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他話音落下,身旁的黑馬似乎心領神會,輕輕地打了個響鼻。 緊接著,一陣清風自殿外襲來,穿過大殿的每一個角落,將原本沉重壓抑的氣氛如融雪般散盡。 智明方丈如夢初醒,眼神逐漸恢復了往日的清明。 他低頭望去,隻見地上原本散落的佛珠,疑似受到某種力量的驅使,一顆顆如時間倒流般,自動滾回到那滿頭是血、奄奄一息的老僧脖前。 轉瞬間,那些佛珠便重新串聯,成了一條完整無缺的佛鏈。 這奇跡般的景象,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那跪倒在地的老僧,更是扶著案臺,緩緩地站了起來,疑似剛剛的磨難隻是一場夢魘,此刻已煙消雲散。 智明與智遠兩位高僧麵麵相覷,眼中都流露出了難以言表的震驚。 身為修行多年的佛門高僧,他們見識過無數奇人異士,但此刻也不得不承認,此人法術之高明,實乃生平首見。 於是,智明與智遠口念佛號,雙手合十,以最為莊重的禮節,將這位自稱姓“周”的施主,連帶著那匹黑馬,全都迎進了大殿。 舟自渡跽坐在地,擺出套益生閣出品的法寶級茶器來。 但聽他一麵沏著香茗,一麵闡述起釋修的十一重境界: “乞士。” “通號。” “憐湣。” “摩訶。” “法相。” “善逝。” “遍知。” “應供。” “移剎。” “世尊。” “乘度。” 舟自渡從乾坤袋中,掏出瓶上清靈氣,以其混攪兩匙玄門毛尖,細水長流,滌蕩茶葉: “與養性延命道不同,釋道修行並無數目繁多的功法,作為參考;而是以不斷地經歷‘命定’與‘劫變’的轉換,來推動修行者境界。” 舟自渡正欲繼續闡述,卻被幾位僧人打斷。 “施主所言,何以證真?”他們質疑道。 “老衲觀周施主舉止,不似虔誠香客,豈能深諳佛法?” 又有人附和: “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我當受持’,是人則為妄語!” 智明方丈欲止眾議而不得,隻能與智遠一同向舟自渡致歉。 “此界的佛門經典,與彼界的釋修之法,二者並不沖突。” 舟自渡卻神色如常,從身上取出一枚青色小鈴,輕輕掛在馬頸之上, “不妨以彼界的釋修之法,貫徹此界的佛門之道。” 他輕搖鈴鐺,晃動之聲清脆悅耳: “個中詳情,無需贅述。” 鈴聲回蕩間,眾僧疑慮盡消。 “阿彌陀佛。” “施主高見。” “周施主請繼續,我等洗耳恭聽。” 包括智明、智遠在內,四十八名凈土寺僧人齊聚一堂,圍坐在舟自渡的前方。 他們雙手合十,神情專注,靜待舟自渡開示。 在解釋‘命定劫變’的修行之法前,舟自渡先簡要闡述了何為道途壁壘: “……綜上,任何修士都無法免除道途壁壘的限製,包括天尊。 “……釋修之道與眾不同。你們無法選擇劍、信、陣、符、魂等其他道途,隻能專注於命道與劫道的修行。” “……然而,命道無小術,劫道無神通。故釋修都是以劫道為開端,由【乞士】踏上修行之路。” 智遠監院聽得如癡如醉,不禁低聲問道: “乞士……是否意指化緣之人?” 舟自渡輕輕一笑,搖頭道: “若僅作如此理解,那便與乞食無異了。” 言罷,他提起茶壺,手法穩健地將水線注入茶杯中心。 茶水緩緩上升,不多不少,正好倒至茶杯的四分之三處。 這一舉動猶似蘊含著某種深意,令在場僧人無不肅然起敬; 實則是出於器道高修,對精確度量衡吹毛求疵的把控本能。 “你們要乞的,是凡人身上的劫難,再步履不停,一路應劫。” “然後呢?” “運行釋道功法,將劫數析化為靈力。” 僧人們麵麵相望,看表情,似乎並不覺得應劫有什麼難度。 舟自渡洞悉他們內心的想法,淡然開口: “應劫,對你們來說,尚且力所能及。” 畢竟,世人的最大劫難,往往是貧窮與疾病,金錢與藥物便可化解。 “真正的挑戰,在於‘步履不停’四字。” 舟自渡淡淡地解釋道,若此界僧人欲晉升為乞士,每日至少需行走四萬五千步,且每兩日便需應劫一次,轉化劫數,以維持靈力與體力的平衡。 顯然,【乞士】作為釋道的最低境界,其入門難度,遠比養性延命道的胎息修士嚴苛。 畢竟,後者隻需尋一靜處,打坐修煉,引氣入體即可; 而前者對意誌力與肉體的考驗,完全超乎了不少僧人的想象。 然而,經過一番議論,僧人們覺得,盡管‘步履不停’難度不低,但並非無法達成。 直到舟自渡口中,吐出“仿證”二字。 “此法,乃修士晉升之捷徑。” 他緩緩道來, “通過效仿前輩高人在突破前的修行歷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便可觸動命數,大大增加晉升的成算。 “七千九百萬年前,首代劍天尊以秸稈為劍,斬盡雷劫,飛升仙界,與尚未分崩為命、劫的運天尊,同創天庭; “三百零九萬年後,二代劍天尊渡劫瀕臨失敗,混沌中懵懂起意,舍棄周身靈器靈物,亦以秸稈為劍,竟憑空復刻了首代的成仙壯舉。 “至此,仿證法成為練氣士的修真利器,上至陸地神仙,下至築基練氣,千萬年來屢見神效。 “需要指出的是:相同的仿證路徑,實施者越多,效果越弱。 “例如,最近三代劍天尊,便無法再以‘一根草斬盡日月星辰’的方式,降低渡劫的難度。 “我說這些的用意,諸位法師,是否明白?” 智明方丈欲言又止,心中隱約有所猜測,卻不敢輕易說出口。 “正如方丈想得這般。” 舟自渡將茶水一飲而盡,看穿了方丈的心思,淡然道: “此界靈氣復蘇未久,釋道全然空白,從無仿證先例。諸位若想一步登天,免去數百年苦修,不妨將‘步履不停’四字銘記於心。行得更遠,方得真諦。” “敢問施主……行到何時,才是盡頭?” 舟自渡收起茶具,從袋內取出兩部釋道功法,與一本《修士常識》,交到智明方丈手中, “在遙遠的北方,有一處大湖,後世之人稱其為貝加爾湖。 “諸位法師隻需十八年內,抵達西伯利亞高原南部…… “便可親抵凈土,證摩訶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