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傑瞬間站起身來,費盡力氣才將“紙上談兵”四個字咽下。 “丞相,胎息一層的能力,想必你也試過了,遠沒到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地步。除非靈力化甲,否則咱們的肉身依然是凡夫俗子,拿什麼穩贏蒙古人的騎兵?” “元帥此言差矣。” 大宋仙朝首位煉氣士馮忠全打斷道: “我輩修行以來,未曾大顯神威,敵酋連勝之下必鬆於防範。咱不求一戰定乾坤,但凡拿下幾個大捷,收復幾片失地,就足以振奮天下民心。” 曾幾何時,馮忠全是皇城內侍群體中,地位低微的那批成員。 然而,在臨安淪陷時,一些老內侍不幸喪生,出逃的路上又有一部分人離世,導致人手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他勉強算是混了個臉熟。 故被太後選進一百五十人團,得了仙緣,如今正沖刺胎息二層,享受史無前例的人前風光。 實力與地位被無限拉近,扶搖直上的機會又就在眼前,馮忠全哪還顧得上張世傑的顏麵? 他迅速掃視一眼,便將這位麵色不佳的大將軍拋諸腦後,不再掛懷。 一旁站立的丁達接著說道: “小人鬥膽,向貴人們提醒一句:切莫忘記真君的叮囑。他老人家在臨走前,可是囑咐我們要盡快重建修真界呀。“ 聽丁達這樣一說,原本對主戰觀點嗤之以鼻的張世傑,突然變得猶豫不決,遲疑道: “太後,丞相,世傑並非怯戰,隻是想準備充足之後,再興兵事。” 見狀,蘇劉義從內甲中,取出一卷赤色的玉軸,揚聲問道: “張帥,你修煉《正道練氣功》一月有餘,莫不是忘了真君賜下的其他功法?” 陸秀夫撫摸著胡須,若有所思: “當日真君親賜秘籍五卷,分別是《正道練氣功》《修真百藝僻閣集注》《天上劍宗禦劍訣內門弟子用》《小術通曉》《照澈萬丹》。另附一本《修士常識》。” 除《正道練氣功》可以抄錄外,其餘五部無法抄錄的玉軸,分別交由不同的核心人員保管。 蘇劉義手裡此刻拿著的,正是《小術通曉》。 “築成胎息之後,我連夜將其閱覽。裡麵記載了一百道煉氣士常用法術,大概有二十六道用於攻伐。” 聽到這些話,駐守在議事廳門前的殿前司侍衛王武威,感到無比欣喜,忍不住插嘴問道: “可有千裡之外,取忽必烈首級之術?” “有是有……” 眾人無不震動,連楊太後都不顧身份,親手掀開簾幕,欣喜地盯著這卷赤色玉軸。 “……但得紫府修為才能發動。眼下隻能考慮修煉其他法術。” “紫府啊……貌似並不怎麼遙遠?” 在場的胎息修士們,幾乎隻讀過《正道練氣功》,對往後的修煉難度,沒有一個特別清楚的認知。 從樸素的字麵邏輯來看,胎息、練氣、築基、紫府,確實沒有隔得很遠。 更重要的是,《正道練氣功》的修煉過程實在太過簡單,簡單得猶如一個引人入勝的陷阱。 隻需按圖索驥,便能以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晉升胎息,使得不少人心裡產生了“修仙就是這麼容易”的錯覺。 負責保管《修士常識》的趙昺,心裡卻沒有這麼樂觀。 ‘若按書中記載,吾等一百五十二名胎息,能有一個築基,都算真君再度顯靈了……《正道練氣功》又是如何讓無靈根者也能練氣的呢?’ 趙昺終究什麼也沒說,顯然不想在此時打擊到大人們。 畢竟,小皇帝也想北伐。 張世傑卻仿佛有了理論支撐,繼續堅持自己的立場: “那便等有人練到紫府,再北伐也不遲。” “萬萬不可!” 張世傑向蘇劉義投去一記銳利的目光,憤怒之餘不免有些費解: 這個昔日以他為首的下屬,如今何以堅定地同他針鋒相對? “那叛官江韜許是逃去了欽州報信,兩日前便有元兵前來查探。眼下局勢,要麼北伐,趕在張弘範動手前先發製人;要麼南逃,在深山老林裡躲個十幾二十年再現身!” 雙方各執一詞,從清早爭辯到午時過後。 最終,在以蘇劉義、馮忠全為首的主戰派圍攻之下,張世傑獨木難支,不再發表看法,隻言“一切僅憑太後做主”。 在原先的歷史上,楊太後本是度宗皇帝的妃子。 三年前,元軍攻陷南宋首府臨安,宋恭帝和謝太後被俘降元。 楊淑妃攜親兒趙昰,及其異母弟弟趙昺逃出臨安,在陸秀夫、張世傑等一批文武大臣護衛下,於福州擁戴年僅9歲的趙昰即位,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楊淑妃成了楊太後。 趙昰即位不滿兩年,便從船上失足墜海,因受驚過度而駕崩。 楊太後擁立年僅七歲的趙昺繼任祥興皇帝,繼續抗元。 隨著崖門海戰的結束,楊太後在得知趙昺捐軀的悲訊後,毅然投海殉國,為三十四歲的生命畫上了句號,也象征著南宋正統的徹底終結。 而今,蔽日無邪真君顯聖,撫頂堯舜子民,徹底改變了歷史的車轍。 此時的楊太後,不僅是南宋實質上的最高統治者,更是全天下唯一的女修。 張世傑請示楊太後的本意,是指望她顧念昔日護送之功,出言緩和。 但在國仇家恨的激蕩之下,楊太後沉寂了片刻,除了“立即北伐,天佑大宋”這幾個字,不願多說其他。 - 崖山。 元軍大營。 在夜色的掩護下,張弘範步履沉重地走下船隻,陰沉地踏進了主帳。 這位蒙古漢軍都元帥,自三月以來,始終駐軍在此,日復一日地搜尋海麵。 為擴大搜尋範圍,張弘範還借調了周邊元軍,軍令最遠下達到了瓊州。 之所以如此大動乾戈,不光是為了給忽必烈一個交代,更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心安。 但時至今日,仍一無所獲。 於是,他照常命令手下,帶來一名清瘦的老者。 在解開老人身上的鐐銬後,張弘範沉聲問道: “履善先生,今晚是最後一遍了,還請如實相告:張世傑到底是怎麼從我眼皮子底下,帶著十萬人憑空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