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階級鬥爭(1 / 1)

良吏傳 郝軍仙子 2983 字 2024-03-15

這時,張巡徐遠聯軍跟燕將楊朝宗在寧陵城西北部遭遇,雙方隨即展開了激烈戰鬥。   吶喊聲,錚錚馬蹄聲,哭爹叫娘聲,交織在一起。刀光劍影,飛箭掠矢,一個個瞪大眼睛,咬牙切齒,本來互不相識的士兵,此刻卻因思維動態有異,立場不同,滿腔熱血沸騰,隻因各為其主,兩派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   此次交戰,呈麻花狀糾纏在一起。一方舍我其誰,另一方非我莫屬。鬥爭的艱巨性,戰爭的殘酷性,造就了彼此決一雌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雙方廝殺持續了幾十天,均付出了慘重代價。最後,李唐張徐聯軍將燕軍楊朝宗部擊潰,燕軍損失一萬多人。士兵屍體布滿汴河,順流而下,楊朝宗見此慘境,不敢戀戰,遂帶領殘兵敗將,狼狽出逃。   寧陵決戰,張徐聯軍獲勝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李唐之主唐肅宗那裡,唐肅宗當即任命張巡為河南節度副使。   時下,張巡滿懷激情,赤誠報國。為了鼓勵士兵英勇殺敵,他派遣使臣和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聯係,請示李巨給一些空白委任狀並殷切希望給立功的將士們論功行賞。可是李巨隻給了三十張委任狀,並沒有進行賞賜。張巡忿忿不平,遂寫信進行質問,李巨耐答不理,以此拒之。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後半年,郭子儀李光弼率領朔方軍緊急趕往靈武勤王,其主旨:國不可一日無君。國家沒有掌舵人,人心渙散,倘若出現軍閥混戰,那李唐王朝大廈將傾,不易收拾。因此,郭李聯軍撤出河朔,意義重大。   孟子曰: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顧此失彼,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燕軍主帥史思明乘機收復整個河朔地區。得以讓聖武皇上安祿山再沒有了後顧之憂,整個戰局隨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接下來,史思明率部進行一番修整之後,秣兵歷馬,以傷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策略,集中優勢兵力,一路從河北攻入山西,並一舉占領北京(太原)。不僅如此,史思明大軍與關中同盟軍直撲靈武。   河北全失致使東南方向的唐軍壓力陡增,形勢岌岌可危。與此同時,李唐王朝所得“心臟病”引起的混亂局麵,也讓邊境地區烽火迭起,甚囂塵上。   南詔國王看到李家王朝狼煙遍地,搖搖欲墜,便迅速擴張勢力,意欲拓疆擴土。就這樣,趁機攻陷了越西(今四川西昌)的會同軍(在四川省會理縣西部),並一鼓作氣打到清溪關(今四川省漢源縣西南部),其他諸侯國如尋傳、驃國等相繼歸降了南詔國;吐蕃國也不失時機,發動兵力相繼攻陷了威戎軍(今青海省門源縣)、神威軍(今青海省海晏縣)、定戎軍(今青海省湟中縣西部)、宣威軍(今青海省西寧市北部)、金天軍(今青海省貴德縣西部)、天成軍(今青海省臨夏市西部)等地,奪取了要塞之地石堡城(今青海省湟中縣西部)、百穀城(今青海省貴德縣西南部)與雕巢城(今青海省同仁縣)。   盡管這樣,李唐之主唐肅宗急欲收復長安與洛陽兩京,為此,四處征兵,壯大勢力。斯時,詩人杜甫在戰亂中,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把所見所聞以詩歌的形式記載了下來,詩文如下:   其一《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其二《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其三《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其四《垂老別》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乾。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其五《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詩人杜甫以史學家的筆調,淋漓盡致地描寫出平民百姓在戰亂中所遭受的痛苦與悲傷,以及自己與李唐王朝同呼吸共命運的赤子之情。   唐肅宗在招兵買馬的同時,一些想不到的事情卻連連發生。各地起兵叛亂者蜂擁而起,大有有槍就是草頭王,爭相各自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