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去世後,皇太後率先以哭泣的姿態開啟了立新君的朝堂會議。皇太後很心急,畢竟遲則生變,此時她心中應該是有些把握的,畢竟站在她這邊的人肯定有足夠多,時間一長人心和形勢就不好說了。哲宗並沒有子嗣,於是要從他的兄弟中選一個。 會議開始,皇太後首先拋出話題,然後宰輔章惇率先表態該立簡王,理由是同一個媽生的。皇太後反對,表示該立長,最大的申王眼睛有問題,順下來緊接著該立端王,也就是後來的宋徽宗。 理由當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的屁股坐哪裡。到了這份上,兩邊隻有一條路走到黑,畢竟對手支持的王爺一旦上位,自己這一派肯定完蛋。 宰輔和皇太後開始拔河,各執一詞。此時大臣們就得加入了,按道理宰輔敢公開率先發難,總得有些把握才這樣吧。 結果,關鍵人物樞密院的大臣曾布表示宰輔未跟他們事先商量,同時表態站隊皇太後。這一下,後麵的大臣有樣學樣紛紛跳出來支持皇太後。 到底是如其他大臣所說屬實,還是大臣們突然橫跳,宰輔竟然放棄掙紮,“為之默然”,最怕你突然間的沉默啊,開工沒有回頭箭,以後不得被新皇帝整死,不想想自己也得想想支持自己的一眾小弟啊。 功課都沒復習好就直接去考場,宰輔就老六這一次,後果是之後被一貶再貶直到死。皇權最虛弱的時候就是登基與駕崩時,處於新舊皇帝交接班的節骨眼,這會都贏不了後麵更沒機會。 他不是老六,但他在最關鍵的時候有老六行為,同樣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