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靈山10番問(1 / 1)

龐統與趙莋對陣的時候,漢中張魯派人送來書信,大概說,張魯本意是傳教,無心問政,又聽聞說萬州之治的高明,現在大軍在前往漢中途,張魯不願意見到兩軍對壘,生靈塗炭,故提議文鬥,坐而論道。文鬥的方式是,雙方各準備五個題目,對方回答,如果對方的回答滿足心意的,算勝出一陣,如果認為對方的回答不妥的兩方則可以辯論,辯論勝出的記一陣,如果提問後對方放棄回答,提問方計勝一分,總計十番論題,計分多的一方勝出,若萬州勝出,則漢中投降於萬州,若漢中勝出,則萬州退兵且有生之年不得再進犯漢中。看了張魯文鬥的提議,我與李平稍微商量,即答應了。實際上必須答應,畢竟攻心為上,而且如果辯論失敗或者怯戰的話,莫說漢中還及有可能漢昌、達州也會得而復失。   雙方再選定了辯論地點即漢昌巴靈臺,又叫巴靈山,距離漢昌六十裡,四麵峻峭,由巨石壘成,山頂突起如臺,遠觀形如天馬,素有“鐵打巴靈臺”之稱,到古宗教中也具有神聖的地位,古巴國祭天遺址。   為了保障雙方文鬥辯論安全,霍峻率一營兵力,率先到巴靈臺警戒,李平、我與文聘率剩餘士卒入住漢昌城。依據約定,漢中方麵文戰主將是張魯公祺,萬州方麵的主將則是我,萬州、漢中、漢昌、達州各選擇二十名地方飽學之士觀摩,如果問題進入辯論,觀摩者將作為投票裁判,辯論由得票多的獲勝。考慮到偶數不便於計決勝票數,我提議漢昌作為主場多一人參加觀摩裁判,於是觀摩裁判總人數為八十一人,同時考慮到有些問題的不理解,觀摩裁判可以投棄權票,如果某一辯論棄權票超過一半,則需要再次辯論。時間則定於十月初五日,此日名建生大會,下元解厄,水官同天地二官考校罪福。考慮到此番坐而論道的論題價值,我再提議雙方各備三名書記官,記錄各方的提問回答以及辯論發言。   我為我搜尋自己有限的知識中關於佛道哲學的辯論題目,首先想到了如下問題:   道是什麼、人怎麼才能得道。   人能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風吹幡動。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什麼在動呢?仁者心動!   花與我心同寂。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佛與道的關係。佛即是道,道法自然,如來。   五個問題,我想六祖慧能的思路辯論三國時啟蒙道家應該足夠了,所以我勾選了後來又放棄了思維與存在等馬哲經典問題,同時,我請李承李延慶、楊車找了幾位府衙文官為我講授五鬥米道的模式與內涵。同時,我也漏了一些思路讓他們評委提前預習,比如心心相印、格物良知。   隨著靈臺山坐而論道的時間臨近,如何論、誰可能贏誰可能輸等話題,成為漢中、漢昌、達州幾地百姓日常議論的主要話題,甚至有來打探消息的百姓湧向漢昌,尤其是漢中,因為他信教底數較多,且他又是本次論道辯論的賭注,所以更為關注。   十月初五日,微晴小陰,為了保障辯論的順利,事先在在巴靈臺選擇開闊地搭起一座巨帳,霍峻在入山門處設置了門崗,僅允許各方觀摩裁判入內,除了霍峻安保人員,所有上山參與活動的人員不得披甲帶銳,為了保障時間,張魯隨行衛隊在山腳三裡處紮下行營。作為主場我們則提前上山,萬州所提供的二十觀摩裁判則直接從霍峻部中抽取的精明士卒,所以無論我說什麼至少得二十裁判票。漢昌、達州的觀摩裁判則由李承、楊車從轄區文官、大族、士家等找出,提前一天在靈臺附近住下,次日清晨即上山。張魯則帶領閻圃、張衛等人率二十觀摩裁判上山。   各方按照既定區域落座,李承李延年居中主持,張魯、閻圃、張衛在主持左麵落座,我與李平、霍峻則在右麵落座,麵對主持的第一排則是書記官與監票員計票員等,然後四對觀摩裁判分四組落座,左麵漢中,中間分別是漢昌、達州,最右邊則是萬州觀摩裁判團。   主持人宣布今天的靈山坐而論道開始。   “請萬州劉郡守出題。”張魯先提議。   也是,啥都準備了,就是沒有討論誰先出題的問題,既然對方如此說,我一定也要禮讓禮讓,看看張魯出什麼題,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先生,先請。”   閻圃憤而幫腔,“漢昌是我們的主場,你們遠道而來,請萬州先。”   “此時,漢昌是我們的,我們才是主場,張師君才是客,請客隨主便吧。”   “那我們就出題。”張魯起身拱手,“請劉郡守賜教,何為道,什麼是得道。”   這個題,我有些苦笑,這是我準備的第一題,這個題不難回答,既可從道可道開始回答,也可以從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開始回答,還可以直接引用一陰一陽謂之道。但是從造紙印書開始,到組建軍隊攻城略地,我的使命都是為了保護傳承文明開啟民智,於是我變換了一種說法,“道,就是世間事物運行背後的規律。”由於我半天沒有說話,開口憋出這句,眾人的目光都集聚在我的身上,我知道大多數觀摩裁判聽了張魯的提問後,都在思考自己的答案。然後我接著回答,“即所謂道法自然。道,他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是萬事萬物變化的因緣。由於道不可形容,不可琢磨,道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萬事萬物皆有其道,所有事物都有它內在的自然規律。悟道,就是要探尋事物的內在自然規律,並按規律行事。一切眾生,都可以信仰道,修行學習道,最終悟道得道。得道之人就是遵循規律,按規律辦事的人。”   對於這個回答,雖然並非道德經或其他經典上的原文,張魯還是比較認可的,尤其他也願意聽到一切眾生,都可以信仰道,修行學習道,最終悟道得道。這個說話,還也許是出於禮貌,張魯表示這個回答是滿意的,萬州計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