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洎,早年在江南考上進士,從此在南方入仕,有一次上疏提建議被采納,並因此升官,當上了監察禦史,嘗到甜頭的張洎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剛好職責就是監督百官,於是經常上折子彈劾官員,得罪了一票大臣。 如果以此認為他是個忠臣那就大錯特錯了,作為一個上折子愛好者,張洎是個純粹的政治投機者,沒有任何做人的底線。 南唐皇帝李璟偏偏很吃這一套,把張洎推薦給了兒子李煜,結果因為大臣們的阻撓沒有成功。但李煜與張洎的孽緣就此開始,一直從金陵城持續到京城。 沒過多久李景璟就去世了,李煜登基後張洎也跟著飛速上位,在皇帝恩寵的臣子中排第一。李煜讓張洎隨時不離左右,連皇室內部開趴都帶著張洎,其他外臣連門都進不了,張洎隻差粘在李煜身上了。 張洎能固恩寵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跟皇帝身邊的宦官關係處得好,好到能主動上奏為宦官求升遷,這是其他人做不到的,再次說明張老六毫無底線。 話說回來,南唐的末日越發臨近,張洎還是一如既往喜歡上疏建議,畢竟靠一張嘴得富貴的性價比最高,每次還要裝模作樣的稱病,讓李煜派人來請,以此麻痹輿論,不是我要賴著權位不退,是朝廷和後主需要我啊。 宋軍包圍金陵城後形勢危急,張老六又開始了自己的表演,他勸李煜勿降,但也說不出個靠譜原因,畢竟不懂軍事和政治,張老六發誓真要到了那天自己以死報國。張老六直到此刻都把李煜感動得死死的,拿捏得相當到位。 城池淪陷那天,老六騙另一個大臣陳喬,要和他一起赴死,結果陳喬自殺後,這老六跑回去找到李煜,“我還是舍不得您啊,活著更能報答您的恩情”。李煜這時就該砍了這個老六,不然以後再也沒機會。 張洎被帶回京城後,居然意正言辭地又說服了宋太祖,繼續在朝為官,最喜歡乾的依舊是上折子提建議,隻要說到皇帝心坎裡麵那這波就不虧,畢竟乾實事這老六不行。 上朝時投機倒把,平時張老六沒忘了他過去的主子李煜,倒不是去報恩的,而是時常勒索早已窮困起來的李煜,李煜把白金器件給了老六,老六仍然不知足,不滿意,心想當年無死角舔你,現在還不得趁你病要你命,不榨乾最後一點油水絕不輕言放棄。 到了太宗當皇帝時,張老六的把戲終於瞞不住了,有一次太宗與宰相呂端將計就計做了個局,老六果然上了一道毫無原則迎合皇帝的折子,這下被識破後,老六決定再來一把騷操作。 他平日與寇準共事,表麵對寇準關懷備至,也就是等著將來利用一把。現在機會來了,皇帝不喜歡寇準做事專斷,張老六直接朝堂上誹謗寇準,依舊是玩討皇帝歡心的下三濫手段。 太宗畢竟不是不爭氣的後主,幾個月後就把老六踢到了閑職上養老去了。老六接到任命詔書時嗚咽,病情加重,畢竟坐冷板凳不好受,自己一生又老乾白眼狼的事,得罪了很多人,剛任了十幾天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