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光復公安(1 / 1)

忠武天下 硯山觀月 4702 字 2024-03-17

選擇向國家投誠,這很好。   再不需要因朝不保夕而擔驚受怕,再不需要餓著肚子拿刀去傷害他人,再不需要迷信那些難以實現的虛假願景,從此過上心安淳樸的生活。   身為窮苦大眾,大多勤勞質樸,大多怯弱知足,大多也狹隘自私。隻要餓了有飯吃,冷了有衣穿,困了有覺睡,半夜不見鬼敲門,一生便能勤勤懇懇,平平淡淡。   要不是天災人禍雙重打擊,官府、地主、奸商等惡勢力硬不給他們留條活路,他們不是迫不得已為了活下去,哪裡想過要造反。   就算忍無可忍,鋌而走險,豎起造反的旗幟,他們在抗爭中足顯偉大,卻因學識有限,想法免不了狹隘偏激,難以擺脫自私心裡與盲目跟風的本性。大多時候,本該是轟轟烈烈的正義事業,卻被少數用心不良者利用了去,跟著不明就裡胡亂殺戮,跟著不分好壞蓄意破壞,慘淡收場。   起義雖大多失敗了,卻因他們一路抗爭,不怕流血犧牲,新建的秩序卻也以舊秩序為鑒,完善製度,社會因而在進步。   薑山說:“父老鄉親們,你們是最普通、最平凡、最脆弱、最偉大的人群。因為有你們,不停地辛勤勞作,孜孜不倦地付出,這世間才衣食無憂,處處充滿歡聲笑語。你們是這世上,最值得讓人尊重、最值得讓人愛護的人。請你們相信朝廷,相信陛下,與全天下愛好和平的人們一道,從此勠力同心,守望相助,戰勝天災人禍,重拾美好生活,永享太平。”   隻見滿城歡呼,就為心頭那個美好的念頭——太平安康。   《老子》曾說:“以政(名法)治國,萬物所不能亂;以奇(權術)用兵,萬物所不能敵;以無事取天下。”故失治則任法,失法則任兵,以求無事,不以取強。取強,則柔者反能服之。   為鞏固得來不易的勝利果實,用過早飯,薑山委任白穀為公安代理縣令,協助軍師劉文心,負責安撫投誠的義軍與百姓。   不曾想,拒敵於縣城南邊五十裡外的鄭威將軍遇到難處,遣斥候來報:“石首、澧縣、安鄉等地的義軍,聞訊前來馳援安鄉戰事,總計兵馬不下三萬。敵眾吾寡,若全麵抵擋,殺敵一千,免不了要自損八百。是戰是撤,請大帥示下。”   劉文心說:“大帥,要不是有夜幕作掩護,義軍麵對我軍佯攻,真假難辨,亂放箭矢,逐步失去了遠程防守能力,要不是守城義軍不過一萬,且一晚上不得休息,被折騰的精疲力竭,我軍哪能這般輕易攻下城池。   石首、安鄉等地的義軍,夜以繼日奔襲而至,定是人困馬乏,求戰心切。我軍何不以縣城為誘餌,讓他們來攻打。等到他們耗盡九牛二虎之力,再裡應外合,將其聚殲於城墻內外。”   薑山甚覺有理,心想:“難得他們放棄水戰,來跟我軍陸戰,那就成全他們,能招降就招降,不能招降,就給他們來個下馬威,為日後招降積累威嚴。”即刻讓斥候傳令鄭威後撤,埋伏於北城門外二十裡候命。   劉文心說:“大帥,不妨讓英勇就義的義軍將士換上我軍軍裝,放到城墻外,以示我軍為攻下城池,已損失慘重的假相,迷惑敵人,增強他們快速攻下城池的信心。”   薑山甚覺在理,立即傳令下去,讓官軍脫下軍裝,給死去的義軍兵士換上,將屍體搬到城墻外根,造成官軍為攻陷城池已損失慘重的假相,誘義軍上當。   前來馳援的多路義軍,全力攻擊鄭威所部,見官軍不堪一擊,一觸即潰,乘勝追擊官軍五十裡,來到縣城城外。見城墻下滿是官軍屍首,誤以為官軍為攻下城池,已受重創。又見東、西、北三麵城門已破,對收復城池更是信心滿滿,那還管得了其他。   義軍將領一聲令下,石首前來馳援的義軍全力攻打東城門,安鄉來的義軍全力攻打西城門,澧縣來的義軍全力攻打北城門,隻問輸贏,不計生死。   官軍雖少,卻剛贏了一戰,士氣高漲,又剛填飽了肚子,精力充沛。義軍雖多,卻因遠程奔襲而來,早已人困馬乏,又餓著肚子,一對一交戰,那是官軍的對手。   俗話說的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薑山懂兵略,且陰險,反用“甕城捉鱉”之法,放義軍進城,等在城門內殲敵。   義軍急於收復城池,且心懷仇恨,那想得了這麼多來。接受命令,像流水一般湧入城內,前赴後繼。卻因城門就那麼大,幾萬大軍不能並成一排湧入,隻能化成一列湧入,加上裝備又沒官軍好,戰力又沒官軍強,自是先入先死,進來多少死多少。   隻見三個城門內,義軍踩著同伴的屍體沖進來,變成屍體。一頓飯的功夫過去,義軍爭先恐後慷慨就死,屍體在城門內堆積如山,快要將三個城門口填堵了來。   久攻不下,兵力損失過半,義軍將領發現中計,就想撤退,卻為時已晚。   官軍吹響全麵進攻的號角,黃宗率領城裡的官軍往外攻,候命在城外的鄭威所部合圍而來。義軍霎時間腹背受敵,軍心渙散,一觸即潰。   形勢反轉,義軍潰逃,官軍追擊,五裡,十裡,二十裡,三十裡......   有道是窮寇勿追,狗急了也有跳墻時。   薑山從未想過要趕緊殺絕,見好就收,傳令鄭威、黃宗停止追擊潛逃的義軍,率領所部兵馬全麵清剿公安境內的殘存義軍,以求徹底光復公安縣境。   鄭威、黃宗得令,參照白穀所畫的義軍兵力分布圖,結合投誠的義軍將領所描述,速製地圖,由北向南清剿殘存義軍,不過兩三日,公安縣境內再無義軍營寨,全境光復。   對全軍論功行賞,功勞記錄在冊,等候朝廷嘉獎。安撫投誠的兵士,願意參軍的義軍青壯年全部參軍入伍,登記在冊。安置投誠的百姓,窮困者發放米糧,無家可歸者分配田宅。薑山所率領的剿匪大軍深得人心,剿匪形勢一片大好。   一日,薑山聚集將領們於中軍大帳內,商討剿匪事宜。   劉文心首先發言,說:“諸位,首戰已勝,軍威已立,就差乘勝進擊,擴大戰果,以圖全麵戡平叛亂,為荊湖迎來永久太平。大帥向來納善如流,講究群策群力。你們若有什麼想法,盡管說出,隻要於剿匪有利,沒有不照準來的。”   鄭威說道:“大帥,軍師,我等跟你們比,就一介武夫,隻求執行命令,隻求沖鋒陷陣,其他一概不管,有勞大帥、軍師為我等多想著點了。”   黃宗附和笑道:“大帥,軍師,鄭威將軍說的沒錯,我等沖鋒陷陣,執行命令是一把好手,至於謀略方麵,沒什麼花花腸子,也想不出什麼好東西,就不參與了,全聽大帥與軍師的就好。”   其他將領們附和有聲。   劉文心說:“既然大夥兒這般謙遜,那就不強人所難,我就有事說事了。”   眾將領齊聲說:“軍師盡管說來,我等豎耳恭聽。”   劉文心說:“法曰:‘聚不聚為孤旅。’諸位深知,我軍就兩萬三千兵馬,加上新招的兵士,滿打滿算,三萬來人。義軍勢大,公安一戰,雖損兵折將三四萬,就算不擴充兵源,卻也還有十幾萬之眾。我部兵馬相對義軍而言,可謂兵少將寡,散則勢弱,聚則勢強,已成兵家之常情。若我軍分兵進攻,敵若以眾攻我,我軍勢必成為孤軍,潛在被敵軍聚殲之危險。”   鄭威想起一事,倍覺軍師劉文心是有的放矢,說道:“軍師,我部下曾有怨言,我已教訓了來,望大帥與軍師,還有黃宗將軍,切莫往心裡去。”   劉文心笑道:“大帥讓與黃宗將軍率兵攻城,得了首戰之功,有人心存怨言,情理之中,大帥與我從未往心裡去。   但有一點,大夥兒應該明白,你們不管是誰帶出來的兵,不管是誰帶出來的將,都是朝廷給你們發放軍餉,供應口糧,你們隻能是國家的兵,隻能是國家的將。大帥代表朝廷,因戰事需要,讓誰擔任主攻,讓誰領兵阻擊敵人,你們身為國家的兵將,若心存怨言,就是不忠,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就是忘本,這是要不得的。”   那幾位曾想為鄭威將軍打抱不平的將領起身,躬身認錯道:“末將糊塗,末將知罪,望大帥、軍師原諒末將一時之失。”   薑山說:“牛將軍、張將軍、王將軍,你們是張守城老將軍帶出來的兵,與鄭威將軍感情深厚,為鄭將軍打抱不平,人情使然,本帥與軍師從未往心裡去。但你們要記住軍師剛才說的話,你們雖是鄭威將軍的部下,但也是朝廷的將領,一切當以戰事的需要而聽命,顧全大局,不可一味的計較個人得失。”   牛、張、王三位將領齊聲說道:“末將知錯,絕不敢再有此等心裡。”   薑山笑道:“很好。請坐。”   “謝大帥!”牛、張、王三人行禮就坐。   薑山說:“諸位,我們同坐於此,不是為了別的,隻為了戡平叛亂。戡平了叛亂,人人有功,戡平不了叛亂,人人都有過。至於功勞大小,隻要忠於國家,忠於陛下,有的是機會建功立業。往後,切不可因一時之功沾沾自喜,更不可為一時沒能建功立業而私下計較。望大夥兒日後同在軍旅,時刻以國家為念,勠力同心,守望相助,不計較個人得失。”   眾將領齊聲答道:“末將謹遵大帥教誨。”   薑山起身說道:“那諸位,今日議事到此,吃完慶功宴,趕回軍營,為攻打石首做準備。”   襄王笑道:“諸位,請赴宴,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不醉不歸。”   眾將領起身答道:“多謝大帥!多謝殿下!”跟在薑山、襄王身後,朝酒桌走去,樂樂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