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再次上完早讀於修拿著趙錢生給予的木牌,還真就進入的以前想進而不得進的藏書閣,書閣中並無幾人,同時於修也並不認得,但是有人好像認出了他,好像想說什麼,但是想到藏書閣規矩,也就閉口不言,接著看起了書。 於修看著房存放於書架上的書籍,其實每一本並不厚,但是確實難得可貴的知識。對於四書於修隻習得《論語》和《禮記》且禮記學的並不算熟練,而中庸曾經看過一部分,但是並不全,因為後來考完童生之後羅師已經搬家,所以文章雖然記得一些,但是其中意思並不是很熟。 於修在其中穿梭著,居然發現了一本史書,要知道史書一般隻存放於宮中文淵閣,且除了史官其餘人並無查看的資格,民間雖有,但是很少見,或者多是獨家珍藏從不示於人。 於修滿懷期待地看了起來,但是翻開第一篇卻是繁體字,於修學識不多,隻認得現在簡寫之後的字體,但是大體還是猜的出一些的,不過看了幾篇之後發覺這是算是一本日記了。 元初5年7月23,今日與將軍同飲很是痛快,隻是席中將軍問詢了我近來所學,因最近戰事急促,所以稍有些許落下。但將軍不是很高興,大概因為楚王出賣了我等有關,義軍眾人不同心,將軍便打算帶領我們離開義軍。 作為大將會打仗便可,何必搞這些文慥慥的,陳順那小子不講武德,好歹我也救過他的命,不知打輕點我的屁股喲。 元初5年8月15日,哈哈糧食終於收上來了,還好將軍英明,年初便在收攏農人將打下來的田地種下了,這些天雖然沒去攻打暴君所屬城池,但想來今年不借助楚王我軍也不用餓肚子了。 元初5年9月2日,王帥,周昌叛逃了,帶了500人走,真是可惡,這兩小子仗著自己讀過書,便裹挾了部下投靠了楚王,聽說還被楚王封了將軍。後來將軍問我等可有想離去的,曾福跳了出來,我雖然出手打了他一頓,但是他還是走了,我不懂這是為什麼,將軍說:良禽擇木而棲,願意走的就走吧,於是項軍和甲虎也走了。這兩人不要讓我在見到他倆,否則我必定宰了他們。 .............. 元初7年3月1日,當初還好這些投機客走了,不然我們的軍隊不可能發展到如此地步,坐擁3郡,人口百五十萬,可戰之師10餘萬,我現在也領著部族了,5000餘人,都是響當當的好夥計,隻是將軍還是經常考究我們的學問,張帆那小子今天將軍問他居然沒答下來,好家夥機會來了我一下子就記住了,以前他和陳順打我板子的時候打的最重,這次我主動請纓,爽快真是爽快,隻是陳順那小子我是沒機會打他了,他被將軍下放去了臨邑縣。聽說現在臨邑縣百姓過的很好,陳順那小子是真有本事,隻是不知何時才能報這板子的仇了。 ................. 元初16年12月3日。現在將軍坐擁2州之地暴君也死了,但是不知為何將軍將旁邊漢王那小子給打了,原本其實兩家並沒有什麼仇,但是將軍還是把他給打了,對此楚王曾派人來交涉,但是將軍說楚王敢參與連他一起打,對此兄弟夥都興奮得很。 元初16年12月26日。漢王被我們打趴下了,雖然他坐擁三郡之地,但是手下著實廢物了些許,這還沒一個月便被吃下來了,將軍說其餘反王皆是如此,一碰就碎,讓我們不必擔心,後麵確實也無人敢來問詢什麼,我們也沒問將軍為什麼,將軍的話我們是從不反駁的。 元初17年1月1日,或者應該叫啟元1年1月1日,當然這是小朝廷現在的年號,我們是不認的,今天按照將軍的說法應該是公元1月1日,有人問將軍何意,將軍說他覺得該如此般,便沒人有疑問了。不過我倒是對將軍稱漢王有所疑問,畢竟漢王剛被我們打趴下,將軍將頭銜拿了過來感覺這頭銜有點配不上將軍。將軍說漢王這頭銜很重,他覺得那人不配,所以便將其收了回來。將軍說他其實也是怕承受不起這份重量的,但是有了大家他覺得他應該是能承受的起的。 對於此我雖然疑惑,但是將軍,哦不對應該是漢王說什麼便是什麼吧,哦,我又升官了,但是有那麼些不是願意,將軍讓我去操練新兵,還讓我看看有沒有什麼能提拔的人,讓我報上去,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好吧魏延那小子我看著很舒服,打仗敢打敢沖,適合當個將軍。 報上去了,但是王好像不是很願意,又問我有沒有輔佐人選,我想了想把毛響報了過去,那小子穩得很,後勤管的很好,上次若不是他我估計就背小朝廷給圍了。這小子穩當,他和魏延應該是能配合的下來的,就是魏延學習不是很好,這小子打也不聽,有王管著總是能進步些許的,哈哈。 ............... 於修看的正起勁,但是發覺已是最後一頁了,這才悻悻然將書籍合攏放回了書架。 公元年?於修疑惑著,1000年前的事了吧。畢竟今年好像是公元1033年,同時也是天元16年。原本朝廷公示上前麵小小的公元多少多少年他是不曾注意過的,但是現在看來還有些其他什麼可挖掘的東西。 於修又在書架上翻找了一下,卻沒有再看到其他的一些類似的書籍,那大概隻有這一本孤本了吧,《中庸》終於又找到了,但確是趙氏注解,於修心想,趙錢生他家提供的? 於是於修將其翻開,直接翻到了第17章,確實是《中庸》的注解,但是其中內容確不一樣,和陳先生講解的不一樣,但是於修覺得還是深感認同,同時其中注解上引用的經典於修並無了解,所以孰優孰劣他也不知道,但是還是用心記了下來打算後續記錄下來。 於修看著看著慢慢入了迷,不知何時外麵傳來了提醒聲,讓閣中學子時候到了,該離閣了,這時閣中眾人才依依將火燭吹滅,將書本放歸原位,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