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士安,從小好學,繼母祝氏認為學習需要良師益友,與孟母三遷一樣,舉家搬到宋地,祝氏不滿意環境又繼續搬到鄭地,畢士安也如願交到了一些良友。 畢士安在北宋初期考取進士,隨後開始在各處任職,當他做到乾州知州時,為了方便照顧年老的母親主動請求回到汝州,即便是降職做一般的官員。那時很多人為了升官標榜自己忠孝,畢士安卻是為了孝順繼母主動要求降職。 宋太宗的皇子們出閣時,畢士安做了冀王的僚屬。端拱年間,宋太宗下詔讓各王府的官員們獻上所寫的文章,皇帝仔細看了以後,和近臣都認為畢士安寫得好,後來提拔調動畢士安時,冀王請求讓畢士安留在王府,但是沒有被允許,人才在任何時代都非常搶手。 此時宋真宗還不是皇太子,在做開封府尹時征召畢士安,從次畢士安進入了上升的快車道。 真宗繼位後,準備安排人校對勘正《三國誌》、晉、唐書。此時有人進言兩晉時期有很多鄙陋低劣的荒唐事情,真宗就谘詢畢士安,畢士安表示記錄惡的事情可以警醒世人,記錄善的事情可以勸導後人,典籍《春秋》就是這樣做的。 宰相李沆死後,畢士安進一步升官,感謝宋真宗時,皇帝表示謝早了,任你當宰相後再謝,隨後皇帝袒露心聲,想讓你當宰相不是一天兩天了,現在多事之秋,需要再任命一人和你共同做事。 畢士安首先羅列了當宰相必不可少的特質,那就是要有足夠器量,然後推薦寇準,理由是寇準為人忠義,能決斷大事,他是塊當宰相的料。 皇帝提出了異議,自己聽說寇準剛直好爭、率意而為,畢士安力挺寇準,並解釋之所以有人說他壞話,是因為寇準以國家為己任,堅持原則,嫉惡如仇,得罪了不少人。畢士安進一步分析,皇帝你或者別人喜不喜歡他倒是其次,現在北宋的情況是真的需要他。 真宗於是做了一個決定,任命了兩個宰相,畢士安與寇準。其實真宗也一直有讓寇準當宰相的想法,而且也知道不能讓寇準獨相,因為他剛直。兩相恰好是目前最好的方案,畢士安因為還要負責監修國史所以位置排在寇準前麵,實際原因是畢士安才是皇帝心腹,所以得在前麵把關。 寇準擔任宰相後,不出畢士安所料,果然嫉惡如仇。小人們開始暗地抱團,每天都在謀劃怎麼扳倒寇準。隨後老六們出招了,安排一個老百姓作為棋子,狀告寇準與安王勾結,寇準直接慌了。 這一看就是有高人在背後指點,皇帝最忌諱的就是這種行為,今天勾結,那明天王爺是不是要扶正為新皇帝?話又說回來,大臣如果真的和王爺勾結,關一個平頭老什麼事? 寇準知道自己得罪了很多人,也知道這事肯定有人指使,但他惶恐的地方在於他說不清,他和安王有交往,但談不上勾結,這個界限就很模糊,越辯越黑。同時其他老六們正等著他來辯解,一環扣一環的暗算都已經安排好了。 此時畢士安站了出來,我看好推薦的人那是不準任何人動的,直接幫助寇準辯解,把誣告的人交由官吏審查,查清楚後斬了,人死了以後寇準才鬆了一口氣。老六們不敢對畢士安怎麼樣,也沒有在這個過程中搗亂,因為他們也知道畢士安與寇準的不同,這是絕對動不了的人。 景德元年,契丹大舉南侵,真宗坐不住了,問大臣們計策。兩位宰相都提了如何防禦準備的建議,並一致要求皇帝去澶淵。那真宗就隻能去了,不同的是畢士安說仲冬去合適,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寇準要求立刻去,一刻也拖不了,既然這樣,那皇帝當然是優先聽畢士安的,畢士安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可想而知。 隨後契丹派人請和,皇帝無法分辨真假,畢士安幫助皇帝斷定是真的求和,依據是契丹這回入侵並沒有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而且大軍久在外麵,也擔心有人偷家。 畢士安的大事決斷力絲毫不輸寇準。皇帝已經下詔自己要去守澶淵,仍有很多人提出異議,甚至有大臣提出遷都到南京或者成都,這不靠譜的建議如果實行,中原肯定就沒了。兩個宰相立刻一起見皇帝,堅定皇帝的決心,讓皇帝親自去澶淵守住前線。 北宋與契丹在和談中到了最核心的談價環節,和議要求每年給契丹銀絹合計三十萬錢,朝廷普遍認為給多了,畢士安認為就是要給多點,這樣契丹就不願再發動戰爭,一場戰爭下來不一定賺得到這麼多,所以宰相終究與其他大臣的格局和眼界不一樣。 雙方罷兵後,北宋一邊安排優秀的將領守住邊境,另一方麵釋放友好信息,解除了對契丹的鐵禁,允許兩邊的貿易,保證契丹能得到自己必須的物資,畢竟得不到的話那又得搶。 畢士安去世後,真宗對寇準等人說,畢士安是個好人,他老早就跟著我,一直做到宰相。言下之意就是我的超級得力大心腹沒了,以後的日子你們要擔待點。 等到王旦做宰相時,畢士安的家人已經日子都過不起了,因為畢士安為官清廉,也沒有留下什麼田地宅子。王旦向真宗報告,並非常貼心的把接濟畢士安家人的善事讓給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