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貞固在後唐時期考中進士步入仕途,在河東任職時,得到石敬瑭賞識和器重。 石敬瑭稱帝後,竇貞固為了討好士紳官僚,上疏朝廷廣引人才,提議受到皇帝嘉獎並成為規定。 竇經歷很多官職,負責過禮製、科舉、官吏選拔等,沒有實學,更沒有將才,多年以來也沒有過硬的政績和名聲,為後來的落魄埋下伏筆。 竇在石敬瑭手下時與劉知遠熟識,劉知遠稱帝後竇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沒有一點宰相之才的竇竟做了宰相。 後漢隱帝時期,竇完全把控不住局麵,大臣各自樹黨專權,都不把竇當回事,竇隻能管好自己,成為天下的笑柄。 郭威起兵造反時,竇貞固與大臣蘇逢吉跟著隱帝因戰敗出逃,身邊的蘇逢吉自殺後,沒有後顧之憂的竇宰相馬上向郭威投降,畢竟官場混子在哪混不是混,要是蘇逢吉在身邊,竇還拉不下這個臉,萬一蘇不同意投降,輕則被蘇斥責辱罵,重則蘇先宰了他這個懷二心的老六。 郭威登基後需要先建立自己的班子和鞏固局麵,沒過多久就任命馮道為首相,讓竇去監修國史,不久又罷掉竇的相位,自此竇離朝廷核心圈越來越遠,僅剩司徒的職位。 等到世宗繼位,範質被任命為司徒,竇一下徹底失業,後周的皇帝們可不慣著沒有才能與背景的官場老混子,竇隻能識趣的回到洛陽。 成為平頭老百姓的老竇,也得跟他人一樣交稅和服勞役,老竇實在受不了從天上跌到地上的苦,找到北周的大將向拱,估摸著覺得兩人之間還存留點交情,但是還是擺老資格,“訴於留守向拱,拱不聽”。老竇此時居然分不清形勢,你現在隻是一個平頭百姓,再也不是什麼宰相,向拱能見你都很給你麵子了,結果你還拉不下臉,沒有求,而是“訴”,向拱能說得上話,但不會給百無一用的老竇說話,正好還借此樹立一個秉公執法、不走後門的公正形象。 老竇熬啊熬,撐到了宋初,後周的皇帝們看不上咱,萬一宋太祖看得上呢?覺得機會來了的老竇作為前朝三公要去京城參與朝廷召開的座談會,找到宰相範質要官,老竇也是搞笑,當初就是範質把你頂下來當老百姓,他幫你一把是讓你以後有機會報仇嗎? 也許老竇真的沒有其他辦法,沒人待見這個老混子,範質最後根本就沒有上奏老竇的事。老竇內心的躁動終於消停了,回到洛陽後終於放下架子和老百姓到處遊山玩水,帶著妓女和美酒。老竇又在民間混了好幾年,瀟灑遊玩的費用當然是自己新交的民間富朋友出啦。放飛自我的老竇成為了酒肉場上的混子,供他揮霍的富商地主也得到了能吹一輩子的牛,“我和前朝宰相喝過酒,遊過山,玩過水,當然也一起玩過……”。 969年,老竇終於混到頭了,貧困潦倒的他患病去世,死前隻能自寫墓誌銘,他早已被朝廷遺忘,有錢的布衣朋友也不需要他,可悲的一生終於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