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納降,曉之以理(1 / 1)

忠武天下 硯山觀月 4728 字 2024-03-17

城門一被攻破,城內立馬迎來血雨腥風。殺敵一萬,自損三千,熱血可不能白流了。   薑山下令,黃宗接令,跨馬奔入城內,大聲疾呼:“放下兵刃者不殺!放下兵刃者不殺!放下兵刃者不殺!......”既是說給義軍將士聽的,也是說給自家將士聽的。   官軍將領接受命令,一邊帶著部下將士迎戰頑強抵抗的義軍,繼續殺人不眨眼,一邊跟著黃宗一起高呼:“放下兵刃者不殺!”   義軍兵士們大多是貧苦百姓,跟著起義是為了自衛,跟著造反是為了活著。眼見官軍不僅驍勇善戰,還如洪水猛獸,挨到就傷,碰到就死,那有不畏懼的。   在惶恐不安中,在無可奈何中,不想用虛無縹緲的念想替代生死,立時覺察到生命可貴,為響應那句“放下兵刃者不殺”的話,惴惴不安地放下了手中兵刃,抱上高貴的頭顱蹲下身,降了!   這是背叛?這是屈辱?這是踐踏尊嚴茍活?這是又將生死大權操握在敵人手中?投降的義軍兵士們不知道。麵對死亡之門,他們隻想轉身往回走,能活下去就接著活下去。   螻蟻尚且貪生,生而為人,為何不惜命!   常言道,人死如燈滅,萬念俱成灰。唯有生命在,一切念想才有資格談及,才有時光去實現。他們真不想再活在謊言欺騙裡,真不想再為名副其實的騙子賣命了,願意接受朝廷的招降,也管不了朝廷是真心還是假意。隻因為他們知道,鐘老爺許諾他們的“等貴賤,均貧富。凡入法者,必田蠶興旺,生理豐富”的願景,繼任者“大聖天王”楊一波,不僅沒想過要兌現諾言,還讓他們生活更加困苦。   有了人投降,自有人跟上。轉眼間,一人接著一人,一小片接著一小片,繼而連成一大片,一大片接著一大片,好有全都願意投誠似的。   這是兵敗如山倒嗎?   義軍將領見狀,對投降者感到無比的失望,因壓製不住內心的激動,朝眼前這些曾經要如何如何效忠“大聖天王”的追隨者們大聲詛咒起來:“你們背叛了大聖天王,背叛了神的意願,你們將不得好活。就等著下地獄去吧!”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能力將虎滅了的,是為勇士,無能力滅虎,還反被虎吃了的,實為蠢材。投降的義軍兵士們,覺得自己滅不了虎,做不成勇士,但也不想被虎吃了,成為蠢材。他們再也不把那義軍將領說的話聽進心裡去,因為他們心裡清楚,若是親人朋友,不珍惜自己的生命,還惡言相向者,要不是實實在在的惡人,就是心懷邪惡者,跟著他們走,絕不會有好果子吃。   那義軍將領剛口出惡言,嚇唬了“不忠者”一下,餘音還在苦難者的頭頂回蕩,便趕緊帶著那些滿懷忠誠的追隨者向東門逃命而去。他總感覺“不忠者”欠了他很多很多,最少欠了他一個追求榮華富貴、或是出人頭地的機會,他再也用不著管這些人的死活,有機會還要將他們釘死在恥辱柱上,用以激勵那些滿懷忠誠的追隨者。   可他忘了,那南門不是留給他的逃生通道,是薑山為驗證誰是頑固不化者、誰是有心投誠者而留下的。它代表希望,是從善如流,不是不顧他人死活的愚忠,不是謊言與欺騙,也不是躲藏在血水裡享樂,更不是為了得到更多享樂而生長出來的野心。   願意投誠者,城內降,城內活。   頑固不化者,逃出城,城外死。   隻見那義軍將領帶著數百效忠者沖出城去,剛逃離三兩裡地,就見白穀帶著兩千來官軍從四麵八方合圍了上來。心中惶恐,問效忠者們:“兄弟們,看樣子,逃是逃不出去了。跟敵人決一死戰不劃算,不如假意投誠,虛以為蛇,另尋機會為大聖天王效忠。”   一義軍小將說道:“韋將軍,投降就是不忠,降而復判,乃偽君子之所為。我等雖命如草芥,卻也不想做那不忠之人,更不想做那偽君子。願跟隨將軍跟敵人決一死戰,就算突圍無望,也死不足道哉,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上百來義軍兵士大喊道:“我等願跟隨將軍,跟敵人決一死戰,誓死不降。”   那將領見群情鼎沸,不敢再癡心妄想,大喊道:“兄弟們,其他州縣的兄弟定聽到了神的旨意,正朝這裡趕來,接應我們。請隨我殺出重圍。殺!殺!殺!”跨馬朝南邊飛奔而起,義軍士兵們跟隨其後,喊殺聲震天價響。   佛說眾生平等,菩薩普渡眾生,仙人替天行道,聖人忠君愛國。要是他們隻幫助那些自食其言的禍亂天下者,那何來的眾生平等,何來的普渡眾生,何來的替天行道,何來忠君愛國。   因而,天地間沒有神,隻有一顆人心,為善之心,它將主宰一切。這個一千年或許不行,下個一千年或許也不行,再往後一千年,兩千年呢?應該是可以的,隻要大家願意全心全意的追隨好它。   白穀見義軍將士士氣高漲,大有天地勇武當以他們為尊似的,哪敢示弱,一聲大喝:“兄弟們,大帥有令:被歪理邪說侵入骨髓者,再不知善惡好壞為何物,心存癡念,且頑固不化,今日放過,日後便是禍亂之源,不管他們是勇士,還是孬種,寧可錯殺,絕不放過。殺!一個不留。”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官軍聽令,朝義軍將士圍攻上去,箭雨相加,片刻間就將數百義軍將士射殺殆盡,未留活口。善良之心真是被狗吃了,讓人難以直視,難以接受,慘絕人寰。   城內,願意投誠的義軍兵士丟盔卸甲,扔掉兵刃,聚集一處,聽薑山說話。   薑山說:“兄弟們,父老鄉親們,我叫薑山,被朝廷加封為荊湖南北荊襄製置使,隻為戡平荊湖叛亂而來。在皇帝陛下心裡,你們隻是受人蠱惑,迷失了心智,起義是為了自衛,造反是為了活命。隻要你們放下屠刀,真心實意向國家投誠,陛下代表國家,定將對你們既往不咎,定將妥善安置好你們,讓你們有飯吃,有地種,重拾美好家園。”   一小將大膽地問道:“陛下真願意寬恕我們,真願意賜予我們新生?”   薑山大聲回道:“荊湖是大夏國的國土,荊湖百姓是大夏國的百姓,是陛下的子民。試問天底下哪個仁德的君主,願意看著自己子民遭受苦難,不願意看著自己的子民生活美好。不用說,以陛下的英明神武,定會像千千萬萬的父親一樣,寬恕子民的過失,幫助子民重拾美好家園。”   那小將說道:“以前那些前來戡亂的將軍,也該都是陛下派來的,他們的所作所為,跟你說的,跟你要做的,完全不一樣。你教我們如何取信於你?”   薑山大聲問道:“我問你,他們深受朝廷信任,領兵前來戡亂,數年來,耗費國家錢糧無數,除了不停地更換主帥,戡平叛亂了沒有?”   那小將答道:“這還用說嗎,兩個字,沒有。”   薑山問:“那你可知道,為何沒有?”   那小將回道:“他們完全不懂什麼叫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他們先是橫著來,再是愚蠢著來,逼著我們不要命。我們連命都可以不要了,還怕他們耍橫稱愣!”   薑山說:“他們邀功心切,將你們視作不可饒恕、或是不可調和的敵人,窮追猛打。你們走投無路,為了活下去,誓死也要反抗到底,他們焉能不敗!我既知道他們做錯了,要想戡平叛亂,自是不能跟他們一樣。因而,不管現在說的,還是以後做的,都將如實履行好陛下的旨意,將你們當成親人,視為朋友。”   民不畏死,如何以死懼之。民之所以不畏死,皆因刑罰太過嚴酷,生無可戀,唯有造反,置之死地而後生,那裡還會在乎君王的威嚴。生有可戀,感受得到活著的快樂,自然畏死,故可以死懼之。   襄王心想:“《老子》曾說:‘以政(名法)治國,萬物所不能亂;以奇(權術)用兵,萬物所不能敵;以無事取天下。’故失治則任法,失法則任兵,以求無事,不以取強。取強,則柔者反能服之。”見投誠者被薑山的言語所動,挺身走出,大聲說道:“諸位,我叫華鈞,陛下第六子。”   投誠者看向襄王,心想:“沒想到小小縣城,竟然出現了皇子身影,真是難得。”   “這位製置使薑將軍,先前身無寸功,卻被陛下破格取用,成為剿匪主帥。隻因陛下相信,他現在所說,日後所為,都將如實履行朝廷旨意,以國家利益為重,以個人利益為輕,酌情善待你們。”襄王朝投誠者鞠一躬,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請大夥兒相信薑將軍,相信正義,真心實意向國家投誠,不再行反叛之事。陛下貴為一國之君,必定以國家的利益為重,善待他的子民。”   人心肉長,你心裡有我,我心裡也將有你。襄王身為皇子,都這般請求,那些本就想投誠的義軍哪有不答應來的。隻見有人帶頭,全體向代表朝廷的製置使薑山投降,發誓永無反悔之時。   這很好。再不需要因朝不保夕而擔驚受怕,再不需要餓著肚子拿刀去傷害他人,再不需要迷信那些難以實現的虛假願景。從此心安過上淳樸的生活,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半夜不見鬼敲門,一生勤勤懇懇,平平淡淡。   其實,身為窮苦大眾,從未想過要造反。不是天災人禍雙重打擊,官逼民反,民為了生存,不得不反。偉大,卻有些盲目。本是轟轟烈烈的正義事業,大多時候卻被用心不良之人利用了去,除了殺戮一番,就是破壞一番。最終,雖然大多慘淡收場,卻因他們一路抗爭,不怕流血犧牲,社會因而在進步,製度因而在完善。   薑山說:“父老鄉親們,你們是最普通、最平凡、最脆弱、最偉大的人群。因為有你們,不停地辛勤勞作,孜孜不倦地付出,這世間才衣食無憂,處處充滿歡聲笑語。你們是這世上,最值得讓人尊重、最值得讓人愛護的人。請你們相信朝廷,相信陛下,與全天下愛好和平的人們一道,從此勠力同心,守望相助,戰勝天災人禍,重拾美好生活,永享太平。”   兵士們呼喚,百姓們歡呼,就為心頭那個美好的念頭——太平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