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初遇知音(1 / 1)

浪漫天書 崇空 6720 字 8個月前

幾日後,方君浩正與幾位文人墨客約在西湖遊船上撫琴弄簫。雲娘與小二趕來時,遠遠隻見方君浩的小舟在湖心晃蕩。   正當雲娘差人準備趕往相會之時,湖岸邊卻傳出一陣憂鬱清越的笛聲,小二便在那婉轉音符中站住了腳步,頓時出了神。   方君浩的舟中客,皆是青州當地的名流學者,有長年隱居的杜詩老先生,也有剛成名的絕世琴師沈長卿。   數人正暢飲論文取樂,忽聞魂牽夢繞的一曲笛音,個個躍然欲試,連忙張望聲音來處。   眾人隨聲遠眺,但見一人立在湖岸,手持蒼玉長笛,吹奏著憂傷動人的樂音。   這人已年過半百,身著樸素長衫,神情從容。眉宇清臒,目光深邃,隱有滄桑之意,又似超脫世外。   演奏時專注入神,卻透出淡淡愁緒,帶著空靈遙遠的意趣。所吹奏的曲調,綿綿婉轉,激蕩人心。   方君浩連忙讓一旁的小廝奉上邀請,欲請那吹笛者移步遊舟,共賞這絕世美景佳音。   小廝禮貌相請後,那人聞言微微一笑,說自己本隻在此清靜處小憩,不期偶得風采絕艷的琴音相賞,已是不勝驚喜。   言畢,不待小廝回應,自顧專心吹奏起那憂鬱動人的樂章。   這次的笛聲更為淒婉動人,令幾位文人為之動容。當最後一個音符落下,眾人始終驚醒,爭相詢問這高人的姓名。   隻見他身形一轉,已默然離去。   “此人非同凡響,必是仙家子弟,或是大名鼎鼎的隱居高人。”舟中一位白須翁開口道,“當年我遊歷江南諸國,曾有幸聆聽《笛瑟怨》一曲,轟動一時,聽聞作者名為林靜齋。今日所聞音色極似當年......”白須翁的話令舟中眾人了然,原來他便是當年名震一時的笛聖林靜齋,後來不知緣由隱居深山,今日重現人間。   小二聆聽著林靜齋的笛音,整個人陶醉其中,良久不能回神。   這婉轉淒美的音律觸動了他心靈深處的某根弦,讓勃勃心誌澎湃起伏。   雲娘敏銳地察覺兒子心中產生了難以言喻的感召。   雲娘見小二恍若癡狂的模樣,更加確信他對音律之道有著超常的悟性與熱愛。   她柔聲對小二說:“兒啊,師承之緣,乃是天數。今日你我得遇此人,必有前事安排,你不妨敞開心扉,或可得難遇的明師指點。   你我本就是愛好此道,你爹那邊,娘自會替你解釋。”   小二聞言豁然大悟,決意跟隨這位音律隱士,以求得高人真傳。   經過層層探訪,雲娘終於在一處幽深山穀中尋得林靜齋的蹤跡。   這位笛聖依舊清高從容,簡樸的山中小屋似乎沒有絲毫生活氣息。   當雲娘懇切請求讓小二拜他為師學習音律之時,林靜齋沒有立刻答應,他隻說自己並無教導弟子的能力,不想誤人子弟而婉拒了。   雲娘聞言繼而懇切陳說:“在下見先生清高不群,不慕名利。然而在西湖一曲,已令江湖輿論為之動容。想來許多崇拜者定會前來叩門求教。若是先生不勝其擾,我兒便可以出頭接待,分憂解難。   再則,我兒自小機靈,多有心得,又熟悉此地風土人情,日後若是先生欲尋幽探勝,小二可做向導,料理雜事,免去先生許多不便。我們並非貪圖寶典,隻求得此難逢的機緣,庶幾汲取高義,亦屬有幸。”   林靜齋聞言緩步走來審視小二。在這個年輕人的眼神中,他似乎看到一股與眾不同的靈氣。   林靜齋走到小二跟前,認真打量他澄澈的眼神和稚氣未脫的麵容,最終點了點頭,答應雲娘暫時收下小二,讓他在身邊陪伴一段時日。   林靜齋雖未正式收小二為徒,卻開始指點他些基礎音律技法,如何認知音調、掌握節拍韻律等。   他讓小二每天對著山穀回音反復練習一個簡單的五音音階,要求清澈穩定的音準。   雖整體不難,但結果是小二練了一天,次日聲帶啞傷,其他音階一個不對。   林靜齋見狀並無不悅,反而微微一笑,從山林采來幾味良藥,熬製成茶飲讓小二服下,然後耐心從頭指導注意要點。   經過長時間反復實踐,小二的嗓音與耳朵也似開竅,能發出幾許悅耳動聽的音律。   林靜齋見他有此悟性與毅力,遂留他於此繼續生活修行。   日復一日,小二雖仍重復枯燥基本功,內心卻很安定開朗,並不覺痛苦。   他隱約感受到音律妙理的所在,這也讓他邁開腳步踏上修道的路途。   在林靜齋的指導下,小二逐步掌握了音律中的基本技法,也能吹奏出幾首悅耳動聽的樂曲。   然而就在此時,林靜齋卻在一日突然失去了蹤跡。   小二四處尋覓,發現林靜齋已不辭而別。   小二深感失落與困惑,最終在林中小屋前跪拜數日,希望林先生能現身,但終究一無所獲。   幾日後,小二身心俱損地回到家中,向父母述說林靜齋失蹤一事。   王夫子聞言也頗感訝異,慰言:“傻孩子,你不必為這事擾神。   我看這林先生必是隱世高人,慣了行蹤無定。他大約見你已初窺門徑,暫時不必再教,所以不打聲招呼就離去了。   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哪裡猜得透那些仙家的心事。我看你隻管在他留下的琴韻上勤修煉練,管他林真人去了哪一方凈土逍遙!   他與你師徒的因緣未盡,總有一日,自然會再度指點你的音律心法。”   在王夫子的開導下,小二選擇繼續在林靜齋的山屋內自己修煉音律。   白天,他會在山間吹奏,讓心境保持平和空靈。   夜晚,則點起油燈,反復練習林先生留下的樂譜。   日復一日,小二的樂藝漸有長足進步。   他運用自己學到的技巧,創作出幾首頗具特色的山水小曲。   這些山水樂曲旋律清新柔美,又似有雲水飄渺的意境。   平日練習的曲調也不再生搬硬套,而是隨心所欲,遇感悟便寫下試奏。   自從林靜齋離開之後,林中小木屋的訪客依舊不減。   人們樂意前來,聽那世間罕有的絕妙音律。   小二起初還一一解釋林老先生已離去,後來也就由他們去了,每日自顧自地在屋中練習。   時間一長,說來也奇怪,前來參訪的人越來越多,久而久之,外人隻當小木屋中依舊是那位笛聖林靜齋在居住,許多人便將聽到的曲子記錄流傳開來。   這些曲子後來一起被稱為“雲水十八拍”,頗受當時文人墨客的喜愛。   很快這些樂曲甚至傳到京城,也有權貴學者聽聞,紛紛想要前來求教。   小二都一一推辭,或許此時的他比任何人都更能理解當年林靜齋為何說自己沒有教導的能力。   這人世間的音律境界實在博大精深,必須要自身悟出那份心境,將自己的情感完美融入樂音,這才是真正的音律體悟,非易事也。   於是這“雲水樂”的創始人的身份就成了一個謎團,更增加了樂曲本身的神秘感。   小二明悟林靜齋留下的囑托,心境豁達,決意離開深山故裡,將天籟之音帶入塵世。   清風徐徐,小二歸來雲山故鄉,性情大變的他再不與人計較爭端,也不管同學們的嘲弄挑釁,都能泰然處之。   眾人納悶小二這兩個月都去了哪裡,怎麼性格轉變如此劇烈。   雖未向人道破在山屋的經歷,他卻再未沉迷往日音律夢想。反而勤奮讀書,讓向來高居學院首席的莫蘭也刮目相看。   一日,莫蘭忍不住問小二:“我親愛的弟弟,這些時間你都乾什麼了呀?怎麼回來後反倒在學業上突飛猛進了?”   小二微笑答道:“姐姐,我可沒有什麼秘密。隻是似乎明白了人生的種種道理,也都並非一蹴可及。我要打開視野,增長知識,以前聽父親說的萬法歸一,現在有些體會和感悟。要通過感受這個世界的種種奧秘,才能領悟天地間的真諦,這才是我努力的根本所在。”莫蘭聽後頗感欣慰。   又過了幾日,時值五月端午佳節,雲山小鎮熱鬧非凡。   鎮上傳言首屈一指的女工匠雲娘要展出最新繡品,引來各地好事者紛紛前來觀賞,雲山小鎮一時間人頭攢動。   小二見狀也來到了議會大堂的展館,隻見眾人聚焦的正是幾幅雲娘的精美刺繡,栩栩如生的花鳥蟲獸呈現在青綢上,令人嘆為觀止。   就在小二細細欣賞那些精美繡品時,他無意中瞥見大堂深處,一名異鄉少女正站在幾幅翎毛畫前,神情專注。   這少女約與小二年紀相仿,身著淡青素裙,外披月白披風,生得清麗脫俗,皓腕凝脂,鮮艷動人的嬌顏上眉清目秀,正是人間絕色。   她眉宇間透著靈動,步履輕盈地走到幾幅翎毛畫前,出神地研究著墻上幾幅工筆翎毛,栩栩如生的翎毛在筆鋒下栩栩如生。   小二不經意走到少女身邊,也被畫作吸引,兩人都沉浸其中,一時間無人說話。這時,少女忽然回頭,對上小二的目光,先是一驚,旋即紅了臉龐。小二見狀也有些不好意思,躲閃開少女的眼神。   就在二人相對無言之際,少女輕輕開口道:“這霧雨般的翎毛畫得實在惟妙惟肖!”小二正思索著該如何回答,這時一位老翁路過,聽見少女的話,忍不住插話說道:“原來小姑娘也喜這等翎毛畫?老朽自小便對此畫深有心得......”   老翁慢悠悠地對少女講解道:“小姑娘,這翎毛畫栩栩如生,想必畫家曾親眼目睹某種珍罕飛鳥的翱翔姿態,為其深深折服,遂落筆揮墨,將那震撼心魄的一幕生動描繪。此畫中似在傾吐對翱翔自由的無限向往與贊嘆,也在喚起人們對理想的熱切追求!”   少女聽後有些尷尬,忙說道:“啊,原來畫家是在通過翎毛的姿態,探討人心對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這時,小二上前,溫聲說道:“傑出的畫作能夠打動人心,正是其妙處難以言傳。我時常自問,麵對佳作是否有深層次的領悟,洞察創作背後的情感,體會其精髓所在。這幅翎毛畫起初以霧雨筆觸勾勒,到最後色彩明麗,這底色的變幻,似在呼應全幅的主旨內涵——畫家自己也曾歷盡滄桑,正如翎毛也曾風雨蹂躪,但它不屈不撓,展翅高飛。”   少女聽後恍然大悟,贊同小二獨到的解讀。   欣賞藝術固然歡娛,若能於中領悟創作者的情感升華,才是感悟的關鍵。   少女又輕咳一聲,饒有興趣地追問翎毛高飛後雲何去向。   小二含笑指向窗外一隻棲息在枝頭的翠鳥,緩聲說道:“可曾留意那翠鳥棲息的方向?它雖向往高遠,終歸要回到故鄉的樹梢。我想,翎毛亦是如此,它可以隨風飛向遠方,終會在某一天折返此地。”   少女聽後靜默良久,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輕嘆一聲,贊同地說:“原來此畫的真諦不在揣測畫家本意,而是通過這幅畫領悟一番境界,開闊自己的心胸眼界。看來我還需繼續努力提高審美和悟性,方能在藝術創作中獲得更豐富的啟迪!”   兩人因為畫作的討論,距離也近了些。   少女羞赧地看了小二一眼,心中對這個新識的知音升起幾分好感。   少女這才想起自己似乎太過熱情,有失淑女風範。   她正思索著尋個機會問問小二的姓名來歷,一名家丁模樣的人急匆匆跑來,說少爺找她回去用膳。   那名家丁言語急切,少女略感失望,還來不及問明小二的姓名,隻得告辭而去。   臨行之時,少女臉上緋紅,鼓起勇氣問小二:“鬥膽問一聲,公子尊姓大名?”小二忙報上自己的名字。   少女聽後先是一愣,然後羞赧一笑,告辭道:“原來是王公子,妾身鄭氏,多謝公子今日精彩點撥,受益匪淺。相信日後必有再會之期!”   王小二恭敬鞠躬,說能與鄭姑娘邂逅也是自己的榮幸。   兩人道別後,鄭姑娘跟著家丁離去。小二站在原地,目送她遠去的背影。   鄭姑娘坐上馬車的一刻,立即吩咐下人盡快離開,想必並不願讓同行之人見到王公子。   兩人今日一見,已有知音之感。   小二隱隱期盼能與這位明麗脫俗的姑娘再次相遇。   鄭姑娘的身影就這樣消失在熱鬧的人群中,小二這才緩步而去。   然而,他深知,因緣未盡,他們定會再次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