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1)

黃龍鐵匠鋪 夜歸人ONZ 12578 字 2024-03-17

驚蟄之後,太陽到達黃經15°,便為清明。清明節氣因為節令期間“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這個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百花盛開,自然界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中國南方地區,此時已呈氣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區開始斷雪,氣溫上升,春意融融。同時清明節日,也是人們掃墓祭祖、慎終追遠的日子。   清明節前幾天,家族的老人們就會商議清明會的籌辦事項。他們王家鋪就是王姓一個家族,隔壁廖家村也一樣,像這種以姓氏命名的小村落,多少年前就是一家一戶擇良地而棲繁衍而成的小村落,因此一個村落都是一個家族的,按族譜往上算多少代都是一個祖宗。新華小時候就聽父親講起過,王家鋪和廖家村就是王姓一戶和廖姓一戶為躲避戰亂逃慌到本地,兩戶人相隔一條小溪而居,後來就發展成為兩個小村落,因此王家與廖家也世代交好。   王書求作為村裡麵的知識分子,村裡家族有事都會喊上他一起商議,有需要動筆墨的地方也是他執筆。清明的前的第二天,家族幾個管事的及王書求就在祠堂進行商議今年清明的籌辦事宜,主要討論是否邀請在外的王姓分支參與,邀請哪些人,確定下儀式的流程,再把人數統計下,確定下掌廚的大師傅和用餐的規格,最後列出物質清單。一般會確定三個負責的,一個是賬房先生、一個是廚房掌廚的、一個是走統。賬房先生是王書求,主要負責列清單,入賬出賬。掌廚的是王陸根,主要負責廚房這一塊的事務,走統是王繁生負責布置會場和跑外勤等其他一些閑雜事情。會後各自分工,需要邀請王姓分支參與的就要簡單寫個邀請函。各家各戶能出錢的出錢,出物質的出物質,能出力的就出力。第二天邀客的趕早就出門串客,有些物質就挨家挨戶收集,需要采購的就到鎮上采購,家裡的堂客們下午就統一到廚房幫忙。像新華建華年紀輕一點的就負責布置會場。   今年走統把布置會場是交給了新華和建華兩人負責,他們二人帶著全村的十幾歲的小孩首先要把祠堂衛生從頭到尾徹底清掃一遍,然後要準備桌子凳子,碗筷。村裡麵辦事,條件好一點的村子就會自己備齊整套桌子凳子碗筷專門用於村子宴會,當然各家有紅白喜事的也可以借用村裡麵的設施。王家鋪因為條件一般,因此也就籌集不了置辦這套設施的經費。   新華和建華分頭行動,新華帶著一幫小孩打掃祠堂衛生,大家湊在一起乾活格外有意思些,也不覺得累,偶爾個別不務正業嬉笑打鬧的新華訓斥幾句一般也就老實了,大家齊心協力沒花多久時間就把祠堂打掃乾凈了。   建華這邊可能工作量稍微大一點,他要按照計劃的桌數挨家挨戶借桌子板凳。而各家距離祠堂遠近不一,另外有的家底好一點的家庭置辦的八仙桌和凳子用料格外紮實。像這種重一點的八仙桌一個人還搬不動,需要兩個人抬。凳子的話一般一個人搬兩條,力氣大一點的兩條凳子疊一起算一組,左右各一組,一次就可以搬四條。這些小孩子在從事普通的勞動的時候其實也會在暗中較勁,較勁誰的力氣大誰更強壯。無論是在動物界還是古老的農耕時代的農民抑或到了現場工業社會以及科技社會,都會對力量有一種莫名的崇拜和信服。小孩子們從小也被這種最原始的刻入骨髓的觀念影響著。到了建華這個年齡可能就不會表現的那麼明顯,或者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加會傾向於智力腦力的較勁。建華看著一些年紀小一點的爭著多拿多搬展示自己的力量,又想起了他和大哥新華的較勁。   一般家裡有兩個以上的男孩的,難免不爭鬥打架的。書求家裡七個帶把的,要不是書求平時家教嚴格指不定爭鬥成啥樣。新華和建華兩人從小也不免相互較勁。農村有不少地方興起鬥蛐蛐鬥雞鬥狗等活動,王家鋪農閑的時候大家圍坐在一起不是聊葷段子就是慫恿小孩鬥架,歸結起來可能是因為那時候的人們娛樂活動缺乏,男性的荷爾蒙無處釋放。   新華和建華是親兄弟,年紀又相差不大,所以經常成為村裡人慫恿鬥架的對象。從兩人三四歲的時候開始,兩個人就經常在村裡人的圍觀和吆喝聲中打鬥,自己兄弟打起來不傷和氣,也會點到為止。新華本性不好鬥,但勝在年長一歲多,前幾年基本都能壓製著弟弟建華,但一般也是取得優勢就住手,任憑旁人怎麼慫恿也不下狠手。建華不同,生性有點好鬥,前幾年被哥哥壓製就一直不服氣,暗暗較著勁要贏哥哥一次。   再大一點上了學堂,在老師的教育以及父親經書求的管教下,兩人也不再願意參與村裡這種低俗的鬥狠活動。但是建華心裡一直憋著一股勁,處處想展現自己的力量。因為不再打鬥,建華就在乾體力活上力爭壓哥哥一頭,譬如新華如果擔水用的小桶,他就會選大桶裝滿水擔回來,開始擔不起咬咬牙也要擔回來。譬如村裡有活動需要搬桌子凳子,新華搬兩條凳子的時候,建華就要搬三條,新華搬三條,建華就要搬四條。也就是因為建華較著勁,每次都挑戰著自己的極限,身體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這樣一來身體也就越來越強壯,力氣越來越大。新華畢竟年長一歲懂事些,而且性格柔和包容一些,平時也就不再跟建華較勁甚至有時懂得稍微讓一下這位弟弟。看著建華身體日益強壯,他內心也高興。那時候的農村,一個家庭的能力往往體現在強壯男子的勞動力上,身強力壯就是優質生產力。   建華這次組織大家搬桌子凳子,回想起跟新華哥的較量突然為自己當初的稚嫩而有點臉紅。雖然自己現在在體力力量方麵完全勝出大哥但那又怎麼樣呢。人畢竟跟動物有區別,是一種智力動物,體力隻是一方麵,人和人最大的區別還是心智上的差別。建華現在想明白的道理其實新華早幾年就想透了。年紀越大,建華也越尊重大哥新華,他感到大哥和父親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氣場,就是不威而怒,他們給人的感覺永遠都是和善,就算感覺到憤怒了,往往也不需要大喊大鬧歇斯底裡就能把自己的憤怒情緒和能量表現出來。   新華那邊打掃完衛生也加入了建華這邊一起搬桌子凳子,為了後續歸還方便,他們還需要對借過來的每一張桌子每條凳子用粉筆進行標記,並且盡量擺放在一塊,完事清洗完乾凈好給人家還回去。忙活了一上午一群童子軍終於把用餐場地布置好。這時候新華就會向走統王繁生交差,走統過來檢查沒問題就算完工,工作完成的出色,走統就會從賬房抓一把瓜子花生作為獎賞,發現問題就會要求馬上整改,有做的不像話的地方說不定屁股上還要挨上一腳。   到了清明節這一天,宗族的男女老少一大早都到祠堂集合,堂客們就到廚房幫忙準備早餐,男同胞們便在族長帶領下進行祭拜祖先。祠堂祭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祭拜祖先是中國人尊重家庭和家族的紐帶的表現,也是對逝去親人的一種思念和懷戀之情。通過祭拜祖先,我們不僅可以傳承家族的傳統和價值觀,更能感受到紅塵五世的風雲變幻,感恩惜福,珍愛眼前人。   祠堂衛生昨天已經清掃乾凈,祭拜之前由族長帶領大家首先洗手靜心,以示心靈的凈潔和誠心誠意,然後把準備好的祭品擺放在神臺上,供養給祖先。祭拜開始,族長帶領大家雙手合掌閉目默默祈禱。通過祈禱,表達對祖先的崇高敬意和誠摯祝福,也可以向祖先許願祈求家人平安健康福壽綿長。虔誠祈福後,族長點燃香燭,燭光象征著家族的傳承和祖靈的光榮。族長點燃蠟燭後,再點燃一把供香,大家一次上去領取一根供香,再跟著族長向祖先的牌位開始上香,頭微垂,雙目平視祖先牌位。雙手將香舉高,與眉頭齊平,心中虔誠祈禱。祭拜完之後族長將香插入香爐,香與香之間間距三到五厘米。插香時要插直、插平,不要傾斜或交叉,上香後要行叩拜禮,即拜謝三次。族人們跟著族長一次敬香。敬香後,族長帶領大家默默地為逝去的祖先致以最誠摯的祝福。祭拜後,族長再領著大家默哀片刻,表示對已故親人的懷念之情。   儀式結束後,廚房那邊堂客們也已經把早餐準備好。族人們一起上桌吃早餐,族長也會把供奉的供品分到每一桌,老話講祖先的供品大家吃了有福的。吃完早餐各家就要準備到各自逝去的親人墳地去掃墓,本地俗稱“掛清”或者‘掛墳’。這邊的風俗清明這天一般也隻有男子才能上墳掛清,有句老話叫“女子上墳,外家絕門”。也有老一輩的講女性本身含有很大的陰氣,以為女人是汙濁的,假如去祭拜先人,那麼就會沖撞先祖,導致先祖不得安寧,後代得不到庇佑,也是對先祖的不敬。   在祠堂用過早餐後,書求就帶著孩子們回家準備掛清的物質,掛清的需要準備“清明旗”、供品、紙錢香燭和鞭炮,還需要攜帶鋤頭鐮刀去清理墳頭的雜草。清明旗早兩天新華母親帶著小孩做好了。用白紙半張裁成長紙條,紙邊剪成波紋狀,另半張用紅藍墨水染色後做成紙花,粘在白紙條的中段,再掛在竹枝或麻桿上。一張白紙可以做兩桿這樣的清明旗。在民間還有種說法:“有兒墳上掛白紙,無兒墳上屙狗屎”;“有兒墳上飄白紙,無兒墳上草樹青”。換句話來理解,如果一個家庭興旺發達,人丁興旺,那麼墳上掛著東西也會越多,反之,顯得孤零零的,則表示這家不夠興旺發達。   記得在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中提到的“以紙錢置墳頭”,你這個應該就是最早“掛清”的由來,如果墳上啥都沒有,就表示則很可能就是一座孤墳,也有可能是斷了香火。說的直白一點,清明節這天看似在掛紙,其實是想要表達了兩個意思,其一,這一天要向祖先證明,家族後代子孫比較興旺,沒有斷了香火;其二,充分表達自己的孝心,同時也是為了表示感恩。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在清明節的時候掛清,這樣先人更容易領受這些紙錢。據傳在南宋時期,中原人南渡,離開故土,也離開了祖墳,每逢清明,他們把原來掛在墓樹上的紙錢,掛在柴棍上,麵向北方祭祀。後來,人們把這種祭祀方式稱為“掛飛清”,也就是在外鄉給先人祭掃。   也許正是因為受到這些的影響,南方很多地方開始效仿掛清,最早是把紙錢掛在柴棍上,插在墳頭頂和墳墓周圍,後來隨著演變,用紙花代替紙錢,稱為“清朵”或“清花”,祭祀的時候,把它插在墳上,也稱之為“掛清”所以“掛清”也從最開始掛紙錢,變成現在插紙花,每個地方掛的可能都有些不一樣,但是對祖先的追憶和思念是未曾改變的。   東西整理完畢,書求用竹籃子提著供品,新華提著紙錢和香燭鞭炮,建華則扛著鋤頭,老三老四每人拿著一把鐮刀,老五年紀還小,空著雙手。一大家子準備到爺爺墳上去掛清,看到父親帶著哥哥們都準備出門,老六振華扯著大哥新華的袖角也想跟著要去。新華見弟弟想去原本想騰出一隻手去老六卻被父親喝止住了:   “老六年紀還太小,清明時節陰氣重,嬰幼兒在野外容易看到不該看到的東西,會受到驚嚇!讓他和老七跟他娘待在家裡。”   被父親這麼一講,新華伸出的手馬上又縮了回來,遂打消了帶上老六的念頭,加之去爺爺墳上的路很不好走,路窄坡度陡峭,帶上老六也是個負擔。新華回頭望了望老六,突然有點不舍起來,又走過去抱了抱六弟,偷偷告訴他回來帶貢品給他吃,然後就跟著父親他們出發了。   爺爺去世的早,五十多歲就走了,那會新華才剛記事,對爺爺也沒有太深的印象,隻是覺得爺爺給人的感覺特別慈祥,喜歡抱著他舉高高,用長滿胡子的臉來紮自己,自己被紮的哭了,爺爺又舉高高逗樂自己。建華他們對爺爺應該就什麼印象了,應該是老三出生不久,爺爺就因突發腦血栓走了。那會的農村就醫條件非常惡劣,有病現在床上躺幾天,還不行就喊赤腳醫生過來把把脈,爺爺就是因為條件所限,耽誤了及時救治的機會。   爺爺的一些事情新華也是斷斷續續聽大人們聊天才了解了一點。爺爺王石山是一名赤腳醫生,赤腳醫生在當地就是指那些不是科班出身,沒有通過正規途徑培訓,沒有官方認證,又會點醫術能幫忙看點小疼小病的人。石山會醫術全靠自學成才,因為從小身體孱弱,又跟著新華的老爺爺認了一些字,自己就找一些醫書自己看,看了後自己對著自己的癥狀給自己配藥。以身試藥總結出來的藥方,結果開給身體同樣癥狀的人,同樣起到了很好的藥效。漸漸地在當地便有點小名氣。加之石山愛專研,自己琢磨著的藥方也是先自己嘗試,再加以改進,有這份責任心和進取心,因此醫術也就越來越精湛。就是有一次鄰村有人過來找他開藥,他把了脈,此人脈象虛弱,無味無神無根。根據以往經驗判斷,此人應該是大限將至。但有些話有不能直說,因此建議到醫院去就診另尋高明。奈何此人家屬慕名而來執意要他開藥救治,說不相信醫院那些庸醫。無奈自己隻得開了一劑溫補的藥應付了事。沒過幾天這家人就抬著屍體上門,說他開的藥吃死人了。   醫生這個職業最大的風險就是醫鬧,這家人抬著屍體上門二話不說先把石山給打了,幸好村裡鄰舍及時趕到給拉勸開。這家人並不罷休,現場提了很多離譜的要求。這個事村裡出麵也沒協調好,鎮上下來處理對方也不讓步。沒辦法石山隻好介紹父親和大哥的建議,去江西遠房表哥家躲了幾年。這事後來就是老爺爺和太爺在協調處理。因為石山作為當事人已經出走了,家裡也給出了足夠誠意的解決方案,隨著時間的過去,對方也漸漸鬆口,這事也就算過去了。   後來石山回想起來,這位病人原本就病入膏肓,家屬又極力要開藥,自己的藥應該是沒問題的絕對不至於置人於死地。但事情就這麼出了,有的事情出了就是有苦也說不清。經此事之後,除了自己或自家人身體不適石山破例還會開點藥方,除此之外就再也不碰這方麵了,也發誓不讓自己的後代碰。   石山去世後,書求特地喊地仙先生看了風水,選了村裡後山的一塊坡地,坐北朝南視野開闊,就是上山的路不好走。爺爺石山出殯的那天可是苦了抬千年屋的金剛了。   民間辦理喪事有四大天王八大金剛,四大天王是民間辦改旁理、治理身後事時,需要負責協調管理的家族中、鄰裡親朋中身份貴重的人。八大金剛就是人死後抬棺到墓地的八個人,鄉下稱八大金剛。做八大金剛的一般都是體力特別好的人,再就是在當地還算有些威望熱心腸的人。安葬時請八人抬棺,稱“承重”。抬棺人稱攔兄“八大金剛”,須由孝子跪請約定,在治喪期間受到最高禮遇。金剛原則上不能從外宗族請人,如果某村某個宗族老了人還要從外宗族請人擔任金剛,則會被其他宗族笑話,意味著這個村已經沒落到老了人都沒人抬了。一般一個千年屋是八個金剛,前麵四個後麵四個。一個位置又會排2到3個或者4個人輪換,可以輪換著歇氣。各個地方風俗可能有差異。王家鋪以及周邊的風俗,老了人出殯後,千年屋隻要起來就隻能到了金井才能落下,金井就是土葬下葬的土坑。如果沒到金井在途中落地,意味著此家運氣會被中斷。   書求為父親選的金井這個位置,麵臨高山,路窄坡陡,地仙先生說是難得的風水寶地,葬此地後備易出人才,因此書求也就堅定的選了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別說抬著近千斤重的千年屋,就是一個人挑著擔上來都得累得夠嗆。石山下葬完,金剛們返回時都說沒有哪一次做金剛這麼辛苦過。考慮到大家的艱辛,書求晚上又單獨擺了幾桌,專門宴請金剛們,那晚配金剛喝酒書求也破例大醉了一場。   山上的路平時走的人少,已經都被雜草遮住,父親書求帶著幾個孩子隻能沿著路大概軌跡,一路披荊斬棘開出一條路來。到了爺爺石山的墓地幾個年小一點的已經累的喘著粗氣。爺爺的墳墓上麵已經長滿了雜草,緊挨著就是新華奶奶的墳墓。夫妻同時去世一般會合葬在一起,先後去世的話就會葬在先逝者的邊上。書求吩咐的建華和新華開始除草,老三老四在旁邊幫忙用鐮刀割草,書求帶著老五準備祭品和香燭。人多力量大,不一會功夫,爺爺墳頭的雜草已經清理乾凈,書求又吩咐著孩子們把周邊的雜草也清理一番。書求這邊首先把紙錢裁開,再疊成一遝,手心手背的旋轉,把紙錢轉開了,就摞放到一旁。紙錢不轉開,到時燒起來就很難完全燒盡。紙錢燒起來不能用棍子去翻,如果沒轉開就會燒不盡,燒不盡的話在地底下的祖先就拿不到錢。如果用棍子去挑散,雖然能燒盡了但是錢也給挑爛了底下的祖先拿到的就會是爛錢。紙錢準備好,書求就開始擺放祭品,把蠟燭插到兩邊,燃起蠟燭後就開始燒紙錢點香。   此時新華他們把墳上以及周邊也都清理乾凈,便開始著手插清明旗。墳頭草清理乾凈了表示後繼有人,清明旗插得多意味著後代人丁興旺。掛清,也可以直接理解為插紙花也就是清明旗。祭祀的時候,插這個紙花一般都是單數,而且插好之後,要注意穩定好,不能讓它直接倒掉,也不能隨意的放在地上,這樣會認為不尊重。新華他們插好清明旗,父親書求點燃一把香,每個小孩領三根香,然後帶著孩子們敬香上香。上香首先會把香插在墳前,剩下的插在墳周邊。上完香大家就圍在一起開始燒紙錢,小一點的孩子最喜歡燒紙錢,平日裡他們燒火都會被大人喝止,這也是大人唯一允許他們燒火的機會。小孩子看著好玩但是大人在此時則比較虔誠,邊燒紙錢還會邊跟逝去的親人聊聊天,對對話。告訴下地底下的親人家裡的一些近況以及對未來的一些期盼。書求嘴裡叨嘮著:   “父親大人母親大人,你們二老過來吃東西,領錢花了”   “你們的子孫過來祭拜你們了”   “父親母親,咱家小雲去年出嫁了,嫁給了鎮上一個做豆腐的人家,小夥子幾代做豆腐的,有一門好手藝,方麵十幾裡都喜歡吃他家做的豆腐。小夥子人不錯,對小雲也好。小雲嫁過去比家裡做女兒好,條件好一點,能少吃點苦”   “新華現在跟著金城在打鐵,打鐵雖然苦了點,但鍛煉人,學好這門手藝,以後應該餓不著。跟著金城學,我們也放心”   “不孝子去年又生了個小孩,現在家裡境況也越來越困難。我不得不把教書先生給辭掉了,現在每天在隊上掙工分,比之前稍微好一些了。毛主席號召我們人多力量大,要多生小孩,不知道對還是不對,你一直教育我要聽毛主席的話,但是生了老七後我也不會再生了,再生這個家就要垮了。”   “也不知道小孩多到底是好是壞,但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說的應該不會錯,隻是小孩一多,家裡條件差,接受教育的機會就少。唉——以後的事情誰也說不準,我現在就想著能把小孩子們都拉扯大我任務就完成了,也算對得起父母您二位對得起咱國家了。”   “父親母親,你們在下麵過得怎麼樣?有什麼缺的就托夢給我,兒子盡量滿足您二老。您二老也要庇佑咱們家,讓咱們家平安興旺。”   “父親母親,你們吃飽喝好,錢拿好了”   絮叨完,書求又單獨在邊上燒了一垛紙錢,燃三根香。口中念道:   “附近的孤魂先輩們,鄙人王書求略備了份薄禮,這些是孝敬您們的,希望在地底下您們不要打擾我的父母親”   等紙錢都燒盡,書求就開始收拾祭品,能先吃的先吃就分給孩子們吃。祖先神靈享用過的東西是自帶服氣的,後人吃了能得到祖先神靈的庇佑。新華拿了幾個棗子兜放在衣服口袋,他答應六弟的要帶貢品回去給他的。   儀式完畢最後是燃放鞭炮,在清明節的祭祀活動中,放鞭炮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它象征著驅趕邪惡和不吉祥的事物,同時也是對祖先的一種尊敬和懷念的表現。放鞭炮也被認為能夠喚醒祖先的靈魂,使其感受到子孫的到來和對其的紀念。這可能為後人提供了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燃放鞭炮也表示掛清活動結束。   書求讓新華他們往前先走,自己在後麵點燃鞭炮後,又回頭看了看父親母親的墳墓。人吶,最後終將變成這麼一抔黃土靜靜地躺在這裡。任何人都是赤條條來,赤條條去,人活著時應該要珍惜眼前的,盡力讓自己短暫的人生更加具有意義。   各家男人們都上山掛清,臨近中午堂客們就都到祠堂準備午飯。新華母親背著老七正在祠堂幫廚,因為老六振華年紀小沒去上山掛清跟著母親也在祠堂。振華滿周歲就沒背過了,平時就是用凳子攔著門,讓他在屋子裡麵自己爬行,沒幾天就可以自己扶著墻站起來。   人的潛力是無限的,隻是有時自己沒有逼自己一把,或者是周邊的環境沒有逼自己一把。尤其是老七興華出生後,振華就更加處於無人看管的境況。母親背著老七興華乾活,新華建華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老三愛華老四喜華基本隻顧著自己玩耍,老五保華跟老六相隔不到兩歲,開始也會被攔在屋內,也是經常欺負老六。等著老五再大一點,板凳已經攔不住他了,他就經常爬出去跟著老三老四在外麵玩。老六一個人被攔在屋裡,哭鬧也沒人搭理。發現哭鬧沒人搭理,也就不哭不鬧了。隻有每日三餐母親才會過來喂點吃的,並看下有沒有拉臟一身,處理完畢又會把他一個人丟到屋內。   清明這天振華吵著要跟著父親和哥哥們一起,父親沒讓,母親就隻能又用凳子把振華攔在屋裡,自己背著老七興華去忙去了。家裡活忙完,母親背著老七帶著老六去祠堂幫忙。老六振華走路已經很穩了,也很懂事。母親交代他就在祠堂前坪跟著其他小孩一起玩,不要亂跑。放養的孩子格外懂事一些,振華點點頭答應,隨後便跟著年紀差不多大的小孩一起玩耍。   男人們上山掛清回來,留在家裡的堂客們午飯也準備的差不多了。大家又聚在一起吃中飯,陪同祖先一起吃完中飯這個清明會也就算結束了。掌廚的安排人收拾著廚房,賬房先生在統計著賬本,結算本次清明會的開銷情況,走統安排孩子們清理會場,把桌子凳子歸還回去,把衛生清掃乾凈。   母親在廚房那邊忙完後才記起吃飯的時候沒看到老六振華,她以為老六應該是跟著那個小朋友不知道走到哪裡去玩了,於是圍著祠堂邊走邊喊。找了一圈沒看到有振華的身影,之前在前坪玩耍孩子們也都跟著大人們回自己家了。母親跟書求講中午吃飯就沒看到振華,書求馬上招呼新華、建華帶著幾個弟弟分頭找。   到了晚上,一家人把村子周邊都找了個遍,附近幾個村莊也都去看了,挨家挨戶詢問都說沒看到振華。這可急壞了新華母親。你說這麼小一小孩他自己能會去哪裡呢。難道被別人給拐走了?也不應該啊!早些年附近確實有小孩被拐走的現象,後來各村都養了狗,外麵的人一進村就會叫的。而且今天是清明節,大夥一起在外麵,拐子也不敢進村呀,大夥也沒人看到有陌生人進村。書求冷靜下來思考一番後,覺得掉進池塘溺水的可能性比較大。於是又喊著族裡幾個年輕人到祠堂前坪的池塘查看了一圈。因為池塘沒有做護欄,小孩子在周邊玩耍很容易失足跌落下去。   書求到周邊借了幾個大腳盆,和幾個年輕人坐上腳盆打著手電拿著長竹竿下水打撈,母親和新華她們提著煤油燈在邊上焦急的等待。這是一個占地一畝左右到池塘,平均水深一米五左右,深到地方差不多兩米。書求帶著幾個年輕人以腳盆當船,沿著池塘邊依次有外向裡用竹竿插到水底進行打撈。此時天已經完全黑下來了,僅憑借幾個手電筒也看不太清池塘的情況,全靠竹竿觸底的感覺在打撈。覆蓋了一遍沒什麼發現,書求不甘心,脫了衣服外褲就跳下水去打撈,有一兩個重情義的年輕人也跟著脫了衣服跳了下去。此時雖然已經是春天,但仍感覺到一股倒春寒,跳入水中就感覺到一股刺骨的寒意。幾個年輕人摸了一圈沒什麼發現就哆哆嗦嗦地趕緊上岸了。書求一個人仍潛下水底用雙手一步一步摸著水底。大約又過了個把鐘頭,書求明顯感覺體力不支,不得不拖著疲憊的身軀遊上岸,自己太專注於打撈也顧不上自身的寒冷。新華趕忙把衣服遞過去讓父親擦乾身體裹上衣服。   在池塘沒發現老六振華,也讓家裡人舒了一口氣,池塘裡沒打撈到至少說明沒有被淹死。這晚大家心情都很低落,雖然家裡小孩多,平時也沒什麼照看,但真少了一個大家都是很傷心的。尤其是做父母的,孩子都是身上掉下來的肉,平時沒怎麼管顧,那是小孩太多不得已,但自己對孩子的那份愛卻一直在心底。   次日清早,母親才起床準備燒水煮紅薯粥,就聽到一陣急促的敲門聲。   “書求家裡的,不好了——不好了——你們看去祠堂池塘去看下——”   書求也被這陣急促的敲門叫喊聲吵醒,起來打開門,原來是德寶家的。   “德寶屋裡的,什麼事情,這麼慌慌張張的!”書求心裡已經有了一種不好的預感。   “哎呀——哎呀——你家振華浮上祠堂前坪的池塘裡,你趕緊去呀!”   書求聽這麼一說,整個人感覺突然被雷劈了一般,愣下一會,顧不上腳上的鞋子都沒穿好,拔腿就往祠堂跑去。昨晚在祠堂沒打撈到他心裡就一直感覺不太好,不幸的事終究還是發生了。新華母親聽到這個噩耗,直接雙腿發軟癱坐在地上。新華是緊跟著父親一起起床的,看到母親癱坐在地上趕緊上前把母親攙扶起來。   “新華,快——快——,快扶我過去!”   這時建華也起來了,一起攙扶著母親往祠堂走去。   書求打著赤腳跑到祠堂前坪,池塘邊上已經圍了幾個村民。書求踉蹌著用手撥開圍觀議論的村名,映入眼簾的就是自己孩子漂浮在池塘邊上。來的路上其實自己已經想到了會是這樣的結果,但當自己真真切切親眼看到自己的孩子,就這麼孤孤零零漂浮在水麵上,心裡一陣陣揪心抽搐的痛。他衣服也顧不上脫,縱身跳入池塘,一把抱住自己的兒子振華。抱起振華顫顫巍巍的上岸,緊緊地抱著,死死的抱著,好似乎抱緊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會離開自己了。他多麼希望這一切就是一場夢,他在等誰把他從夢中推醒,醒過來自己七個孩子都躺在身邊熟睡著,他可以安詳的端詳自己孩子們熟睡的表情,就這麼一直端詳著一直端詳著。   “我的兒啊,我的兒啊,你這是這麼了!”,母親被新華建華攙扶趕過來,看到書求死死抱著振華,母親甩開新華建華,跑過來抱著振華冰冷的小身軀,用雙手撫摸著振華浮腫的臉蛋。   “老六啊,我的兒啊,你睜開眼看看你娘,你看看你娘”,母親就這麼一直呼喚著老六,她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喊回來,她希望把黑白無常給喊走,讓他們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帶走,新華建華也都跟著在哭泣。哭喊到最後,母親嗓子都喊不出聲了,但她仍然不想放棄,大家隻看到她張開著嘴巴但是已經聽不到聲音了。   振華就這樣躺在父親母親懷中一動不動,他來到這世上還未能享受父母的愛,兄弟的手足情,人生還有太多他本應嘗試的但是現在都不可能再有機會了。他來到這世間更多的是自己的哭泣和沒人搭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所有認知都是靠自己摸爬滾打,甚至他還不知道生為何物死為何物,上天就奪走的他的生命。也可能是老天都覺得他太苦了,但這個苦他自己並不清楚,他的認知裡,可能所有的小孩的成長都跟他一樣,是被圍在漆黑的屋子裡一個人摸爬滾打的。他不知道有的小孩一出生身邊為裹滿了親人的愛,一出生就有專門的人照看喂奶,一哭馬上就有人過來哄,一鬧就馬上需求能得到滿足。一點小磕小碰都會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這些他都不知道,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以後也不可能知道。書求心裡苦,對於自己的孩子他更多的是愧疚。他不知道他把他們帶到人世間是不是對的,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既然不能給予足夠的愛和關懷,是不是就不應該讓他們跟著自己到這人世間受苦受難。   旁人看著這個苦難的家庭也都淚濕了雙眼,有熱心的在旁邊勸慰,書求已經緩緩地站起身,打濕的一身順著他光著的腳板留到了地麵,摻雜著淚水。作為男人,他必須要振作點,他不能被打倒,這個家庭還得依靠他來支持。他起身想把妻子拉起來,妻子卻仍舊死死的抱著孩子雙腳屈跪在地上。書求讓新華建華過來攙扶起他們母親,他伸手想把振華抱走,卻被妻子死死的抱緊著。   “你給老子鬆手,振華他已經走了”,書求朝著妻子大吼了一句。這一吼嚇了周邊的人一跳,也把妻子給驚醒了,她緩緩鬆開了雙手,眼睛卻死死的盯著振華,她想把振華這最後的模樣深深的刻入腦海中。   書求抱著振華頭也不回的就往後山走去。農村有個講法,死去的小孩子不能土葬,隻能扔到山上,而且越快越好,不要讓他對這個世間有過多的留戀。這樣他就能更快的投胎再生。所以都會有一塊慌山是用來扔死去的小孩的。這個地方大人是禁止小孩靠近的,因為陰氣太重,小孩靠近會被沖撞。   振華的離去對這個家庭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和傷害,但日子讓需要繼續,該麵對的仍然需要硬著頭皮麵對。又過去了幾個月,大家漸漸忘卻了親人離去的悲痛,也不再有人提起老六振華,仿佛這世間他不曾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