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月亮上的高品質生活(行)(1 / 1)

關於日常生活的最後一個方麵——“行”,大家也非常好奇。   到底會有什麼內容呢?   “我們不是一直在基地裡生活嗎?”   “難道還有機會到外麵去?”   “外麵的其他基地嗎?”   “難道在我們的基地裡麵也有出行問題?蹦蹦跳跳就可以了吧,在大也不需要交通工具吧。”   *   帶著好奇和疑問,大家開始了這部分課程。   這回的培訓師要年輕些,但依然是訓練有素。作為專業人員,他們的工作其實很多的,隨著登月的人員不斷地增多,相關的培訓工作也越來越多,所以他們才有很多的鍛煉機會。      “大家雖然是我們選拔來的,但也算是我們邀請來的。”   “選拔是為了確認你們優秀,因為優秀所以邀請大家。”   “既然是邀請,那你們就是我們的貴賓。所以我們各個方麵都要給大家貴賓的待遇。”   “前麵給大家介紹過了‘衣食住’,今天就由我來介紹‘行’了。”   “因為大家是一批特殊的客人,所以我們課程安排的方式更加生活化,更加日常化。”   “其實,我們原來的課程是介紹地月往返和月麵交通的,是個非常專業化,聽上去很機械的課程。這次既然是以這樣的形式,那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以後出行的貴賓待遇,我盡量用最生活化的比喻將我們的整個出行過程講清楚。”   培訓師順利的開了場。      “大家最關注的就是我們要如何到我們的目的地月球了。”   “月亮雖然是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在浩瀚的宇宙中地月間的距離是微不足道的,但對我們人類來說還是一段不小的距離。這段距離換算成我們熟悉的單位就是38萬到42萬公裡。”   “為什麼是個範圍呢?因為月球繞地球運行的軌道是個橢圓形的,近的地方是38萬,遠的地方是42萬。”   “這個差距聽上去不大,因為我們已經將我們的內心衡量距離尺度不知不覺放大了,總是聽到幾十萬幾十萬公裡的,4萬聽上去就不大了。”   “但是4萬公裡可是繞地球赤道一圈的長度呀。”   “在以前,航天人要為這四萬公裡精打細算,要算好了如何節省掉這個距離,因為當時的技術限製。人類的航天器沒有很大的能源和動力。那時要考慮續航的問題,因為續航距離不夠大所以隻能節省著來。”   “近些年,人類的航天技術有了飛躍的發展,如今我們確實可以說四萬公裡對我們的航天器來說,不是一個很長的距離,至少在續航方麵是這樣的。”   *   “下麵我說一說,我們人類目前幾種登月的航線吧。”   “首先是傳統的火箭。目前的運載火箭的運力比早期的火箭翻了無數倍,我們的地月運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這個能力早已達到了在月球開展基礎建設的程度。”   “雖然我們的月球建設很多材料都取材於月球,但是,我們的很多母機機械和初始設備還是要靠從地球運輸上去的。”   “我們以後居住的基地使用的建築材料大部分是從月球當地開采冶煉加工的。但是實現這些使用的設備和機器人還是要從地球送上去。”   “送這些設備用的就是傳統的火箭。”   “使用傳統火箭因為技術成熟,相對來說成本要低一些。”   “另外,我們的機械設備可以走的相對長一些的航線,畢竟這個運載空間不需要維生係統。這樣我們就可以計算出成本最優的航線供這些設備使用。”   “世界上其他國家差不多也是這樣。畢竟在經濟性上,大家還是要考慮的。”   這個可以說相當於我們熟悉的貨運係統吧。   “我們使用這個係統將大型的機械設備運送到月球上去。同時還能將月球上的有用資源通過同樣的渠道運送回來。”   “這個可是雙向的啊。現在的火箭係統已經以回收式火箭為主了,除了少數火箭無法回收外其他貨運火箭都是可以反復利用的。”   “月麵的返回火箭也是的。”   培訓師看了看大家,準備進入下一個內容。      “下麵要說的是人員運輸係統。”   “這個應該是大家最關注的內容了,因為這個客運係統,是要運送大家的呀。”   “在以前,我們的航天員隻能通過火箭登月。”   “因為那時隻有這一種選擇,隻有火箭係統可以實現地月運輸。”   “做個比喻就是,在沒有客車的時候,大家隻能坐在貨車的貨箱裡麵,最多將貨箱打造的舒服一些而已。”   “當人類的航天事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   “也就是大規模地外開發浪潮在人類社會興起的時候。”   “人類就要建立地月的客運係統了。這個係統的定位就是運輸人類,這個係統和以前的係統是完全不一樣的。”   “以前是從摸索,到將就。因為最初隻是送設備到月球,後來要希望人類上去,隻能讓人共用這個係統。用這個係統將人類和設備一塊送上去。因為最初隻為上去,以至於到後來的人類就隻能在這個基礎上去適應這個運輸係統了。”   “其實,要打破這個慣例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幾乎要重新開始,重造一個地月往返係統。這是需要很大的前期投入的。不過這一步,我們走了,並且走在了前列。”   *   “我們打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地球軌道平臺和月球軌道平臺。開始了我們地月客運係統建設。有了我們的決心和實踐,世界其他國家才開始積極跟進。”   “這兩個軌道平臺是什麼意思呢?”   “如同兩個機場吧,一個是地球機場,一個是月球機場。我們要乘飛機出行,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就要到機場。那麼我們要到其他星球就要先到地球的機場,再降落在目的地星球的機場對吧。”   “所以,這兩個軌道平臺就是兩個星球的機場。”   “目前來說,地球的軌道平臺已經有了好幾個了,不光我們國家有,其他大國,也都設置了軌道平臺。”   “同樣,月球上也有好幾個軌道平臺。”   培訓師在介紹的同時,都為大家做了全息的全景展示,讓大家能夠看到軌道平臺的全貌。軌道平臺和空間站有著相似之處,要是不拿空間站作比較,大家會以為差不多,但比較了之後就知道了,軌道平臺要大得多,而且距離地球也比空間站要遠得多。   “目前這是我們的二號軌道平臺,算是第二代軌道平臺,要比第一代更大更遠。我們現在已經在建設第三代平臺了。當然,第三代會更先進。”   “我們還給地月的兩個二號軌道平臺起了個名字,叫飛鴻地端平臺和飛鴻月端平臺。這兩個平臺就是我們將來要使用的。”   *   知道了兩個平臺的結構和功能後,培訓師開始介紹另外一部分的內容了。載具。   “機場介紹過了,下麵是不是要給大家講飛機了呢?”   “差不多吧,但是有不同。”   “大家在地球上形成的概念和習慣,到現在要改一改了。”   “首先,在地球上,大家對運動的概念應該是線性的,尤其是對距離的認識,頭腦中會形成直線的概念。”   “但實際中直線的概念隻能在人類的頭腦中存在,在宇宙中的運動是沒有直線的。”   “在地球上,我們會想從甲地到乙地距離十公裡,那這個十公裡就是兩地之間的距離。”   “如果我們開車從甲地到乙地也確實走了十公裡,那麼你就會確認,這個十公裡真的就是兩地間的距離。而且會形成這個距離是個直線的概念。”   “但實際上兩地的距離可能不是十公裡,或者少這個距離不是直線。我們走的隻不過是沿著地球的表麵走的一段曲線,隻不過這個曲線的曲度太小,讓我們以為是直線了。”   “對世界和距離產生直線的認識,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人類的認知局限,和我們人類的能力局限。”   “即使有了飛機也沒能讓我們突破這個局限。從東飛到西,和從西飛到東,雖然由於地球的轉動會有距離上的差異,但是這個差太小了,讓我們感覺不明顯,讓我們都忽略了這個運動的變化。”   “所以,這兩個局限,限製了我們幾千年,如今我們要有所突破。”   “人類的能力提高了,運動的速度和距離都有了巨大的提高。所以我們在看世界,在看運動就不是直線了,而是曲線。是軌道,是運動的軌跡。”      “我們的星際間的出行,就都是以曲線的路徑進行的了,這一點大家要有概念。”   “另外一個概念就是,我們在地球使用聯合運輸係統時要經歷頻繁的換乘。”   “在地球上,我們對頻繁換乘似乎習以為常,但是在地外空間,如果換乘過於頻繁,並不是一件很好的事,畢竟換乘的不僅是乘客本身,還有維生係統也要跟著調整。”   “所以我們采取的方式是,艙體整體運輸的設計,就是把我們的載具,當成一個整體,我們的係統是將這個整體通過不同的方式運輸到目的地。”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載具如同集裝箱,我們如同貨物。我們進入載具後,如同貨物進入集裝箱。中途無論怎樣換乘,我們都不用擔心,我們出來時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了。”   *   這個載具能夠運載十二人,不僅可以保證大家的安全,還能讓大家在這個過程中感到舒適。   培訓師,給大家展示了載具,如同膠囊形的載具,有一節公交車那麼大。裡麵有膠囊形的座位,看上去就知道人坐進去後會非常的舒服,如同被包裹一般。   另外,還有寬敞的活動空間,以便於在載具運行平穩的時候,大家可以適當活動,放鬆,進食和方便。   這是目前最主要的載具,是多功能的乘客運輸模塊,最舒適的設置時,最大可載十二人,如果降低舒適度,人數可翻一倍。   “怎麼樣,這個空間的舒適程度不亞於航空公司的頭等艙吧。”   大家仔細看過之後也表示滿意,確實,現在的航天發展理念的讓人們舒適,讓人們主動前往地外。   這個條件,大家都不排斥,而且很樂於接受。      我們的換乘站介紹了,我們的載具介紹了。下麵培訓師開始介紹具體行程了。   “下麵要介紹的是三個部分,如何從地麵到長鴻地端平臺。”   “如何從長鴻地端平臺到長鴻月端平臺。”   “如何從長鴻月端平臺到月麵。以及如何返航。”      技術進步最大的收益就是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   從地麵到長鴻地端平臺有幾個可行的路徑。   “傳統火箭推送。我們目前的火箭推力足以輕鬆的在幾個小時之內將如此巨大的載具運送到地球軌道平臺。而且我們的發射場目前也很多,我們已經在不同的緯度建立了發射場,以滿足不同的發射需要。”      “第二種是電磁彈射。相對於傳統的方式,電磁彈射的方式更為安全和節能環保。乘坐火箭畢竟如同坐在一個巨大的導彈上麵。這是會給乘客帶來心理壓力的。畢竟世界各國都發生過火箭爆炸事故。這是人類集體的陰影,一直留在全體人類的記憶中。電磁彈射則沒有這方麵的擔心。”   “我們的彈射軌道從地下十幾公裡處啟動,一直運轉到超出地麵十幾公裡。整個三十多公裡的彈射器是經過計算的,如同斜插入地表的一根槍管。我們的載具連同飛行外機一同被順著地球的自轉角速度方向彈出。不用載具和飛行外機的自帶能源就能被加速並且送至地球軌道平臺。”   “舉個例子就是,如同鏈球一樣,我們的鏈球運動員就是地球,運動員旋轉就是地球自轉,我們的彈射器軌道如同鏈球的鏈子一樣,這個力和地球自轉的力一同將球,也就是我們的載具和飛行外機,推向軌道。”   大家看了示範,紛紛點頭,表示理解。   “電磁會不會有輻射呢?”有人問。   “當然會,但是,我們的載具有很高標準的防電磁輻射設計,我們的載具連宇宙中的各種輻射都能防範,加速時的電子輻射防範更不在話下了。”   “所以說,這種方式是我們目前最主要的進入軌道平臺方式。”   *   第三種是航天飛機地麵起飛運送。這是比較平穩的方法,相對來說這種方式的加速度會比較小一些。   “前麵的彈射方式,對乘客的身體素質還是有要求的。乘客要接受一定期限的培訓才行。畢竟要適應承受加速度的壓力。大家以後也要接受這個訓練。不僅這種方法,火箭發射的方式同樣也要接受訓練。”   “航天飛機的方式對身體素質的要求就降低了,對於一些特殊的乘客隻能運用這種方式。但是,這種方式的時間長,成本高。如果人數少的小型載具還劃算,對於大型載具來說就不是最佳選擇了。”   “這種方式往往是特殊乘客使用的,他們無法適應加速度,或者事發突然,突然需要登月,來不及做適應性訓練的乘客。”      大家明白了,大家應該是采用第二種電磁彈射的方式登抵平臺。      “其實也就個把小時時間,我們就能到達長鴻地端平臺。到了之後,我們就準備進入地月軌道了。”   “我說過,我們要有軌道思維,所有的運動軌跡都是圓周運動。上了平臺後。我們的載具和飛行外機分離。飛行外機循環利用,接上返程載具返回地麵。我們的載具則進入地月飛船。這時,我們是在平臺上跟著平臺繞地球做圓周運動。”   “這是個加速的過程,地球帶著平臺和裝著我們載具的地月飛船一同加速。又是如同鏈球手一樣,地球開始發力了。”   “不過這次由於受地心引力較小,所以說,我們的鏈子變得非常長,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繞地球一周以後地月飛船的速度就會加速到非常大,隻要一變軌,我們的飛船就會飛出地球的控製,直接向月球飛去。”   *   “在離開地球的引力,到被月球捕獲之前這段時間,我們的地月飛船要靠自己的動力係統飛行。”   “除了離子推進器外,我們飛船的另一個動力係統是太陽帆,也叫等離子帆。”   “我把兩個動力係統都介紹一下。”   “離子推進器,舉個例子說如同火箭一樣,通過電能,噴出離子,產生推力。具體大家想了解可以進一步查資料,我們這兒做得是概況介紹,大家明白大致的意思就行。”   “太陽帆的原理是這樣的。太陽不停的向外釋放各種形式的能量,有光的形式的,有電磁的形式的,有等離子形式的。總之這是個在太陽係裡無處不在的資源。”   “我們的太陽帆就是利用的這個太陽的能量,為我們的飛船運轉提供動力。我們的計算係統會精確的計算角度,讓我們的飛船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發出地能量。”      等我們被月球捕獲之後,剩下地過程就是地球出發地逆運行了。   我們登上月端平臺,然後換上月球的飛行外機。然後慢慢的減速,減速到一定程度後釋放到月麵著陸場,不過這個過程不是飛行和滑行,因為月球沒有大氣,這個完全要靠離子推進器來減速完成著陸。      培訓師在介紹的同時給大家完整的展示了飛行的整個過程和大致所需的時間。   大家算是看的明明白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