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後,即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率眾十萬從斜穀向魏境進發,這是諸葛亮進行的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後一次。所謂諸葛亮六出祁山是沒有的,那隻是出現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率軍從漢中經褒斜道出斜穀到達郿縣(今陜西寶雞眉縣)一帶,之後在渭水南岸屯兵下寨,這應該是蜀軍數次北伐以來距離魏國西線重鎮長安最近的一次。為了準備此次北伐,三年的時間裡諸葛亮勸農講武,與民休養生息的同時不忘厲兵秣馬,設置了斜穀兵棧,將大量糧草軍需提前搬運至斜穀穀口,為的就是此時伐魏使用。魏明帝曹叡聞訊很是憂慮,連忙派出征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增援駐守在長安的司馬懿。自從大司馬曹真去世後,司馬懿已經全麵接手魏國西線軍事。眾將建議在渭水北岸列陣,與蜀軍隔河展開對峙。但這次司馬懿卻顯得十分大膽,因為魏國的百姓很多聚居在渭水南岸,所以南岸為必爭之地,司馬懿直接領兵渡過渭水,同樣在南岸背水紮營,這仍然是司馬懿一貫的將蜀軍向外頂的策略,並做出一副當年韓信背水一戰的樣子。司馬懿穩固大營後又對眾人說道:“若諸葛亮從武功(今陜西鹹陽市武功縣)出兵,依山向東攻擊,確實令人擔憂;若向西前往五丈原(今陜西寶雞市岐山縣),那我軍就沒事了。”司馬懿言外之意就是諸葛亮如果從武功進兵,那蜀軍的目標一定是長安。長安是曹魏在關中地區的大本營,也是魏國西線之根本,若長安有失,則會直接威脅到曹魏在中原的腹心地帶。但若諸葛亮駐軍五丈原,等於蜀軍進至郿縣後又折返後退,那麼魏軍就不必擔憂了。而諸葛亮考慮的是,五丈原北臨渭水,依托秦嶺,是一塊較高的臺地,地形開闊,在上麵甚至可以種糧屯田,於是蜀軍果然屯兵五丈原,表明諸葛亮首先看重的是防守。 諸葛亮吸取了之前北伐的教訓,這次幾乎率領蜀國傾國之兵伐魏,大有勢在必得之勢,似乎冥冥之中也預感到了什麼。為了配合此次北伐,諸葛亮還請吳主孫權從東線同時攻打魏國,孫權同意響應。四月,蜀軍穿出褒斜道進至渭水河畔,諸葛亮這次即沒有出祁山攻擊隴西地區,也沒有冒險穿子午穀進逼長安,而是從中間地帶直插隴右(即隴西)。如果蜀軍能在此站穩腳跟,則可以將曹魏的關中地區與隴西地區切割開來,一分為二,進而逐一吃掉隴西各郡,在擴大蜀國版圖之後再對曹魏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形成壓迫之勢,最終為北伐中原、復興漢室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圖)諸葛亮的全盤計劃考慮的十分周密,然而唯一的難題還是後勤補給。就在三年前第四次北伐時,諸葛亮出兵前曾委托中都護李嚴負責後方的運輸補給。李嚴(又名李平)和諸葛亮一樣,是劉備病逝前的托孤大臣之一,但諸葛亮任職丞相,總攬全局,所以李嚴內心一直不太服氣。當時正逢夏秋之季,陰雨連綿,糧草運輸發生困難,不能按時交割,李嚴自知難辭其咎便心生邪念,故意命人傳話給諸葛亮建議撤軍。同時李嚴又上奏後主劉禪,說丞相大軍是佯退,以便引誘魏軍與其決戰。等到諸葛亮真的率軍返還時,李嚴卻故作驚訝地說:“軍糧很充裕呀,怎麼又退軍呢!?”其用意在於開脫自己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卻顯出好像是諸葛亮在貽誤戰機。後諸葛亮回到成都,將李嚴給自己的前後書信原本公示出來,李嚴的陰謀徹底暴露,於是隻得認罪,後被貶為平民。李嚴因為權力之爭的一己私欲,便致軍國大事於不顧,並企圖陰謀陷害諸葛亮,這種小人伎倆實在誤國誤民。李嚴的兩麵人作風論罪當誅,諸葛亮完全是看在先帝劉備托孤的份上才手下留情,將其廢為庶人。為了解決蜀軍北伐中時常出現的糧草補給苦難,諸葛亮這次乾脆分出一部分兵力,開始在渭水南岸展開屯田,其開墾的田地或有與渭水河邊百姓的農田互相混雜的,但蜀軍卻能做到秋毫無犯,足見諸葛亮治軍之嚴。魏軍一看,蜀人這是要常駐於此的節奏啊,雍州刺史郭淮便說道:“諸葛亮一定會來奪取渭水北岸的北原,我軍應該先下手為強。”眾人卻都覺得不會。郭淮接著道:“諸葛亮如能跨過渭水占據北原,便可連兵北山,隔絕隴道,當地的漢胡百姓必然動蕩,這顯然對國家不利。”司馬懿之前曾派出將軍周當屯兵陽遂(今陜西眉縣附近),陽遂同樣位於渭水北岸,靠近北原。司馬懿如此安排是想以陽遂為誘餌,吸引蜀軍前來攻打,再接機設下埋伏。但蜀軍並未攻打陽遂,司馬懿馬上明白了諸葛亮的意圖在於北原。於是贊同郭淮的觀點,司馬懿命其帶兵前往北原防守。郭淮於北原正在修築防禦工事之際,蜀軍就殺了過來,郭淮立即組織人馬反擊,將蜀軍擊退。攻擊北原不成,諸葛亮隻得回兵五丈原。 就在魏蜀戰事膠著之際,公元234年五月,吳主孫權起兵十萬,響應諸葛亮的北伐,向曹魏境內的合肥新城發起攻擊。同時命令陸遜、諸葛瑾等率領萬餘人出江夏、沔口(今湖北武漢),目標直指襄陽。還有一路由吳將孫韶、張承統領,部隊向著廣陵(今江蘇揚州)、淮陰(今江蘇淮安)一帶進發。為了配合諸葛亮北伐,東吳此次出兵的聲勢確實夠大。曹休去世後,目前負責魏國東線對吳戰事的是新任征東將軍、揚州刺史滿寵。滿寵見吳軍來勢兇猛,一開始想放棄合肥,退守壽春。但魏明帝認為,合肥、襄陽、祁山是魏國東、南、西三個防禦重點,乃兵家必爭之地,不可放棄,並表示自己將禦駕親征支援滿寵。為滿寵打氣鼓勁的同時,曹叡又敕令司馬懿說:“要堅壁據守以挫蜀軍鋒芒,蜀軍攻不進來,退又不能交戰,時間一長必然糧盡。蜀人毫無收獲之時必然退走,退走之時我軍全線追擊,此乃全勝之道也。”不得不說,魏明帝曹叡的想法與司馬懿簡直異曲同工,也不知是司馬懿多年對蜀作戰的經驗感染了魏明帝,還是曹叡真的具有軍事天賦,總之,君臣二人想到一處,這個仗就好打了。那一邊司馬懿堅守不戰,這一邊滿寵率眾堅決守衛合肥新城,吳軍圍攻多日卻難以攻破。孫權得知曹叡正親率大軍向合肥靠近,再加上吳軍中士卒多有患病,於是孫權最終退回了江東。擊退了東吳,群臣以為魏明帝會西幸長安,為司馬懿抗擊蜀軍製造聲勢,然而曹叡卻說:“孫權敗退,諸葛亮也會膽寒,司馬懿足可抵禦西蜀,寡人無憂矣。” 時間到了八月,諸葛亮自二月出兵至今已歷半年,然而魏、蜀兩軍依然在渭水南岸相互對峙。諸葛亮派人數次挑戰,司馬懿就是不戰。結果諸葛亮竟派使者將女人衣物送給司馬懿,以示羞辱。如此小兒科的手段會是諸葛亮乾的嗎?《晉書》與《資治通鑒》中都是這樣記載的。可見諸葛亮當時被逼到了何種程度,也是真沒招兒啦。司馬懿反倒十分從容,還問來使:“你家丞相起居如何?每天飯量怎麼樣啊?”來使答:“能吃三、四升吧。”當時的一升米大約合現在的0.27斤,那麼諸葛亮一天的飯量差不多在一斤左右。有些人覺得詫異了,說諸葛亮每天吃的比我們現代人還多呢,一天吃掉一斤大米飯這是個大小夥子的飯量呀。拜托,諸葛亮生活的時代距離我們有近一千八百年,估計那時候也沒什麼副食,又是在作戰前線,哪像我們現代人每天的飲食有菜有肉,主食為輔,甚至不吃主食,怕得個糖尿病什麼的。司馬懿接著又詢問諸葛亮每日政務如何,使者又說:“丞相夙興夜寐,凡處罰在二十以上的都要親自處理。”司馬懿事後對眾人說:“諸葛孔明食少事煩,豈能長久啊!?”於是眾將再度請戰,司馬懿實在拗不過,心想不如借著剛剛被諸葛亮羞辱的機會假裝惱怒,然後向皇帝上表請戰,結果魏明帝不準。曹叡不但沒有同意司馬懿的請戰,還派衛尉辛毗持節杖以軍師的身份來到軍中節製眾將。當蜀軍再來挑戰時,司馬懿立即整頓兵馬準備迎擊蜀軍,走到大營營門時,見辛毗持杖就立在軍門前,那意思就是,誰敢出戰,先從我身上踏過去好了。辛毗是皇上派來的,相當於欽差吧,這個人在魏國是出了名的骨鯁之臣,素來剛正嚴明。眾人見狀,隻得都退回本部。司馬懿這套把戲當然瞞不過諸葛亮,當諸葛亮聽說辛毗前往魏軍營中節製眾人後便道:“司馬懿本無戰心,上表請戰不過故作姿態給旁人看罷了。都知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哪有千裡之外向皇帝請戰的。”諸葛亮雖然能夠看懂司馬懿的心思,但卻拿司馬懿沒有辦法。兩軍就這樣繼續耗著,諸葛亮也不撤兵,司馬懿也不交戰,雙方能想到的招數也都用了,現在比拚的隻是耐心和毅力。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盡管諸葛亮此次北伐可謂做足了準備,但唯一沒有準備好的卻是諸葛亮自己,自己的身體。就在當月,有流星墜落於五丈原方向,司馬懿由此斷定諸葛亮必敗。 不久,諸葛亮病逝於軍中,史料中沒有詳細說明諸葛亮的死因,但誰都能看出諸葛亮的死是因為長期損耗過大,身體過度透支。尤其是第五次北伐以來,諸葛亮在魏蜀前線已經支撐了半年時間,戰事卻始終不能取得突破,諸葛亮內心的焦躁可想而知。而作為三軍統帥,諸葛亮又必須壓抑著自己的情緒以為表率,其實這樣的身心狀態對諸葛亮的身體反而打擊更嚴重。盡管諸葛亮在後世近乎被神化了,但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不過隻是一位勤於治事、富有智慧的普通人而已,當整個形勢到了難以承受的臨界點時,就是諸葛亮也會出現崩塌。諸葛亮的死再一次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真正意義,但對諸葛亮本人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釋懷與解脫呢?諸葛亮去世,蜀軍無心再戰,丞相長史楊儀整軍退出營壘,向蜀中撤退,當地百姓奔走相告。司馬懿得知消息後,連忙領兵進入蜀軍大營,收繳了大量圖書文件及糧草物資。司馬懿判斷,蜀軍走得如此倉促,一定有大事發生,很有可能是諸葛亮不行了,於是按照曹叡事先的要求急令全軍追擊。蜀軍卻反旗鳴鼓,作出一副攻擊的樣子。司馬懿擔心有詐,本著窮寇勿追的作戰原則收住了人馬不再追擊,楊儀這才從容整軍而去,進入褒斜穀後開始為諸葛亮發喪。時有百姓作諺語道:“死諸葛走生仲達。”意思是,死了的諸葛亮嚇走了活著的司馬懿啊。司馬懿也自我解嘲地說道:“我能猜透活著的諸葛亮,卻無法猜到諸葛亮的死啊。”而後又感嘆道:“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 天下奇才諸葛亮仙逝而去,留給後人多少無盡的遺憾。諸葛亮有才不假,但諸葛亮的‘奇’更多的是出現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完全憑借的是勤勤懇懇、踏實肯乾、任勞任怨的工作作風支撐著蜀國。《三國誌》作者陳壽就曾中肯的評價諸葛亮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乾、優於將略’。意思就是諸葛亮善於治軍,但作戰用奇謀並不在行,諸葛亮的理民才乾更勝於其為將的方略。自古用兵之道變化萬千,以正合,以奇勝。諸葛亮在正兵合敵方麵可以說做的相當完美,且事無巨細均親自部署,但恰恰是在奇兵取勝方麵顯得謹小慎微,不願冒險,不存僥幸,像司馬懿那種千裡奇襲擒孟達的戰例在諸葛亮身上是絕對不會發生的。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當然,蜀國數次北伐無果而終並不僅僅因為諸葛亮的軍事才乾受限,似乎對手司馬懿更懂得奇正相合的用兵之道,都說‘既生瑜,何生亮’,那真實的歷史是不是要說‘既生諸葛,何生司馬’呢?顯然不是這樣。假如沒有諸葛亮,僅憑一州之地的蜀國是不是就能完成恢復中原,復興漢室的宏圖大業呢?當然沒有可能。當時的蜀國,無論政治、經濟、軍事層麵和曹魏都不在一個層級上,綜合國力對比是相當懸殊的。然而西蜀作為弱勢一方卻在諸葛亮的率領下連續主動出擊,這才是連年出兵而沒有結果的真正原因。盡管如此,後人始終緬懷的是諸葛亮,而不是司馬懿,就在於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直至死而後已的這樣一種精神。難道以諸葛亮的智慧還看不明白北伐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嗎?但諸葛亮仍然堅持去做。有人說諸葛亮是愚忠,為了那份對先主的承諾而鞠躬盡瘁,但這正是諸葛亮為人所景仰之處,也是歷代統治者推崇諸葛亮的原因。無論從君王的角度,還是士大夫階層,甚至是普通民眾,諸葛亮的個人品格都近乎完美。諸葛亮死後,那種效忠君王、恪守本分、勤於政事、愛民如子的君子形象在中國歷史上再未出現過,即使有也難以蓋過諸葛亮的萬丈光芒。諸葛亮的一生是光榮的一生,他死在了北伐前線上;諸葛亮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永遠為後世傳揚。諸葛之後,再無諸葛。 諸葛亮走了,司馬懿的表演還在繼續,甚至比諸葛亮還要精彩。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