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君臣困局(1 / 1)

五代時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這讓皇帝在關鍵位置任命大臣時非常頭疼,尤其是掌握軍權的地方節度使。   政權崩塌往往發生在開國老皇帝駕崩後,新登基的小皇帝就成了待宰羔羊,老皇帝就是曾經最大的拳頭,新的鐵拳在麵對小皇帝的猜忌和手段時往往就是直接造反。   以至於在五代時,重要崗位都是任人唯親,至少別反自己,能力需求已經不再重要,但在權力鬥爭麵前依舊反繼續造,仗繼續打。   後晉高祖石敬瑭就是前朝唐明宗女婿,他終結了後唐;杜重威是石敬瑭的妹婿,後來帶著大軍投降契丹,直接導致後晉小皇帝被抓,後晉完蛋,契丹直接在都城開封建立遼國,與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登基如出一轍。   本次要講的老六就是後漢的李洪義,他與他哥李洪信同樣歸屬於外戚,後漢找不到破局的辦法,隻能兩害相權取其輕,無能的自己人遠遠好過有能力的外人,但權力麵前誰都無法相信。   小皇帝上臺後為了鞏固自身權力,開始殺戮有潛在威脅的大臣,但這個苗頭一出現,其他實力派肯定是在暗中提前準備,等待機會,大家都不是傻子。   小皇帝派使者拿密詔要求李洪義殺掉駐紮潭州(長沙)的指揮使王殷,李洪義此時是王殷的上司,但李洪義知道自己不是這塊料,於是就一直拖,最後讓使者去見王殷,這老六行為是真的搞笑,使者難道能宣讀完詔書讓王殷自殺還是能當場單挑久經沙場的王大帥?   王殷直接控製了使者,李洪義此時就開始投靠王大帥,王大帥第一時間把詔書送到郭威處,郭威矯詔造反,一路猛推直到推翻後漢,這一係列連鎖反應的源頭就出在小皇帝的自己人李洪義身上,他幫郭威是小功,因為是王殷主謀,他如果按詔書殺王殷,那就是大功一件,可惜能力跟不上,此時能力與關係兩者互相影響製約。   李洪義審時度勢,因為能力不足,為了自保,放棄與皇帝的關係,反水暗地加入郭威軍團,對比下來,還不如當初任命一位有能力的外人,隻要給到位,興許在利益的天平上為皇帝拚一把,至於以後會不會造反隻能把眼前這關過了再說。   小皇帝還沒有意識到李洪義已經反水,這老六不僅能力不行,人也靠不住。朝廷下詔安排老六扼守河橋,郭威兵團一到,老六立刻投降,依靠投降又給自己加了一功,史書定義後漢滅亡就從李洪義開始的。而郭威的造反絕對是從知道密詔前就開始準備的,戰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皇帝是肯定容不了他的,郭威隻是等待一個能取得政治上站得住腳的機會,需要的是一麵能一呼百應的大旗。   小皇帝依靠關係建立的權力結構反而被關係出賣,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