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七月,燕軍主帥史思明、副帥蔡希德率部南下,進攻九門縣。 唐軍守將看見燕軍氣如長虹,席卷而來。俗話說,並不厭詐。看來,硬碰硬是處於下風,莫若采取詐降計策消滅燕軍。 就這樣,史思明輕信了,便吩咐燕軍進城。誰料,燕軍先鋒部隊剛進入城內,立足未穩之際,猛聽的鼓角爭鳴,接著便是飛蝗似的箭鏃射來。來不及防備著哀嚎聲一片。史思明剛登上城墻,也被城墻上埋伏的唐軍來了個突然襲擊,他猝不及防,從城墻上重重地摔在地上,鹿角刺傷了左肋,鮮血很快洇紅了戰袍。他忍著劇痛指揮著餘部逃回了根據地博陵。 郭李聯軍撤出河朔地區之後,唐肅宗便把消滅燕軍的重擔放在了顏真卿身上。為此,還敕封他為禦史大夫兼工部尚書,還繼續擔任河北采訪使、招討使、處置使職務。 俗話說,名不正言不順。為了擴大影響,顏真卿把大唐皇上詔書傳到管轄區內。不僅如此,他還派人送到河南、江淮等地區。直到這時,東南地區方知道太子李亨早已接過李唐王朝的接力棒——火炬,並在靈武即位,廟號肅宗。人們緊繃的心弦一下子舒坦下來,他們覺得坐大唐航船已經成了習慣。 八月初,史思明感覺革命尚未成功,戰士們繼續努力。為盡快推翻李唐王朝,他不顧身體還未痊愈,便率領精銳之師對九門再次發動進攻。燕軍愈挫愈勇,這次毫不費力拿下了九門,並誅殺唐軍好幾千人。燕軍馬不停蹄乘勝追擊槁城大唐守軍。歷經十天苦戰,史思明率部力克槁城,槁城這個行營終於回到了燕國懷抱。一番修整之後,於九月一號,史思明率領精兵重重包圍了趙郡(河北趙縣)。連續五天攻打,趙郡很快拿下。事不宜遲,燕軍再接再勵,采用迂回戰術,將常山郡重重包圍,苦戰十日,將其拿下,並斬殺大唐守軍幾千人。 另一支燕軍,在將領尹子奇的帶領下,與史思明形成夾角之勢,迅速包圍了河間(河北河間市)。由於大唐守軍作戰頑強,一個多月來,依然沒有半點進展。史思明獲悉後,遂率領精銳之師從常山趕來馳援。大唐工部尚書顏真卿差遣部將和琳領兵一萬多人趕去增援,史思明迎麵出擊,此番交戰,唐軍大潰敗。燕軍史思明部餘勇可賈,很快攻下河間,俘獲唐將李奐,並將其押解到燕都洛陽,後被殺害。河間太守李暐投河自盡。 緊接著,史思明一馬當先,沖鋒陷陣,兵指南下。一路之上,攻城掠地,勢如破竹。相繼拿下了景城(今屬河北省滄州市)、樂安(今屬山東省惠民縣)等地。隨後,史思明馬不停蹄下令部將康沒野波率領急先鋒進攻顏真卿的大本營平原(今山東陵縣),顏真卿一看強敵來臨,為了保存實力,於十月廿二日,率部棄城倉促渡過黃河潰逃。史思明又啟用平原守軍餘部攻打博平(今山東省聊城市)、清河(今河北省清河縣),全部拿下。不僅如此,史思明親率精兵北上並迅速包圍了信都大唐守軍烏承恩部。守將烏承恩一看燕軍氣勢淩雲,早已嚇破了膽,遂打開城門歸降。與此同時,烏承恩帶頭歡迎史思明入城,並把軍隊、軍需等悉數呈上,經核實,戰馬三千匹、軍隊五萬。隨後,史思明將烏承恩送到了洛陽,安祿山為這位降將給予嘉獎並恢復了他的官爵。 斯時,在河朔地區,還剩下一個叫饒陽(今河北省深州市)的縣沒被拿下。燕軍處心積慮,耗費了整整一年也沒有將其征服。如今,燕軍主帥史思明部乘勝追擊席卷河朔地區,為了攻打饒陽,他集中諸路軍共同進攻。饒陽守將一看外無救兵,內無軍需,難撐大局,太守李希對天長嘆,徒然無策,遂縱火自盡以身殉國。饒陽守將張興膂力過人,智勇雙全。他赤膊上陣迎戰史思明,大刀揮舞形似千樹萬樹梨花開,火星迸射,刀刀跟進。史思明見招拆招,相機行事,以守待攻。二人大戰不下二十回合,張興喘著粗氣,汗水四流。即便這樣,他依然咬緊牙關,對對手不依不饒,輪番進攻。史思明邊打邊觀察,在對方密不透風的淩厲攻擊下,他瞅準一個機會,對準張興的軟肋一招中的。就這樣,史思明生擒活捉唐將張興。 史思明憐其武藝高強,遂想讓他歸降。他把張興拉到馬前,對張興豎著大拇哥並和顏悅色地說道:“果然名不虛傳,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張將軍真是位壯士,不知道肯不肯跟史某同享榮華富貴?”張興昂首挺胸,對史思明吼道:“張某乃李唐忠臣,豈肯跟你狼狽為奸,要想勸張某投降,無異於癡人說夢。臨了,張某想給你說句話,再殺也不遲!”史思明就到不如達到,便說道:“既然你不聽勸,那你就說吧!” 張興目光炯炯,揚聲道:“唐明皇對待安祿山,情同父子,文武百官所不及,然而,他恩將仇報,起兵作亂,致使黎民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他頓了下,接著說道:“大丈夫頂天立地,明事理,為大唐社稷保家衛國,怎麼能跟一個出爾反爾離心離德的小人共事?豈不玷汙了你的英名?” 史思明聽罷,怒火中燒,然而,他敦促張興把話說完。 張興大義凜然,道:“要是史大將軍聽張某一句勸,莫若棄暗投明,跟我一起平叛,趁機誅殺安祿山,將功補過,則善莫大焉!” 史思明早已怒不可遏,遂下令把張興綁在一根圓木上,用大鋸片將其殘忍殺害。行刑之際,張興麵無懼色,大罵不止,直到流完生命裡最後一滴血。 就這樣,燕軍所到之處,大肆擄掠,抓壯丁,對於敢於反抗者,一律格殺勿論。 想當初,燕王安祿山將三千兵馬交於史思明,命令平定河朔地區,到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十一月,苦戰一載,史思明終於把這個地區攬入懷中。 與此同時,史思明在每個郡部署守軍三千,並配備一定數量的戰鬥民族“胡兵”。此後,史思明回到了大本營博陵坐鎮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