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有樣學樣的公主(1 / 1)

靖康之亂時,有兩個先朝的公主,金人沒有搞清楚她們的底細,所以沒有被帶到北方,留在了京城。   第一位就是仁宗的第十個女兒,這個長公主後來活到了八十多歲,在高宗時期輩分是最高的,皇帝每次見她都把禮貌尊敬直接拉滿。   這個長公主就開始倚老賣老,為自己的親兒子找皇帝跑官要官,皇帝把事辦了後還專門下詔其他皇族不能以此也提類似要求。換其他人的話早就見好就收了,皇帝專門給你破例,而且還公開下詔不會給其他人破例,但長公主就是長公主,主打一個資格老、臉皮厚,一直等機會好得寸進尺。   過了很久,長公主又去找皇帝給親兒子升官,皇帝又破例答應了,真的是一個敢厚著臉皮要、一個敢硬著頭皮給。皇帝也確實看不下去了,倒不是因為跑官要官,而是長公主其實還有兩個非親生的兒子,長公主每次卻隻為親兒子的事奔走,皇帝讓她一碗水端平。   高宗也確實對她好,按輩分來算長公主要高皇帝一個輩分,她去世時皇帝又給她的子孫升了一次官。   相比之下,另外一個長公主高宗就不怎麼待見了,但這位長公主也是有樣學樣,但她的資歷和輩分有低了一些,她是宋哲宗的女兒,跟高宗一個輩分。靖康年間也因為同樣的原因,沒有被金人帶往北方。   有了榜樣的成功案例,這個長公主也按捺不住自己內心的沖動,但她自知實力資歷要差些,所以還得先討皇帝歡心,送上名貴寶物,結果高宗不要,高宗也是心知肚明,你想乾啥大家都懂。   後來有一次見皇帝,皇帝給長公主的五個兒子都升了一次官。這位長公主也是主打一個臉皮厚,能要使勁要,要求再給老公整一個大官,依據就是舉先朝例子,然後述說老公的功勞,首先他是四朝老臣,說白了就是一個官場大混子,其次是他曾建議在汴京接應皇帝,又曾經建議在杭州增強守衛力量。總結一下,就是沒有一點功勞,這麼多年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提了兩條沒人搭理的建議。皇帝當然不同意,這事沒成,但長公主還是給兒子們撈到了好處。   過了四年,長公主再接再厲又跑去找皇帝要官,女人之間的攀比是沒有盡頭的,都是長公主,她能要那我也能要。這一去就直接在宮裡呆了三天,天天跟皇帝一起吃飯,使出死纏爛打的本事,最後自己沉不住氣了,見皇帝不提那就自己開口,又是為老公要官。“官爵豈可私與人,況今日多事,未暇及此。”皇帝首先表示於公官爵不能私自給人,但也沒把話說死,說於私現在這情形沒空處理這事,給長公主個念想,好把老太婆趕緊打發走。   老太婆肯定不依不饒,史書裡沒有說皇帝的態度,轉而說當權的大臣趙鼎正在打擊處理類似事情,於是長公主的好事黃了,也就是皇帝那關被她死皮賴臉的通過了,但卡在了朝廷這關。   直到當權的大臣換了,長公主的老公才如願以償升了大官,此時皇帝又開始頭疼,這已經給兩個長公主破了例,其他皇族會不會排隊到宮裡堵他要官,高宗隻能專門為此事下詔,意思總結為長公主這一家子是宋哲宗目前唯一的近親,他們可以放火,但你們不能點燈。言下之意,這事得看人,你沒這資歷或實力,就一邊涼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