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講的老六依舊有著復雜而不平凡的人生,在此之前得介紹下故事的發生地——朔方,朔方位於現在河套平原地區,是從戰國開始就在史書中高頻出現的地名。 河套平原夾在陜西高原與內蒙古高原之間,土地肥沃,水資源,可種糧食可放牧,這就決定了朔方是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在西北爭奪的焦點。朔方在契丹手裡,那就是南下進攻襲擾的集結大本營,反之在漢族手裡就是監視和北上的前哨基地。 五代時馮暉兩度被任為朔方節度,一方麵馮暉強橫兇暴的名聲在邊境無人不知,另一方麵馮暉胡蘿卜加大棒,把少數民族收拾的服服帖帖。 而故事主角就是馮暉的兒子馮繼業,一路跟隨父親打拚。馮繼業聰明,所以把馮暉在邊境的特性也學得八九不離十,一個是狠,一個是有度量。狠那就得用大棒,讓各民族畏懼。大度就是胡蘿卜,滿足少數民族生產和交易的需要,讓整個朔方經濟有序運轉,從而保證地區穩定。 馮暉病重時,馮繼業開始了老六行為,此時為後周時期。馮繼業殺了自己哥哥馮繼勛,然後馮暉死了,馮繼業接管了父親在朔方的權力。朝廷依舊給馮繼業升官,朔方需要馮家,造反都是家常便飯,殺個哥的事對朝廷來說都是毛毛雨,不值一提。多說一句,南宋理學的興起很有可能就是五代忠孝理念的不斷鬆動導致,北宋末年的動亂讓後來的統治者決定利用儒家理學重新對百姓的思想理念進行大強度的修正。 馮繼業掌權後,朔方隊伍內部並沒有出現什麼反對的動作,平靜得可怕,畢竟在馮暉的帶領下,隊伍對領頭的兇暴和殘忍已經習慣,甚者整個隊伍已經形成了尊崇強者和狠人的傳統,周邊隨時都是與契丹、黨項的戰鬥,嚴峻的生存環境容不得之乎者也的倫理道德,實用主義牢牢占據主導地位。 馮繼業嘗到權力的滋味後開始驕橫跋扈,對周邊的少數民族進行劫掠,少數民族也不再聽他的,外部風險上升,另一方麵對待士兵待遇又沒跟上。對外對內聯係起來說明了一件事,馮繼業當家後隊伍缺錢了,隻能搶外麵,然後減士兵工資,做到開源節流。 飲鴆止渴的老六已經察覺到自身地位的危險處境,又開始把目光投向中原,投靠此時還未黃袍加身的大佬趙匡胤,跟對了人後局麵再次穩定。 老六行為涉及麵小就沒事,涉及麵廣了就會起波瀾打破和諧的平靜,馮繼業心裡一直很清楚,畢竟從小就在看父親怎麼帶隊伍。 北宋初,馮繼業又到陜西地區任職,他對當地百姓很好,百姓給他立碑宣揚他的政績。殺兄替父、打劫周邊的馮繼業難不成搖身一變成了愛民如子的好官了嗎? 這件事並不矛盾,到了陜西後軍費的開支壓力是遠沒有朔方大的,而且中原地區的糧食產量和財政肯定是要比朔方的情況好得多,馮繼業已經沒有必要再想些歪主意搞錢了,老六的壓力小了很多,於是政治形象開始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