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鄧堯問起,李紹仔便細講起這次朝廷決定北伐的原因來。他在朝廷中擔任著議郎的職務,自然了解朝廷出兵北伐的前因後果。 按照楚國的製度,皇帝親政要等到十五歲之後,在皇帝親政之前,楚國的朝政由輔政大臣執掌。 輔政大臣中以太尉劉知進為首,劉知進當政又十分強勢,與他意見相左的輔政大臣,陸續被他以各種理由貶出上京城,以至於五個輔政大臣,最後隻留下了他和一個做事唯唯諾諾,被人稱為辦事丞相的鄭道源。 劉太尉輔政十年,楚國政令皆由其所出,幾乎滿朝文武都認可劉知進是個合格的輔政大臣,甚至有人將其比作周公,但在卞太後和其政敵眼裡,劉知進卻並不那麼討人喜歡。 輔政大臣做的越好,對皇帝權力限製的也就越大,堂堂太後在朝堂上連說話的權力也沒有,自家的江山卻讓外姓人說了算,這擱誰也對劉知進沒多少的好感。 而且劉知進處處防著自己的家族,就連自己的哥哥博洋侯卞通當個掌管上京城禁軍的郎中令也遭到了劉知進的激烈反對,以外戚不可乾政的祖製為名讓自己哥哥隻當了個有名無實的博洋侯。 不過自己也成功阻止了他的心腹陳元禮進位郎中令,理由很荒唐但很有用——陳元禮不是士族出身。 隻是原郎中令許資隻得繼續擔任郎中令,暫時不能進位禦史大夫了。 許資、卞通、陳元禮也恰好對應了朝中的三個派係,許資屬於的舊貴族鴿派,卞通屬於的舊貴族鷹派,陳元禮屬於的新興軍事貴族鷹派,再加上一個新興軍事貴族鴿派,就是楚國朝堂上的所有派係。舊貴族鴿派主張對楚國現行的製度進行適度的改革,舊貴族鷹派則固守現行的製度,一絲一毫也不能改變;新興軍事貴族中的鴿派主張與舊貴族合作進行循序漸進的改革,鷹派則主張必須打倒舊貴族的勢力,進行一步到位的改革。 不過,近來卞太後對劉知進有了很大的改觀。 隨著小皇帝年齡漸長,眼看馬上便要到親政的年齡了,卞太後憂心忡忡,怕強勢的劉太尉會以各種理由來推遲皇帝親政的時間,但沒想到第一個主動上書請求皇帝親政竟是劉知進。 輔政大臣都提議讓皇帝親政了,其他的大臣自然也不會反對。這意味著小皇帝楚禾將要成為真正的皇帝了,而自己也將要成為真正的太後,以後再也不用看這幫朝臣的臉色了。 卞太後自然欣喜若狂,她親自頒下懿旨,讓朝廷的人好好準備皇帝的親政大典。 在奉常官員的提議下,朝廷決定在皇帝的親政大典舉行前先在太極殿舉行一次彩排,而北狄進攻邊境的消息就是在皇帝親政大典彩排的朝會上得到的。 皇帝親政大典的彩排上,卞太後坐在皇帝身旁,高高在上。朝中的大臣按文武分成兩列,依次向皇帝行參拜禮,看著匍匐在腳下的劉知進,卞太後心中十分得意。 彩排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之時,宮門口一陣的騷動,讓殿內的彩排不得不中止,卞太後和滿朝文武大臣一齊看向宮門口。 隻見太尉府長史蔣赫穿過層層侍衛,氣喘籲籲的來到殿上,繞過諸位大臣直接來到劉知進身旁,從袖子裡拿出一份戰報。 “太尉,有邊關戰報。” 蔣赫小心翼翼的將戰報拿到劉知進眼前。 卞太後坐在大殿之上瞟了一眼,心中隱隱有些不滿,皇帝正端坐在大殿之上,這蔣赫竟然直接將戰報交給劉知進,看來太尉府的這些人心中隻有太尉而沒有皇帝。 雖然心中不滿,但劉知進太祖之時便投身軍旅,太宗時期更是成為軍中的二號人物,到後來太宗托孤之時更是將禁軍交由其統領,成了楚國軍中名副其實的第一人,是毫無爭議的楚國第一名將。 想到軍中之事還要仰仗太尉,卞太後也隻好慢慢開口問道:“太尉,可是邊關有何戰事?” 這時朝堂上的眾位大臣也都看清了,蔣赫帶來的是一份五百裡加急的緊急軍情,也都一個個都伸著脖子向劉太尉這邊看來。 “回太後,也沒什麼,隻不過是北狄族來犯我邊關,邊關守將向朝廷求援而已。” 北狄進犯,戰情焦灼,請速支援。 蔣赫送來的戰報上麵隻有這短短的十二個字。 劉知進看了戰報,先是皺了一下眉頭,然後迅速恢復了冷靜,對太後恭敬的回答道。 朝堂上的所有人,包括卞太後和鄭丞相,聽完之後都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 北狄是大楚北方最大的威脅,他們的騎兵行動迅速,驍勇善戰,尤其是離上京城最近的完顏部,對上京城威脅極大,如果讓其突破了邊關防線,關中平原一馬平川,騎兵放開馳騁,用不了幾天便會兵臨城下,可以說北狄犯邊是大楚最嚴重的軍事威脅。 由於北狄的入侵,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即使是皇帝的親政典禮彩排也不得不暫停,臨時變成了商討如何應對北狄入侵的軍事會議。 一聽到北狄入侵,武將們立刻興奮了起來,武將們本來就是靠軍功積累資歷,麵對這可以立功的好機會,早已等不及了。 “北狄為我心腹之患,時常犯我邊關,臣願領兵出戰,一戰而定,解決北狄。” 禁軍校尉陳元禮第一個站出來請戰。 在陳元禮之後,其他的禁軍將領也紛紛請戰,建議朝廷發兵,借此機會一舉消滅北狄,一勞永逸。 “太尉對此有何看法?”看著朝堂上武將紛紛請戰,老成的丞相鄭道源馬上谘詢劉知進這位朝中第一名將的意見。 “北狄與我必有一戰,如今楚國兵強馬壯,正是主動出擊,北伐北狄的大好時機。” 劉知進沉吟一會兒,緩緩說道。顯然他也贊同北伐北狄的作戰計劃。 武將們積極請戰,身為楚國最高軍事長官又掌握朝政的劉知進也支持武將們的進攻計劃,即使遭到了舊貴族鷹派的強烈反對,朝廷還是決定了出兵征討北狄。 作戰計劃也很快被製定出來,朝廷決定兵分兩路討伐北狄。 作為太尉和朝中第一名將,劉知進當之無愧成為了為北伐軍元帥,率領一路禁軍主力北上進攻北狄。 另一路,朝廷派護羌校尉楚桓為招討使,率領一萬人由羌地出發,繞到北狄後方,襲擊北狄完顏部軍隊的補給和營地,以此配合劉知進的正麵進攻行動。 楚國君臣想要兩麵夾擊,奇正相和,一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