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恪拿著趙九龍的新作,眉飛色舞開贊: “將軍此作,足以傲視天下,為眾多抗金詞之冠。” 趙九龍差點就相信,唐恪是真心在誇他。 唐恪的演技雖好,其它附合的人不怎麼樣。 一年輕人皮笑肉不笑幫腔: “好好,金人看見,保證會驚出一身病來。” 趙九龍很想老實說是抄襲,太可惜。 兩首詞,一首男人喜歡,一首是女人最愛,汴京的人都炒瘋了。 來的路上,聽到不少人在聊他和他的大作,甚至有人將他比作蘇東坡再生。 “為了營造抗金氣氛,我苦想數天,才寫出這首滿江紅。” 大家聽呆,唐恪以為聽錯: “你是為抗金造勢,才寫出滿江紅?” “正是,”趙九龍摸了把鼻子: “孟太後卷簾聽政,已將我們逼到死角。我們隻能高舉義旗,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梁敬大恨,原本他是唐恪的軍師。 趙九龍到來後,唐恪多數聽趙九龍的,梁敬越來越受冷落。 好不容易抓到趙九龍的把柄,被他三言兩言給攪黃。 “相爺,不可聽他的。我們一旦與金國翻臉,就會麵臨南北夾擊局麵。” 趙九龍搖搖頭: “舉旗抗金,南邊巴不得。隻會相助,豈會夾擊?” “休想騙我們,”此事,梁敬想得不少: “到時南邊派人來要權,我們給是不給?” 給,唐恪隻能當個忠臣。 不給?唐恪可能真會被兩頭夾攻。 此事無解,趙九龍隻能畫大餅: “等他們來要權,我們羽翼已豐,最多答應與他們結盟。大家共同的仇人是金國,他們不會不答應。” 唐恪有點失望,趙九龍不知道。宋朝對自己人狠,對外人寬鬆。 真要到那時候,宋朝一定會先向他們舉起屠刀。 “抗金之事,以後再說。” 趙九龍無所謂,被這一鬧,他又逃過一劫。 隻有梁敬恨得咬牙切齒,他又想到一法。 …… 趙九龍府第,圍了不少人。他到來後,受到超級明星的待遇。 “趙將軍,你的大作能不能拿出來,給我們欣賞一下?” “趙將軍,這首滿江紅寫得太好。你為何不去南邊,要來這裡為官?” 趙九龍滿心感慨,哪時候都不缺八卦的人。 應付半天才得進去,大管家趙宣和接請帖接到手軟。 官員、名流、甚至有不少青樓女子,向趙九龍發出邀請函。 這要是擱在以前,夠醉死他們一百次了。 “那首滿江紅,是何人所作?” 趙九龍很不爽:“你也信不過我?” “你那點墨水,別人不知道,我還不清楚?”趙宣和嘆道: “此詞真乃神作,非大忠大義之人不能寫出。就算東坡在世,恐也難寫出如此奇作。” 趙宣和不相信,趙九龍懶得再廢話。 “九爺,李小姐來了。” 李如意難得來這裡,趙九龍直接閉門謝客迎接。 “許多人想認識公子,若是公子同意,盧媽媽已答應,望月樓停業一天,為公子舉行詩友會。” 趙九龍上輩子是搞美容的,哪有多少墨水?很不喜歡搞那一套。 李如意興趣滿滿,趙九龍也隻能舍命陪美女。 “李小姐怎麼安排,我就怎麼做。” 李如意臉色一紅,卻未露出厭惡之色。 “那些人,官員名士皆有,且多數是些忠義之士,公子可結交一番。” 那些是什麼人,趙九龍已無所謂,隻要李如意高興就成。 趙九龍陪著李如意,逛他這裡的一畝三地。 小樓上,李如意看著遠方感慨: “我問過不少人,有些是從南邊來的。他們都沒聽說過趙佶的消息。若趙佶真被救,他們不可能不去南方。” 這事趙九龍也很奇怪,曹宏留在北邊,遲遲沒渡江,也是在找趙佶。 像曹宏那樣的人應該不少。 為了李如意,趙九龍還向唐恪打聽過。 “有兩種可能,一是金國放出的迷煙,想將南邊的人引過來,或是造成大宋內部混亂。” 李如意點點頭: “聽說有人想立康王為帝,以定軍民之心。因此事,遲遲未能實行。還有一種可能是?” “趙佶已在戰亂中死去。”這個猜測,趙九龍認為最有可能。 那天的情況他很清楚,無論誰要想活命,都得靠天意。 他認為趙佶那種又老又驕氣之人,嚇都能將其嚇個半死。 李如意很喜歡這種可能: “便宜那老賊了。” 待李如意離去,又一人趕夜前來拜訪趙九龍。 …… 趙九龍感覺在轉運了,他準備去拜訪楊慶林,對方居然先來拜訪他。 “我正要去拜訪楊將軍,又怕將軍不肯接見。將軍能來,說明你我誌同道合。” 楊慶林看趙九龍的眼神,已完全沒有鄙視之色。 “趙將軍能寫出滿江紅那樣的詞,絕非與奸邪之輩。楊慶林來此,想向將軍討教一番。” 一首詞,讓楊慶林開門見山,趙九龍根本不用再試探。 “我們在雷公山,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有兩千餘人。來汴京,想清除奸賊,收復此地。” “原來將軍是雷公山的義士,”楊慶林大喜: “今日唐恪招我們談此事,準備派三千兵馬,去征討那裡。” 趙九龍大喜,唐恪抽京城兩千兵,和外麵一千兵馬去征討。 征討隊伍中,楊慶林也在,還是兩個副將之一。 主將是唐恪的心腹蔣石。 “你能不能想辦法,將那三千兵馬吃掉?” 楊慶林有點為難: “出征將領中,我最多能控製五百兵馬。他們兵馬不少,吃掉這些兵,也餘事無補。” 趙九龍不想放過這機會,唐恪控製的兵馬,也不過一萬幾千人。 損失三千兵馬,對他的勢力打擊不小,他們說反唐黨更容易。 其影響,甚至還要大過那些兵馬。 “可以試試,明的不行,我們就來暗的。” 楊慶林怕趙九龍不知道: “唐恪遭受打擊,可能會和張邦昌抱成一團,對我們更不利。不如讓他們自相殘殺,到時更有機會。” 楊慶林之所以沒去南邊,並非為報張邦昌的恩。 他想等張唐兩人打起來,從中尋找機會。 後來又聽說趙佶被救,更不想離開。 幻想著有一天,能接應到趙佶。 原本趙九龍不想將張邦昌弄出來,隻打曹宏那支義軍的名義。 楊慶林如此,已能相信。 “張邦昌也是我們的人。” 楊慶林驚呆: “他是偽楚國皇帝,怎麼會是我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