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為了拿下燕雲十六州決定大舉北伐契丹,燕雲十六州包含現在的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及天津北部,以雲州(大同)、幽州(北京)為核心,這兩個核心也是契丹以及後來的金人南下的兩條路線。尤其是幽州這一片,導致中原無險可守,北方少數民族隨時可帶領騎兵部隊一馬平川地迅速南下,成為一直懸在中原皇帝頭上的一把利劍。 楊業所在的這一路自代州出發,過雁門關拿下雲州等四州,完成戰略目標,但隨著幽州方向失利,契丹主力撲向楊業這邊,所有人都知道是肯定守不住的,下詔讓其掩護四州百姓回撤。 西路、中路、東路三個方向北上的宋軍中,主力是有十萬人的東路,肯定是由曹彬率領,曹彬與潘美作為太祖時期的第一代老將為老趙家南征北戰,而且曹彬的資格在潘美之上,征江南時潘美是曹彬的副帥。中路的重要性最低,由相對資歷低和戰功少的田重進帶人沿著太行山北上,拿下蔚州後就接到消息成功撤退,值得一提的是,田重進是陳橋兵變的參與者,是老趙家的鐵桿。 楊業從年輕時一直在山西一帶征戰,曹彬、潘美、田重進都參與了滅亡北漢的戰鬥,很有可能都與楊業交過手,尤其是潘美,當時由他擔任總指揮,北漢的楊無敵在與宋軍對抗中很難說沒有得罪潘美。 有的人可能會說,當時各為其主,可潘美是個心胸狹隘的人,史書記載,“美好乘怒殺人”,在軍中誰讓潘美生氣發怒,潘美是直接讓他下輩子注意點。 楊業完全有能力帶領西路軍,那邊情況他熟,人也管得住,打仗沒問題。曹彬失敗的很大原因就是對下屬失去掌控,手下將領迫切爭功,於是冒進陷入困局。 在帶兵打仗上,尤其是手上的人有好幾萬甚至十萬,皇帝首先考慮的是誰信得過,那就得是自家人。 潘美的來頭可以直接理解為從天上下凡,太祖還沒到皇帝時兩人關係就非常好,太祖篡權後第一時間是派的潘美安撫各地的節度使大佬,讓他們認自己這個頭,這個差事隻有自己人才能乾。 到了太宗時期,潘美的地位更加穩固,太宗一登基立刻就提拔任命自己的核心小團隊,那幾人中就有潘美,潘美的女兒嫁給了太宗的兒子,也就是將來宋真宗的皇後。既是重臣,又是國戚,光環疊滿。 曹彬的來頭更大,在後周朝就已經是皇親國戚,史書裡刻意寫後周時曹彬與趙匡胤關係一般,但非常不可信,因為太祖時征蜀平南唐都是對曹彬委以重任,不是自己人敢把大軍交給他嗎?不然反手就是一個康橋兵變,讓老趙家夢回最初的康橋。曹彬的孫女也成了仁宗的皇後。也就是太宗與潘美是兒女親家,太宗與曹彬是孫兒女親家。 這樣一看,楊業可以當一地的統帥,但永遠不能當大軍的統帥,隻能給皇親國戚當立功的工具人。 悲劇離楊業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