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為什麼叫青山,山下的村民是極清楚的,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青山連綿,山巔卻很平坦,那裡有座道廟,稱作青山廟,曾居住著一位得道高士。 高士姓名不詳,隻是道號青山。於是便有了青山這個名字。 青山道士是有大神通的,據說千年之前,大青山曾隔斷南北,而南部還沼澤遍布,行人不得通行,山下百姓受交通不便的苦痛日久。 於是那青雲道人一劍斬斷青山山脊,從綿延中硬生生砍出一條道路來,又將青山主峰砍斷一截,填平了沼澤。 自此山之南北相通,行人來往,使得青山鎮逐漸繁盛起來。 也因此,青山道人在青山周邊素有清望。千百年來,香火不斷。 不過自二十六前,青山道人竟一夜間憑空消失了,至於是怎麼消失的,對此眾說紛紜。 有人說,青山居士是壽元已盡,羽化仙去了。 有人說這是胡言,青山道人乃天上神仙,怎會死了,不過是仙人在此地呆得久了,雲遊四方去了。 也有人說青山道人受夠了凡人的聒噪,回天庭享福去了。 但青山廟並沒有空置下來,而是新住了一位老道。 老道有一隻赤紅色的狐貍,煞是美麗動人。 老道號稱空空道人,其行徑也可謂空空,在他治下,山下凡人不得進山伐樹,也不得在山上捕獵。 這還不止,自空空道人來後,山下的牛羊頻繁丟失,所謂野獸傷人隻事也不斷發生。 長此以往,山下百姓的錢袋子可謂都變得空空了。 山下百姓也曾舉著刀槍進山圍獵,放火燒林,不過隻此那一次而已。 因為那圍獵隊盡百人最後隻有一個人回到鎮中。 那人回來時,左臂已然斷了半截,神智也不清晰了,隻說有一隻赤麵妖猴,生有四條手臂,四臂各持一把鋼刀,落入人群中,片刻間便把眾人殺個乾凈。隻有自己假死偷生,才逃過一節。 那人經此一事,變得瘋顛起來,經常手舞足蹈,大喊妖猴來了。家人請大夫來看,大夫說是得了癔癥,無藥可醫。 家人隻好將其綁在床上,早晚喂些稀粥,讓其將就活著。 後來又顯他太吵鬧,發病時過於驚悚,便將他改關在地窖中,每日喂一碗剩湯水。 再後來,家人好像渾然忘了這個人,再也無人送飯食。 再過半個月,那人的女兒到地窖中取舊柴火,竟發現父親已然形如枯槁,骨瘦如柴,卻還有一口氣在。那人眼珠幾乎條出眼眶,指著女兒,嘶啞著大喊妖猴。 那人的女兒頓時嚇個半死,在床上昏了三天才回過神來,事情傳出後,眾人皆驚,更是不敢進山去了。 ……… “狐貍妹妹!你怎的來這裡了?” 說話的是個少年,相貌不算出眾,但勝在乾凈,鼻子嘴巴彎彎,自帶三分輕薄。眉目清明如水,眼神微微一瞇,又露出幾分慵懶,幾分頑皮。 一個十幾歲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模樣! 狐貍眼睛一翻,道:“告訴你多少遍了,不要叫妹妹,沒大沒小的,好不知禮!” 少年笑道:“老師說達者為先,咱們同是妖精,吞吐日月之精,怎麼我便先化形了?這便是達。不要說我叫你一聲狐貍妹妹,就算叫你聲狐貍侄女,狐貍賢侄,也是可以的。” 狐貍不怒反笑,道:“好一個達者為先,小的便鬥膽領教領教前輩的高招。”說罷赤紅色大尾巴一甩,直奔少年腳底。 少年來不及催動妖力,隻得向後閃去,卻哪裡來得及,隻聽得撲通一聲,少年被掃翻在地。 “原來化形大妖也不過如此,是個大肚子草包,站都站不穩。”狐貍在旁揶揄道。 少年趴在地上,臉朝下,一聲不吭。 狐貍一驚,心道難道是剛才一尾巴掃的太重了?忙上前查看。 走到少年跟前,剛要伸爪探一探少年鼻息,隻見一雙手臂襲來,一晃功夫,身子已到了空中。 少年一翻身,站起身來,將狐貍抱在懷中,大笑道:“狐貍妹妹,你輸啦!” 狐貍奮力一掙,從少年懷中跳出,惱羞成怒道:“你又使詐!” 少年道:“兵不厭詐,這是古之常理,這就是化形大妖的智慧。” 狐貍道:“你這點智謀,除了騙的了我,又能騙的了誰?若是與那些賊道或者禿驢鬥法,你還這樣,人家早將你亂刀殺了。” 少年作揖道:“狐貍妹妹說的都是對的。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 這少年正是那蟬,自十六年前化形為人以來,就寄身在這青山道廟之中,拜在化名空空道人的老應龍座下。 少年無父無母,所以自然沒有姓名,於是少年便自己起了個名——王飛。少年的理解很簡單,為什麼要姓王,是因為王這個姓氏最霸氣。 為什麼要名飛,因為飛字暗合天地大道。 狐貍名叫沒名字,說來繞口,其實狐貍是沒有名字,她曾許下誓言,不化形絕不取名。所以王飛和空空道人便乾脆叫她狐貍。而山中其他小妖則要尊稱一聲狐仙子了。 “小狐貍怎麼來了。”人未至而聲先到,說話的正是空空道人。 “老頭,還不是為你徒弟送丹藥來了。”狐貍一伸懶腰,愜意道。 “狐貍,還說我不知禮,你怎稱呼我師傅的?”王飛在旁叉腰道。 “王飛,莫要胡攪蠻纏。”空空道人斥道。 王飛的心性他是最了解不過,心地不壞,甚至由於極少下山的緣故,心境純粹澄澈,隻是性情有些頑皮乖張,像個長不大得孩子。 王飛被空空道人斥責,縮了縮頭,不敢再言語狐貍暗道好笑,掏出一粒白色丹丸來,遞給老人。 王飛見了,突然驚懼道:“我不吃丹,吃了丹好生的痛苦。” 空空道人道:“此乃神遊丹,可使服丹者元神出竅,遨遊天地,徒兒你不是一直想下山看看麼?” 王飛猶猶豫豫的接過丹來,思索良久,終是抵不住下山的誘惑,將丹扔入嘴裡,囫圇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