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時虛歲五十有四,而司馬懿當時五十有六。熬死了諸葛亮,曹魏的西麵暫時平靜下來,司馬懿似乎可以喘口氣兒了。魏青龍三年(公元235年),司馬懿因功升遷太尉,增封邑,仍鎮守長安。由於大司馬一職自曹真去世後始終空缺,而太尉屬三公序列,名義上為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所以司馬懿現在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軍界第一人了。 這一年,曹魏郭太後去世,有史料說,郭太後當年作曹丕的妃子時進讒言害死了曹叡的生母甄皇後,然後自己才上位的。當然,這是皇帝的家事,和司馬懿自然無關。其實司馬懿自己的老婆也不是省油的燈,其原配夫人姓張,名春華,為司馬懿生了三個兒子,即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以及後來生的司馬乾。張春華年輕時便膽識過人,司馬懿第一次拒絕曹操征召後在家裝病,有一次在庭院曬書時突降大雨,司馬懿本能的下了床去收書,因為他本來也是裝的。不想被家中一奴婢看到了,張春華怕司馬懿裝病一事因此泄露,乾脆親手把這個奴婢給殺了。看來司馬家無論男女一向有殺人滅口的傳統,這種事兒以後還多著呢。司馬懿後來有了小妾柏夫人便對張春華漸漸冷落,甚至說出‘這老太婆實在可惡,看著就煩’這種話來,張春華一氣之下要絕食自殺,結果兒子們也跟著絕食,嚇得司馬懿隻好向張春華賠禮道歉,可事後又說:“老太婆死不足惜,我是可憐我那些好兒子呀!”由此可見司馬懿隱忍的個性實非常人,司馬懿和張春華兩口子根本不是電視劇中描述的那般伉儷情深。司馬懿在家中休整了不到兩年,曹魏的東北地區又出事兒了,遼東太守公孫淵反了。 公孫家從曹操時代起就開始占據遼東,已歷三世。遼東指的是今天的遼寧省東南部,距離中原地區比較偏遠,所以公孫家雖然對曹魏稱臣,但一直以來都是天高皇帝遠,相對獨立。到了公孫淵作遼東太守時開始有了想法,他覺得在大爭之世自己遼東這塊地盤舉足輕重,應該待價而沽,於是一麵向曹魏稱臣,一麵開始和東吳勾勾搭搭,暗示願意歸屬東吳。孫權早於公元229年稱帝,史稱吳大帝,現在一聽公孫淵有投靠自己的意思,高興得覺得天上掉下餡餅了,這真是遠邦來投,四海賓服啊。要知道,遼東和東吳根本不接壤,中間還隔著曹魏呢,但孫權一點都不擔心,因為東吳有強大的水師,不必走陸路,可以跨海收服遼東嘛。孫權立即命太常張彌等領兵一萬渡海向公孫淵授封,封其為燕王。真不知道孫權怎麼想的,你派這麼大一支人馬前往遼東,是去授封啊,還是去征討啊。總之,東吳的隊伍就這樣浩浩蕩蕩,滿載著無數的金銀財寶,賞賜物品開啟了海上之旅。公孫淵一看,自己不過就是想腳踩兩隻船,這老孫還當真了,派出這麼大的陣仗,一時心中也犯了嘀咕。如果接受了東吳的冊封,意味著和曹魏徹底翻臉,那不對呀。假如曹魏來攻,東吳距離遼東是曹魏的兩倍,還要走海路,向孫權求援的話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這筆賬可不劃算吶。於是公孫淵很快就改了主意,曹魏這個乾爹自己還得認。可聽說東吳此次帶來了大量的金銀珠寶,人從海上也快到了,怎麼辦?於是公孫淵假意對東吳使團笑臉相迎,熱情招待,在將東吳的萬餘兵馬化整為零,分散安置於遼東各地後,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開始了瘋狂的屠殺,最終東吳帶來的金銀財物全部被公孫淵吞掉,上萬人被殺,隻有個別使團成員得以逃脫,吳國使臣張彌等的人頭被傳首至洛陽。魏明帝大概也明白是怎麼回事兒,但公孫淵遠在遼東,一時半會還奈何不得,於是順勢封公孫淵為大司馬、樂浪公,繼續任遼東太守。 僥幸逃脫的東吳使臣輾轉走了大半年才又回到建業(今江蘇南京),孫權知道情況後肺都要氣炸了,沒想到公孫淵這孫子真他媽乾得出來啊。盛怒之下,孫權要舉傾國之兵討伐公孫淵,無奈東吳與遼東相距甚遠,遠隔重洋之後跨海兩棲登陸作戰估計東吳也沒練過,眾臣也苦苦勸諫,孫權隻得先忍著,但全天下已經看清楚,這公孫淵就一人渣呀。人渣怎麼了?人渣也有成功的時候,公孫淵愉快得已經忘乎所以了。忽悠戲耍了東吳,曹魏還得給自己加官進爵,這世上真有這種好事兒啊。一段時間後,公孫淵見東吳拿自己毫無辦法,便越發驕狂起來,此後對曹魏表現得也十分傲慢,甚至對魏明帝派來的使者罵罵咧咧、惡語相向。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魏明帝任命毌丘儉為幽州刺史,持璽書帶兵征討公孫淵,毌丘儉還聯絡了遼西地區的鮮卑、烏桓人共同出兵。毌丘儉早年曾在平原侯曹叡的府中做過文學掾,與魏明帝的交情很深。曹叡繼位後,毌丘儉一路升遷,仕途順利。魏明帝這次把討伐遼東的重任交給毌丘儉,也是想給毌丘儉一次成就大功的機會。遼東的人渣現在可狂著呢,聽說毌丘儉帶兵前來,公孫淵顯出一副來者不拒的架勢,迅速集結兵力在遼隧(今遼寧海城西北)一帶準備迎擊魏軍。這時正值夏季七,八月份,天降大雨,遼河河水暴漲,毌丘儉對水中運輸、作戰準備不足,結果在遼隧被公孫淵擊敗,毌丘儉隻得率兵退回到右北平(今遼寧西部、內蒙古赤峰南部)暫作休整。人渣這次是真的抖起來了,東吳拿自己沒招兒,曹魏打不過自己,老子不是天下第一,誰是?公孫淵盲目樂觀後自封燕王,開始設置百官,大肆封賞,包括封了不少周邊的鮮卑、烏桓部落首領為單於,儼然一副建政開國的氣象。這下曹叡急眼了,這是三國時期,怎麼能再出來個第四國呢?何況要建國的還是個人渣,必須滅了他。 魏明帝此時想到的隻有司馬懿了,於是急召太尉司馬懿進京,問詢剿滅公孫淵的辦法。司馬懿道:“公孫淵棄城逃走,此為上計;憑借遼河對抗我軍,此為中計;如若死守襄平(今遼寧遼陽),那就等著被擒好了。”曹叡接著又問:“那太尉覺得敵人會用何計呢?”司馬懿答:“聰明的人懂得知己知彼,有所放棄,這是公孫淵做不到的。他必然認為我軍勞師遠征,不能持久,所以一定是先拒遼河進行抵抗,而後退守襄平,此乃中下之計。”曹叡又問:“此次討伐需要多長時間?”司馬懿道:“去一百天,回來一百天,攻打敵人需一百天,再休整六十天,有一年足夠了。”於是景初二年(公元238年),由太尉司馬懿統軍,率領牛金、胡遵等將領共步騎四萬從洛陽出發前往遼東,會同毌丘儉駐守幽州的兵馬,共同討伐公孫淵。這一年,司馬懿已年近六十。魏明帝曹叡親自送司馬懿大軍至洛陽西明門,之後又詔令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以及長子司馬師一直將隊伍送到司馬懿的河內老家溫縣。司馬懿在溫縣稍事休整,與父老鄉親歡聚筵飲,席間賦詩高歌,不禁感慨萬千。隨後繼續進兵,途徑孤竹(今河北東北部)、碣石(今河北昌黎以北),最終到達遼河西岸,而遼隧城就位於遼河東岸。公孫淵的數萬人馬此時已據守在遼隧一帶,堅壁清野,依仗遼河之險從南到北連營六、七十裡下寨,抵禦魏軍。盡管人渣氣勢不小,但這次可是曹魏軍界第一人司馬懿親自領兵征討,公孫淵也覺得有點兒心裡沒底,竟然想出向東吳孫權求援。人渣呀,典型的人渣。不久前剛剛吞了東吳的大量財寶,殺了人家上萬人,現在卻張嘴向人家求援?公孫淵怎麼開得了這個口?然而人渣之所以渣就是因為不知羞恥,毫無底線。公孫淵不但開了口,且馬上派出使者前往東吳。孫權臉都綠了,見到公孫淵的使者後當即命人推出去砍了。太子中庶子羊衜卻勸慰孫權說:“不可,斬殺來使不過逞匹夫之勇,卻壞了陛下稱霸天下的大計。不如善待使節,然後秘密派兵前往遼東坐觀其成。若魏國不敵公孫淵而我軍前往救助,那是我們恩結遠邦,義蓋萬裡。若公孫淵和魏國交兵相持不下,首尾難顧,那我們就趁機擄掠遼東各郡,滿載而歸,以為當初之事報仇雪恨。”孫權這個人有個特點,即政治優先,很講策略。即使遭受了公孫淵的奇恥大辱,但孫權依然懂得克製,此時孫權考慮的首先是國家利益。於是孫權聽從羊衜的意見,就派羊衜為使,率鄭胄、孫怡等將領領兵前赴遼東,同時假意對遼東使者說,東吳定與遼東同休共戚,司馬懿所向無前,你們要加小心吶。魏明帝得知公孫淵出使東吳的消息後,便問時任護軍將軍蔣濟道:“孫權會出兵救遼東麼?”蔣濟則說:“孫權知道我軍已做了充分準備,此行他得不到什麼好處,深入救援的話是東吳力所不能及的,可隻進行表麵援助又無濟於事。就算孫權的子侄在危急時刻,他都猶然不動,更何況是昔日曾令東吳蒙羞的異域之人了!現在孫權所以對外聲張此事,一是蒙騙遼東使者,一是令我方產生疑懼。假如我們不能攻克遼東,孫權當然希望公孫淵臣服東吳。東吳距離公孫淵還遠,若我方與公孫淵相持不下,不能迅速拿下遼東,孫權或許臨時起意,輕兵從後方掩襲也未可知。”蔣濟分析的不錯,孫權能對公孫淵忍辱負重就是想趁著曹魏征討之際收取漁翁之利。但孫權顯然還不了解司馬懿的用兵特點,那就是‘奇’和‘快’。就在東吳還打著小算盤的時候,司馬懿已經開始動手了。 六月,司馬懿大軍進抵遼河,公孫淵派出大將軍卑衍、將領楊祚率兵抵禦。魏軍將領欲展開攻擊,司馬懿卻道:“敵人所以堅守壁壘就是想消耗、拖垮我軍,現在主動攻擊便正中敵人下懷。敵人主力在此,老巢必然空虛,我們直搗賊之都城襄平,攻敵所必救,敵人內心恐懼必然求戰,則敵必破矣。”於是魏軍部分人馬在遼河河岸南麵大張旗鼓,作出渡河攻擊的樣子以吸引敵兵,同時司馬懿率領主力於河岸北側秘密渡過遼河,徑直向北直驅襄平。路過敵人營壘時,司馬懿整軍而過,卻不攻擊。遼東人馬見魏軍過來了,於是主動從營壘出來發起進攻。司馬懿等的就是敵人出來,遂率領眾將士回頭迎擊,大破卑衍的人馬,三戰皆捷,卑衍隻得率領殘餘退回到襄平,司馬懿順勢進兵將襄平包圍。七月,大雨來臨,遼河暴漲,好在司馬懿事先考慮到了當地的氣候、水文情況,提前安排了運輸船隊,運糧船直接將物資從遼河河口運到了襄平城下。大雨連下月餘不止,平地積水達數尺深,魏軍將士都感到惶恐。許多人鼓噪著要將營地移向高處,司馬懿卻嚴令禁止移營,違令者斬。司馬懿帳下都督令史張靜違反禁令,當即被斬,軍中這才安定下來。襄平守軍倚仗城內地勢高,城外地勢低被大水圍困,竟然時常打開城門出來砍柴放牧,魏軍眾將便要上前攻擊,但司馬懿仍然不允。軍中司馬陳珪就問司馬懿說:“以前攻打上庸新城,我軍八路並進,晝夜不息,所以半個月就拿下了新城,擒斬了孟達。如今遠道而來卻行動遲緩,在下實在覺得困惑呀!?”司馬懿就說:“過去孟達人少,糧食卻夠用一年,我軍兵力四倍於孟達,糧草卻僅夠一月用度。以一月圖一年,怎能不迅速行動呢?我們以四擊一,即使損失了一半兵馬也在所不惜,我們就是在與糧草搶時間啊。如今敵眾我寡,敵饑我飽,這麼大的雨水,有勁兒也使不出來,想速戰速決也沒有辦法。自從京城出發以來,我不擔心敵人來攻,卻擔心敵人逃走。現在城中糧草即將耗盡,我們圍城卻不把口袋紮死,如果他們出來砍柴放牧時我們實施攻擊,斷了敵人的生活之需,那就是驅趕他們棄城逃跑了。兵者詭道,重在權變。敵人仗著大雨,雖然饑餓困頓,卻不願束手就擒,那我們不如就顯得沒什麼辦法讓敵人安下心來,繼續守在城裡好了。如果在戰事中隻看到一些蠅頭小利,那絕非長久之計啊。”這時,遠在洛陽的朝廷也聽說了魏軍被大雨遲滯,有人建議不如撤兵。魏明帝卻說:“司馬公善於應變,擒獲賊人指日可待。” 大雨終於停了下來,魏軍立即對襄平全麵合圍。士兵們築起土山,深挖地道,利用各種攻城器械發射矢石如雨點一般,開始晝夜不停地攻打襄平,公孫淵大為惶恐。眼看城內糧草用盡,已經開始人吃人了,手下將領楊祚帶領本部人馬先投降了司馬懿。八月,公孫淵派相國王建、禦史大夫柳甫前去魏軍大營,請求司馬懿先撤圍退兵,公孫淵等人稍後會綁了自己來當麵請罪。人渣又開始渣了,這顯然是公孫淵的緩兵之計,他以為能像耍弄孫權那樣再耍耍司馬懿。殊不知司馬懿都六十了,稱得上是耍人玩兒的祖師爺,公孫淵這等伎倆豈不是班門弄斧?司馬懿二話不說,將王建等人全部斬首,然後傳檄公孫淵道:“春秋時楚莊王伐鄭,鄭襄公肉袒牽羊迎接楚軍。我乃天子上公,王建等人就這樣想讓我退兵,真是豈有此理!這二人老邁昏聵,傳話不實,已被我斬了。如果你還想說什麼,就再派個年輕懂事兒的人來!”公孫淵隻得再派侍中衛演前來乞降,並表示不日將送上人質。司馬懿道:“軍事作戰有五大原則,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守,不能守就走,還有兩條,要麼投降,要麼等死。你們不肯自縛請罪,那就是想死,不必再送什麼人質了!”公孫淵得知司馬懿的態度後明白守城無望,於是和兒子公孫修一起帶著數百騎兵從城東南方向突圍出來,魏軍縱兵追擊,一直追到梁水(今遼寧太子河)河畔,將公孫淵父子一並斬殺。之後,司馬懿率領大軍進入襄平城,將城中凡十五歲以上男子共計七千餘人全麵殺掉,築成京觀。京觀是古代戰爭中為了炫耀武功,將敵人的屍首聚集起來,然後封土而成的高塚。另有公孫淵當初在遼東自封的公卿、將軍等二千多人也全部伏誅,但司馬懿釋放了被公孫淵一直囚禁的其叔父公孫恭。不久,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全部平定,司馬懿此戰收獲了遼東地區戶籍四萬,人口三十餘萬,有願意返回家鄉的中原百姓,司馬懿則聽之任之。當把遼東之事處理完後,司馬懿便班師凱旋。 司馬懿自掌兵以來,擒孟達、退諸葛、定遼東,十年的時間裡經歷大小戰鬥無數,局部戰事雖有小敗,但關鍵性的整體戰役全部取勝,當之無愧的成為曹魏軍神。司馬懿的用兵方略以及軍事思想絕不在同時期的諸葛亮和陸遜之下,某些方麵甚至還要高出二人不少。如果有人覺得司馬懿以六十高齡已經達到了人生頂峰那就錯了,司馬懿最後的高光時刻還沒有到來,甚至在平定遼東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司馬懿的人生走入了低穀。因為一個意想不到的原因導致司馬懿的命運再次出現轉折,魏明帝曹叡去世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