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步炮協同(1 / 1)

1645年十一月三十日的清晨,膠東半島漫天飛雪。   按照陽歷計算的話,現在已經是1646年的一月了,早已進入了隆冬季節。   海邊氣候潮濕,冬天下雪很常見,但是下這麼大的雪,可就不太常見了。天就跟漏了似的,鵝毛般的大雪傾瀉而下,籠罩了一切。   根據驅逐艦無人機采集到的氣象數據,現在登州乃至整個膠東都已經被烏雲覆蓋,這輪大雪估計要持續到天黑。   “艦長,今天的演習還繼續嗎?不行的話可以讓他們推遲到明天。”林浩文的通信員對他說道。   “難道下雪,敵人就不進攻了嗎!”林浩文一邊戴好軍帽,一邊說,“一切照常進行!”   “明白!”通信員向林浩文敬禮,然後就出去準備了。   今天林浩文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觀看第一軍炮兵營的演習。   炮兵營剛剛組建一個月,按理說還在磨合期,要想真正形成戰鬥力,尚需長時間的訓練。何況他們的裝備還是還是這個時代從來沒有過的大威力火炮,更需要時間。   穩妥一點的話,半年時間形成戰鬥力是比較合適的。   不過林浩文等不了那麼久,因為形勢不允許。多爾袞雖然暫時放棄了大規模軍事行動,但是清軍的主力部隊一直在厲兵秣馬。   如果林浩文的驅逐艦沒有穿越,那麼按照正常的歷史劇本,到1646年二月,清軍主力就會再次南下,先後消滅浙江的魯王朱以海政權和福建的隆武皇帝朱聿鍵政權。   不過,林浩文和東海義軍的出現,就像一塊磚頭,撲通一聲,在水麵上掀起了一朵不小的浪花。   當然在林浩文的有意壓製下,這朵浪花也不算太大。   現在看來,林浩文之前沒有直取濟南府的決定還是正確的。   正是此舉,讓多爾袞和清廷並沒有把他們當成目前最主要的威脅,隻是在山東與河北南部增派了一些兵力,防禦並監視登州方向。   現在,林浩文的東海義軍還有一些時間,但不多。   坐在去往第一軍的馬車上,林浩文不由得又想起了幾個月前的登州大戰。   登州大戰清軍的慘敗,並沒有讓清廷覺醒,認識到東海義軍將是一個強勁對手。   包括多爾袞在內的清廷高層似乎隻認為登州大戰的失敗是個意外,就像二百年後清廷麵對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一樣。   林浩文還記得歷史課本上對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描述,說這場戰爭驚醒了國人,讓國人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醒來。   其實這是個挺扯淡的結論。那時候從道光皇帝到清朝整個士大夫階層,除了極少數有識之士以外,基本都覺得鴉片戰爭的失敗隻是個意外。   確實,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清軍和英軍的裝備差距還沒有那麼大,英軍的艦船雖然比清軍強,但也不是不可戰勝。   所以清廷的精英們根本沒有意識到東西方已經產生了巨大差距,“天朝上國”的迷夢還在繼續。   清廷真正的覺醒,其實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又過了十幾年,在工業革命的加持下,敵軍的裝備再次升級,真真正正拉開了差距,和清軍已經完全不是一個時代。   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醒悟過來的清廷才開始想辦法補救,搞了洋務運動等一係列舉措,後麵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唉!林浩文搖了搖頭。每次回想起這些沉重歷史,總讓他血壓飆升。欣慰的是,現在他有了改變這一切的機會。   林浩文的思緒回到了當下。   現在,清軍的主力依然集結在京畿地區,隻有金聲桓部正在贛南與南明隆武政權爭奪江西部分地區。但是清廷主力部隊一刻都沒有停止備戰,他們隻是在等待南下作戰的合適時機。   可反觀南方的南明政權,卻依然在堅持內鬥傳統。唐魯二藩,也就是唐王朱聿鍵的隆武政權和魯王朱以海的監國政權,為了所謂“正統”,爭得不可開交。   大明眼看就要亡國了,明廷的殘餘勢力居然還能內鬥起來。大明朝要是沒了,所謂“正統”還有任何意義嗎?   南明諸王和臣子的想法,林浩文是真心理解不上去。   公元1645年的冬天,清軍主力在休整備戰,南明主力在忙著內鬥,亂世中的華夏居然出現了一副難得的“安靜”圖景。   當然所有人都知道,這幅安靜圖景隻是暴風雨前的寧靜,早晚會被打破。   不過,這倒也為登州的東海義軍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機遇。   從八月底到現在,三個多月的時間,林浩文已經率領東海義軍,完成了初步的社會改革,並且在登州部署了基礎的工業,組建了數萬人的軍隊,一切都在蒸蒸日上。   “艦長,我們到了!”   通信員的話語把林浩文的思緒拉了回來,他們的馬車已經到了第一軍炮兵營的駐地。   林浩文起身下車,第一軍的軍長張廣和組織委員李天銘已經冒著雪前來迎接。   沒有什麼寒暄,幾人行了軍禮後立即奔赴演練場。   此時,參加演習的炮兵營和一個步兵營已經在雪地中列好了隊。   炮兵營裝備了18門火炮,以及6門迫擊炮。   火炮的口徑和尺寸比試射那天林浩文看到的要小一些,估計是軍工廠改進了工藝,迫擊炮是新生產的,林浩文此前沒有見過,不知道實戰效果如何。   步兵營有一半的士兵手持大刀和長槍,還有部分裝備了弓箭,其餘一半則全部裝備了新式火槍。   這種新式火槍,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其實應該叫步槍了。因為它的外形與這個時代的傳統火槍完全不同,內部結構也有相當大的區別。   首先這種步槍是後裝槍,不是像火銃那樣,把火藥的子彈從槍管前麵塞進去。第二,槍的子彈和發射藥是一體的,跟現代子彈已經非常像了。   當然,以登州軍工廠現在的工藝,還遠遠做不了現代槍械和子彈。步槍的質感很粗糙,零件精度也低,人體工程學設計也相當糟糕,基本隻達到了“能用”的標準。   這主要還是機床的精度不夠。畢竟軍工廠的機床全是蒸汽動力或者純人力,機床的零件基本也是鐵匠和木匠手搓出來的,要求不能太高。   至於子彈,雖然看上去挺像那麼回事,但其實和炮彈一樣,彈頭、彈殼和發射藥全是分開的。使用的時候先把發射藥放進彈殼,然後再把彈頭塞在彈殼上,最後放進步槍的彈匣。   子彈彈殼是一個圓柱形金屬殼,底火部分比較薄,而且還有一個類似卡扣的結構。扣動扳機時,擊錘敲擊彈殼底火,會產生強烈振動,彈殼中的黃色炸藥就會被引爆。   這東西聽起來就不是很靠譜,故障率肯定不低。   事實也確實如此,第一批步槍出廠的時候,軍工廠自己測試,不合格率就高達30%。後來不斷改進工藝,才把不合格率降到10%以下。   10%的不合格率,對現代工業來說簡直就是災難,但是在那個年代那樣的環境下,做到這樣已經相當不易了。   除了故障率,黃色炸藥的危險性也是個非常頭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