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名將楊業之死(下)(1 / 1)

楊業針對此次任務,對潘美等人提出自己的見解,遼軍主力現在是肯定打不過,朝廷給的任務是把百姓帶回,並不是與對方交戰,我們提前通知雲州、朔州提前準備,軍隊到應州做出要跟遼軍打的架勢,吸引遼軍注意力,此時雲州、朔州百姓趁機趕緊回。應州的人就跟著宋軍走,在必經的穀口兩側埋伏好弓弩手,穀口內靠騎兵支援配合,這樣就能成功斷後。   王侁直接就扣帽子,指責率領幾萬的精兵卻如此畏懼懦弱,直接去乾就對了。劉文裕也贊成王侁意見。楊業反駁這形勢去了必敗,王侁緊接著扣了一個更大的帽子,楊業你不是號稱無敵嗎?這次遇敵故意不戰,是不是有二心?楊業隻能去,也知道自己下場,“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   史書裡記載很有趣,有趣的地方就是此處竟然沒有主帥潘美的決定和表態,下一句直接就記錄楊業出發前與潘美訣別,訣別的話足以透露出他雖為副帥,卻沒有話語權的原因,連護軍都能強行令他出戰,與周處的遭遇十分相似。   史書裡關於潘美雖然什麼都沒說,但也什麼都說了,最後肯定是主帥要表態拍板的。王侁是太宗的眼線,之前多次給太宗密報各地情況,太宗的態度是“上多聽用”,可見兩人間的信任不一般。王也參與過討伐太原,知道楊無敵的名號,用言語激楊業,楊業是真的不敢和他硬鋼。   劉文裕也是外戚,趙匡胤的奶奶是劉文裕的祖姑。“太宗在藩邸,多得親接。”太宗還是王爺時,劉文裕就是他的人了。   劉文裕的贊成更像是附和,潘、王、劉三人都是太宗的人,失敗又能怎麼樣,皇帝自然會保他們,而且犧牲一個楊業對大家來說不算什麼,他隻是太原的降將,大家都在打他的小報告,一找到整他的機會就使壞。   但這三人並不是一心要弄死楊業,這點跟周處的遭遇有所不同,他們都知道楊業說得對,但他們在賭,賭楊業萬一勝利呢?那就是大功,在東路主力潰敗的反襯下,西路取得大勝,這將是他們得到更多富貴的裡程碑。因為他們是太宗的自己人,太宗成為高粱河車神後,是非常渴望一雪前恥的,皇帝的想法那就是自己人怎麼也得想辦法搞定的,更何況輸了死的又不是自己。   楊業臨行對潘美說了兩點,一是知道自己的地位,作為太原的一個降將,自己要報皇恩;二是要求在附近的穀口設下埋伏救援自己。   楊業說的第一點,天下人所共知,所以就被拿捏了。第二點潘美作為主帥完全可以不理會,王侁毫無依據、亂扣帽子的建議都能迫使有理有據的楊業屈服,更不用說胳膊最粗的潘美,但他真的就按照楊業的要求和王侁在穀口安排埋伏,並沒有在楊業走後就馬上撤走。   王侁後來的表現更加表明三人就想拿楊業的命搏一個大功,並不是一心要搞死楊業,但楊業是活是死對他們來說確實無所謂。   楊業采取了夜襲,王侁一直派人在瞭望臺上實時觀察戰況,從淩晨開始打了好幾個小時,王以為契丹敗了,馬上率軍離開穀口準備去搶功,還沒到就聽說楊業敗了,又趕緊倉皇撤退。潘美作為老將就沒有這麼沖動,但他沒能管住王的擅作主張,知道肯定勝不了了,也沿著河離開穀口,依托河流避免敵方騎兵的沖擊。   楊業徹底完了,打到日暮時已經退到了穀口,沒有任何援軍,士卒死傷殆盡,楊業哀傷到極點,讓剩下的一百多人趕緊跑,大家還是要陪楊業一起死,正應了楊業那句“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楊業最終被俘,絕食死去。   太宗開始了熟悉的操作,很悲痛,下詔褒獎,贈官,賞賜安撫家屬,懲罰潘、王、劉三人,潘連降三級,王、劉被開除官籍並發配。   沒有自己人皇帝又能信任誰呢?一年後潘美復官;劉文裕一年多後就被召回京城,太宗的意思是始作俑者是王侁,錯怪劉了,皇帝對自己人是想方設法的寬容,沒多久就給劉任命官職,比劉自己北伐前職位還高;王侁沒過幾年又開始在地方任官,楊業死後八年召回京城,王死在回京路上。   封建皇權下,成熟的高端玩家都是以他人為籌碼,贏了最好,輸了自己還是玩家,大不了再重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