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的故事廣為流傳至今,主角的原型便是北宋名將楊業。 楊業之死在楊家將演義的各種版本中歸罪於大將潘美,歷史中是否與演義一致呢? 楊業從小就天賦秉異,驍勇善戰,在太原跟隨北漢劉崇,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楊業為北漢立功無數的背後,是拿死敵北宋多少將士的性命換來的,北漢與後周以及其繼承者北宋互相征戰達二十幾年,雙方都犧牲了很多人,仇恨不是一時就能消除的,這也為楊業投降北宋後麵臨的巨大風險埋下了種子。 北漢最後一任皇帝劉繼元困守孤城太原,為避免生靈塗炭,楊業成功勸說劉繼元投降。宋太宗一向久聞楊業的大名,立刻召見楊業並委以重任,同時予以厚賞。 所謂人盡其用,楊業依舊鎮守在山西以北的宋遼邊境,並且把契丹人收拾得隻要看見他的帥旗就得趕緊走。功勞越來越大的楊業,遭到其他戍邊的主將的排擠,畢竟楊業搞得這麼有成績,顯得邊境的其他將帥很無能,於是小報告不斷,宋太宗是明白人,用楊業就是看上他的將才,直接把小報告都轉給了楊業。皇帝這樣做自然是顯示對楊業的信任,但對於楊業本人來說也該思考一下如何自保了。 軍事上的競爭本質上也是政治的權力鬥爭,楊業在政治上突圍的辦法隻能是尋找靠山,不可能說自己不乾了回家,真這樣皇帝會直接抽他大耳巴子,但從後麵的結局來看他顯然沒有這樣做,要知道光有皇帝撐腰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皇帝不會讓任何人才尤其是軍事人才做大,否則下一個陳橋兵變就不遠了。 所以命運的考驗時刻到了,幾路大軍北上征伐契丹,其中西路是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率領的部隊,楊業為潘美的副職。此外,部隊中還有王侁、劉文裕兩人作為護軍,護軍明顯是皇帝派來監督將領的,所以在軍中很有發言權。此路部隊連續占領雲、應、寰、朔四州,進展順利,很大部分原因是契丹主力還沒趕到戰場。等到東路軍十萬人主力在岐溝關大敗,西路、中路軍隊開始有序撤退,潘美也準備經雁門關退回代州駐地。 此時遺留問題來了,已占領的四州百姓怎麼辦?契丹人重新占領後會不會打擊報復,這是當地百姓焦慮的問題。站在北宋的角度,人口是資源,不能資敵,而且很多都是漢人,於是詔書來了,要求潘美這一路部隊護送四州百姓到北宋境內。 護送百姓對軍隊來說可是艱巨任務,劉備當年帶領荊州百姓逃跑被曹軍追得連阿鬥都不打算要了,最要命的地方就是百姓行進速度很慢,很容易被敵人追上。契丹的大軍有十多萬人,其中有不少的騎兵,而且剛剛拿下四州中的寰州,形勢非常緊迫。 先不提潘美、楊業、王侁、劉文裕四人決策團如何做的,我們首先考慮下此路部隊負責拍板的主帥為什麼不是楊業,偏偏副帥是他。 差不多七百年前,有個人的遭遇與楊業極其相似,楊業應該不知道他自己在重蹈覆轍,因為他雖然智勇雙全,身經百戰,但“不知書”,了解歷史的重要性就在於知之然後鑒之。 此人就是西晉時大名鼎鼎的周處,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廣為流傳。氐人齊萬年反叛時,朝廷故意派周處作為貴戚夏侯駿的下屬,一同前去討伐齊萬年,後來主帥又換為與周處有過節的梁王司馬肜,這樣的安排明顯都是沖著周處來的。 周處早年在吳國做官,吳亡後周處來到洛陽擔任禦史中丞,期間彈劾過很多權貴。周處作為外來的人才,肯定也是不屬於原有的洛陽各方權貴勢力,皇權需要包括吳國降臣在內的各種勢力間的相互製衡,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尤其是降臣,除了依賴皇帝別無他選。 齊萬年知道周處來了非常擔憂,但知道他不是主帥則放心下來,篤定周處肯定要在他手上完蛋。周處知道自己的處境,但本著盡臣節的思想,沒有避讓。出征前伏波將軍孫秀知道他去肯定死,勸他以孝順老母為由辭掉這個差事,周處不聽。 司馬彤準備開始動手了,當然是采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借刀殺人之計。朝廷裡大部分人都想讓周處死,因為周處彈劾過他們,隻有中書令陳準在朝堂上要求采取措施,不然周處肯定會兵敗,陳準的聲音沒有任何回應。 司馬彤第一步讓周處帶五千人攻打駐紮在梁山上的七萬人賊軍。敵方十二倍於己,而且己方還是登山仰攻,一個字,絕。 司馬彤第二步也緊隨其後,給周處少得可憐的隊伍裡塞了振武將軍盧播、雍州刺史解係兩個搭檔,這都是負責落井下石的老六。 最後一步,在士兵吃飯前催促周處出戰,也就是讓周處帶著沒有吃飯的士兵去打仗。士兵沒有吃飯一是力氣不足,而是充滿怨氣,影響軍心。 周處硬著頭皮去了,從早上打到黃昏,弓箭用盡,兩個老六也不救他,後援斷絕,手下勸周處撤退,他依然堅持戰鬥,最後如所有人預計的一樣,死在了戰場上。 周處死後朝廷突然人情味起來,追贈、褒獎、安撫照顧遺屬一條龍,貌似周處的死不是計劃好的,隻是個意外。 下一章講楊業如何步步走向戰敗和死亡時,會發現與曾經的周處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