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意將最後一字寫完,已是淚流滿麵。 “我相信這兩首詞,皆是公子所作。至情至性,也唯有公子這樣的人,才作得出這些詞作。” 趙九龍也想擠幾滴眼淚,可惜就算想他吃老鼠的故事,也擠不出來。 小蘭也被深深感動到: “趙公子,雁丘在何處?以後,我們也去祭拜一番。” 趙九龍隨便說了個地方,打定主意,回去就安排此事。 陳林在一旁尷尬無比,趙九龍風頭已出,懶得再為難對方: “李小姐也說過,剛才隻是戲言,沒必須當真。” 陳林半句話沒說,一臉羞愧離出如意閣。 趙九龍認為陳林還算懂事。 “對不起,惹李小姐傷心了。” “不,多謝公子的大作。”李如意看趙九龍的眼神,和以前完全不一樣。 癡迷的情絲,趙九龍心中為之一蕩。 …… 有一人,也在考慮趙九龍的建議。 現在軍隊試了,大有可為,張邦昌高興一夜。 就算將領他招不到,隻要士兵聽話,將領屁用沒有。 張邦昌做了個決定,同意趙九龍的冒險建議。 朝殿,除趙九龍外,全呆住。 “元佑皇後,她怎麼來了?” 張邦昌將孟氏帶來,並且在他之上,安了把鳳椅,弄了卷珠簾隔開。 孟氏的氣色很不錯,掃了眼眾人: “怎麼,都不認識哀家了?” 一老頭帶著哭聲拜下: “老臣呂好問拜見太後。” 呂好問這一拜,張黨一派全跪下,中立的人,也紛紛拜下。 唐黨一些人,膝蓋也在發軟。唐恪大急: “孟太後,你是前朝太後,來我大楚朝殿何為?” “大楚朝殿?”孟氏冷哼一聲: “我大宋還未滅,不過輸了一場。這汴梁,仍是我大宋京城。” 唐恪狂怒,孟氏雖被廢黜,難得如此,才未被金國帶走。 現在大宋,隻剩下孟氏的資格最老。 她要站出來,影響不比趙構小多少。 “來人,將孟太後請出去。” “誰敢如此?”楊慶林第一個站出來: “孟太後乃我大宋正宮皇後,有資格去任何地方。就算血濺當場,我也絕不讓人冒犯她。” 受楊慶林影響,有一半的官員站出來,擋在孟氏前方。 唐恪殺心大起,眼看就要發生流血事件,一道聲音傳出: “既然孟太後想來,就讓她來好了。” 趙九龍沒站出去,在他四周都沒人了,孤零零一個人唱戲,湊到唐恪耳邊。 “小不忍則亂大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唐恪憤怒的臉色為之一鬆,給了趙九龍一個大贊。 “好好,我非不大肚之人。孟太後想來舊地看看,我沒意見。” 張邦昌激動萬分,剛才他背心都被汗水濕透,高聲宣布: “恭迎孟太後垂簾聽政。” …… 唐恪裝著一肚子怒氣回到家,梁敬拿出一首新出爐的詞。 唐恪一看,一肚子的怒氣也驚沒了: “此乃何人所作?” “趙三。” 唐恪比看到孟氏上朝還震驚: “他能寫出如此奇作?” 梁敬從未放棄弄倒趙九龍,又恨又妒: “絕無虛言,他在如意閣,與陳林比文,寫下此作和另一首雁丘詞。經李如意宣傳,已在京城瘋傳開。” 現在汴京城,最紅的一定要數趙九龍。 太會作妖,發明足療,差點讓他一臭萬年。 馬上又抄襲兩首大作,將他的名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趙九龍足療一事,也被眾人忽略掉。 “相爺,這首詞作雖好,足以看出許多事。他的心,仍向著宋國。” 唐恪是正宗科舉出身,文化絕不差。 詞的前麵可以說對金國的仇恨,倒也沒什麼。 唐恪在內心裡,也對金國很仇視。 最後那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傻子也能看懂,趙九龍這是想迎回二帝,上朝升官發財。 “寫詞文,有些誇張倒也正常。” 唐恪守仍不願相信,趙九龍是腳踏兩隻船的小人。 梁敬搖搖頭: “無大忠大義之心,絕難寫出如此大作。相爺,張邦昌同樣心係宋國,他們定是一丘之貉。” 唐恪雙眼一細:“傳趙三來見我。” …… 趙九龍也沒想到,他抄襲的那兩首詞,會如此大火。 隻不過,並非所有人,都喜歡滿江紅。 剛下朝,就被李春燕請去。 “九爺這首雁丘詞,真是太感人。九爺能不能親自為我寫下?我看到它,仿佛就看到九爺。” 趙九龍很為難,要是其它人,他一定拒絕。 他已和李春燕有過一些肌膚之親,對方又救過他,實在不好推辭。 趙九龍打起精神,一筆一畫寫,寫出平生最好的毛筆字。 可惜再好,在這些人眼中,也足夠讓她們大跌眼鏡。 “九爺這字?好有個性。” 李春燕沒什麼吹的,拿個性這種虛無飄渺的東西說事。 趙九龍很不好意思: “以前家裡窮,沒錢買筆墨紙張。用沙子練字,結果練廢了。” 隨後,趙九龍又被請到孟太後那裡。 這裡人更多,孟氏將趙九龍吹成比乾屈原,全是些沒好下場的人。 “我大宋有趙將軍這樣的忠臣,何愁不能收復中原、一雪前恥?” 張邦昌對趙九龍,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已升級到崇拜。 “趙將軍真乃棟梁之材,忠心之楷模。此滿江紅,不知能激勵多少仁人誌士,投身到抗金隊伍中來。” 這些人吹,趙九龍倒也正常。連蘇玉環,也對趙九龍刮目相看。 “真沒想到,趙將軍如此多才。憑此二作,足以冠絕大宋。” 冠絕大宋趙九龍倒不敢,當世應該沒問題。 “當下應廣招官員,建立起一支能對抗唐恪的力量。楊慶林此人不錯,我負責去招。” 楊慶林一直忠於大宋,且武藝高強,軍事能力突出,在宋軍中頗有威望。 隻是運氣太差了些。靖難之時,許多援軍都被唐恪等人說退。 楊慶林帶著一支軍隊,突破金軍防線,辛苦進入汴京城。 結果剛進來,趙桓就投降了,他隻能和平交槍,成了金國的俘虜。 因誓不投降,金國準備將他帶到北方,被張邦昌保下來。 張邦昌建立偽楚,楊慶林對他非常不感冒,一直保持中立。 這樣的人應該保險。張邦昌的身份太敏感,隻責任他那一黨的人。 其它不保險的人?他們商量,由孟氏出麵招攬。 孟氏招不一樣,她本就打著大宋的旗號。 就算對方是唐恪的奸細,也實在沒可告密的。 孟氏也很樂意被趙九龍利用,她也有利用趙九龍的地方。 “趙將軍,這封信,麻煩你帶給十一弟。” 趙九龍這位信使,還未將信送到趙宣和手中,被唐恪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