。杜甫的祖父叫杜預,父親叫杜耽,他出生於唐睿宗太極元年正月初一(即公元712年2月12日)。母親崔氏,在杜甫年幼時就故去。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誌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挺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他少年時期便有機會受到各種文化藝術的熏陶,這對他日後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他五六歲時在河南郾城看過舞蹈家公孫大娘的劍器渾脫舞;在洛陽尚善坊的岐王李範宅裡,遵化裡玄宗寵臣崔滌堂前,聽過李龜年的歌聲;在洛陽北邙山頂玄元皇帝廟裡欣賞過畫聖吳道子畫的五聖尊容、千官行列,這在他以後的詩歌創作中都有所反映。當時社會名流崔尚、魏啟心看到他習作的詞賦,誇獎他有班固、揚雄之風。還有李邕、王翰這樣的長輩也屈尊來訪問他。 開元十九年(731年),十九歲的杜甫出遊郇瑕(今山西臨猗)。二十歲時,杜甫漫遊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鄉參加“鄉貢”。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 杜甫的父親杜耽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於是赴兗州省親,與蘇源明等一起,到齊趙平原,作第二次漫遊。他在齊趙一帶過了四五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現存最早的幾首詩:《登兗州城樓》,是省侍父親於兗州時的作品;還有《畫鷹》《房兵曹胡馬》兩首,以青年人的熱情歌頌了雄鷹和駿馬;還有一首《望嶽》,更是其中的傑作,結尾的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流露了詩人少年時代不平凡的抱負。 杜甫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潼關失守,唐明皇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是為肅宗。 斯時,杜甫把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便於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 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其內容如下: 右。臣竊以逆賊束身檻中,奔走無路,尚假餘息,蟻聚茍活之日久。陛下猶覬其匍匐相率,降款盡至,廣務寬大之本,用明惡殺之德,故大軍雲合,蔚然未進。上以稽王師有征無戰之義,下以成古先聖哲之用心。茲事元遠,非愚臣所測。臣聞《易》載隨時,不俟終日。先王之用刑也,抑亦小者肆諸市朝,大者陳諸原野。今殘孽雖窮蹙日甚,自救不暇,尚慮其逆帥望秋高馬肥之便,蓄突圍拒轍之謀,大軍不可空勤轉輸之粟,諸將宜窮掎角之進。頃者河北初收數州,思明降表繼至,實為平盧兵馬,在賊左脅,賊動靜乏利,製不由已,則降附可知。今大軍盡離河北,逆黨意必寬縱,若萬一軼略河縣,草竊秋成,臣伏請平盧兵馬及許叔冀等軍鄆州西北渡河,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先沖收魏,或近軍誌避實擊虛之義也。伏惟陛下圖之,遣李銑、殷仲卿、孫青漢等軍邐迤渡河佐之,收其貝博。賊之精銳,撮在相、魏、衛之州,賊用仰魏而給。賊若抽其銳卒渡河救魏博,臣則請朔方、作西、北庭等軍渡沁水收相、衛;賊若回戈距我兩軍,臣又請郭口、祁縣等軍驀嵐馳屯據林慮縣界,候其形勢漸進,又遣李廣琛、魯炅等軍進渡河,收黎陽、臨河等縣,相與出入掎角,逐便撲滅,則慶緒之首,可翹足待之而已。是亦恭行天罰,豈在王師必無戰哉?愚臣聞見淺狹,承乏待罪,未精慎,固之守,輕議擒縱之術。抑臣之夢寐,貴有裨益,謹進前件圖如狀,伏聽進止。乾元元年七月日,某官臣狀進。 後來,他又寫了散文《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表達出了自己強烈的愛國熱情。 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城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世稱“杜拾遺”。 如果說,杜甫隻是成千上萬革命青年中一個突出代表的話,那郭子儀與李光弼聯軍撤出河北趕赴靈武勤王,則代表了李唐軍隊一個行動標桿。 對事物的看法應該以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對待,有利就有弊,這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麵。果然,郭李大軍西撤之後,大燕帝國主帥史思明部很快占據了戰爭的主動權,繼而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戰略大反攻,步步為營,席卷河朔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