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雙相—寇準(1 / 1)

寇準的人生中無不時刻透露著兩字:剛直。   十九歲時寇準到京城考進士。宋太宗在殿試中選取人才時,喜歡到殿前詢問交流,他的習慣是傾向於錄取年紀大一點的,年輕人容易落選。這也容易理解,論資排輩是比較穩妥的方式,很難引發大家的不滿。有人就教寇準謊報年齡,寇準並不認同,我正準備進步,怎麼能欺騙皇帝?後來寇準通過了殿試,從知縣開始乾起。   寇準慢慢又從地方官做成了京官,逐漸受到太宗的器重。在樞密院任職時,有次給太宗說事,說到皇帝不愛聽的話,太宗發怒起身要走,寇準扯住太宗衣服,要求其坐下,最後把事辦了寇準才退下。這也隻有寇準才做得出來,太宗表揚他,我得到寇準,如同唐太宗得到魏徵,太宗順便把自己也表揚了一下。   有一年春天大旱,太宗問身邊的大臣時政的得失,是不是自己作為皇帝哪裡沒做好啊,大家都打哈哈,大旱是上天安排好的,絕對不是皇帝的原因。寇準的“剛直”早已按捺不住,回答大旱是因為刑罰不公平。太宗又發怒起身走了,過了一會兒氣消了,把寇準叫來問具體原因。寇準也賣關子,要求把負責刑罰的兩個主官叫來才說。   人來齊了,寇準開始發揮,之前祖吉、王淮兩人都是違法受賄,祖吉貪的得少被殺,王淮貪得多卻隻挨了棒子,還官復原職,這公平嗎?太宗就問其中一個主官王沔,因為王淮是他的弟弟,王沔當場就磕頭謝罪,太宗狠狠的批評了王沔,隨後給寇準升官。   寇準與同事張遜幾次在皇帝麵前發生爭執,關係很差。有一天,寇準與溫仲舒一同出行,路上有個精神病朝他們喊萬歲。同行的還有個叫王賓的官員,與張遜關係很好。他把事情告訴張遜後,張遜立刻到皇帝那裡打小報告。隻要證明是一個精神病在亂喊,這事也就過去了,所以寇準要求溫仲舒作證,但張遜要求王賓單獨上奏解釋,王賓明顯是要準備作偽證,兩邊互相爭執起來,又發展到當場互相揭對方的短,寇準與張遜都被貶官,寇準被派去青州做知州。   太宗心裡非常在意寇準,寇準去了外地,太宗又念叨他,經常不開心,就像情侶剛分手的樣子。整個朝廷裡也就寇準一個人敢跟他直來直去,沒有他太宗又少了好多樂趣。太宗問身邊人,“寇準在青州過得開心不?”左右都說青州是個好地方,應該不苦。明明在青州肯定會很開心,但是身邊人都是察言觀色的高手,不敢直說,隻能說不苦。   太宗過了幾天又問同樣的問題,太宗的左右就開始揣測皇帝的意思應該是想把寇準召回來。但左右們又不能明說,畢竟皇帝的小情緒也必須照顧到位,要是太宗思念寇準,寇準不思念太宗,這讓皇帝多沒麵子。   皇帝的左右真的不容易,於是給了一個滿分回答,陛下思念寇準從來不曾忘記,聽說寇準每天酗酒,可能也在想念陛下吧?左右第一句就讓皇帝他老人家別在繞彎子了,想念不丟人,第二句純粹瞎編,反正是聽說,與己無關,至於是不是因為想念皇帝才酗酒,那更是沒了大譜,但這一句也正是太宗最想聽的,原來寇準離開我就跟失戀了一樣酗酒,他還在意我,不錯不錯。   但是太宗是要麵子的,自己把寇準攆走,現在又要把寇準叫回來,太宗當場就沉默不說話了。忍到第二年,太宗覺得打臉沒有那麼明顯了,把寇準叫了回來,安排參知政事。   寇準從青州回來見太宗,太宗腳受了嚴重的傷,還展示給寇準看,這是要讓寇準關心一下,君臣間也能肉麻。太宗問寇準為什麼這麼晚來見他,寇準打了官腔,沒有召見是不準到京城的。隨後太宗陡然問了一個王炸問題,我的兒子們裡誰可以當繼承人?   之前有些大臣上折子建議立太子,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讓太宗發怒,當事人直接被外放到嶺南,導致沒有人敢談論立儲的事。寇準狡猾地打了太極,陛下是給天下找接班人,跟誰商量都不可以,隻能自己定人選。   太宗一聲不吭埋著頭,過了好久把身邊人屏退,心想寇準不就是怕說錯話被打擊報復嘛,這下就兩人總可以商量了吧?   太宗主動出擊,問襄王可以嗎?寇準心裡想著就該選他,但表達的意思是您說可以就可以,趕緊決定,還不忘拍下馬屁,“知子莫若父”。立了太子後,京城的人都在道路上高興蹦躂,喊著“少年天子”。太宗此時又有小情緒了,非常失落和不開心,對寇準說,人心都在太子那裡,我怎麼辦?寇準又是一句漠不關心的話,“此社稷之福也。”太宗心想你不關心我,我就找自己的妃子傾訴,結果大家的反應也是隻有恭賀,沒有察覺到皇帝的小情緒,太宗又隻能回頭找上寇準,兩人一起喝得爛醉。   立太子第二年,寇準又把太宗惹毛了,這次把寇準扔到鄧州當知州。結果這一貶成了永別,寇準再回到京城做官時已是宋真宗的時代。   宋真宗一直很想讓寇準當宰相,但是覺得他太剛直沒法獨當大任,於是任了兩個宰相,正巧此時契丹開始騷擾打劫邊境,一遇到阻力就馬上撤走,感覺沒有要戰鬥的意思。寇準立刻認識到這是契丹麻痹宋軍的煙霧彈,契丹要搞大動作,於是要求立刻調兵遣將把守要害進行備戰。   到了當年冬天,契丹果然大舉入侵,正如寇準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