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求生的本能和前世的生存經驗,劉長青最近幾年憑著一股狠勁和不要命的風格硬生生打服了附近不少役夫,在一眾人的麵前建立起威望,畢竟大家都是為了活命,就你一個劉長青總是為了三瓜兩棗和別人打生打死的,時間長了,誰願意去招惹劉長青。 劉長青這麼做自有他的理由,在運糧司役樓裡麵,包括看守士卒,所有人唯一認可的道理就是誰拳頭硬誰就是老大,隻有強悍的人才會得到尊重,這是亙古不變的,劉長青不心狠下了,遲早會被別人生吞活剝,連毛帶骨的給吞下。 就拿杜明舍裡的老大陳三刀來說,雲頂山盜匪出身,手上不知道了解過多少性命,早些年就一直是從刀尖上舔血過來的。 當初陳三刀被緝拿,官府原本要處斬陳三刀,但不知什麼緣由,後來陳三刀被改判流役,到了杜明舍裡憑借其心狠手辣和強硬手腕很快成為老大,帶領一眾手下收服了周圍的小幫派,之後更是大肆拉幫結,在役樓中橫行霸道,還強迫其他人代替幫派服役。 說來陳三刀也算個人物,硬是通過特殊手段獲得大量錢糧賄賂管事的吏卒和司衙管事,不知道通過什麼途徑還攀上了管事總務胡盛雨的大腿,從此之後,運糧司的官吏都對陳三刀的這種霸道做派不聞不問,甚至有不少人通過陳三刀的途徑貪墨了大量漕運錢糧。 這便耐人尋味了,按照劉長青的想法,原本上麵官吏最多默許陳三刀小打小鬧,隻要不鬧出人命就無礙。 陳三刀到處拉幫結派,還有不少幫派手下帶有刀具,這就罷了,可是陳三刀的幾個親信就連違禁的甲胄都裝有,那就極其不尋常了。就算是前世的歷代封建王朝,私藏甲胄都形同謀反,更別說在管製更為森嚴的大盛王朝了,如果說陳三刀上麵沒有人罩著,劉長青是打死都不信的。 說來也頗為奇怪,最近運糧司糧運調集和人事轉運愈發頻繁,為了便於管理,還成立了緝私會,專門管理役夫等雜役人員,並交由陳三刀進行管理,劉長青也在其管轄之列,更為不尋常的是,日常不甚走動的記糧吏都常常出來用錢帛鼓動當地普通壯夫加入緝私會,仿佛最近有什麼大事要發生。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加入陳三刀的幫派,不到三個月,陳三刀的幫派已經發展到五百多號人,聽隔壁的老宋頭說,緝私會除了專門監督的正規兵士,還有不下百人的攜帶甲胄兵器的幫派役夫,其中主要都是陳三刀手下的人。 到這裡劉長青算是看出來了,這哪是便於運糧司管理,分明是要造反的前奏。可是以劉長青平日裡對陳三刀的了解,他最多撐死就是個黑道老大,根本沒有實力和膽子做造反這種誅九族的大事,而且聽說像這樣的緝私會,光是涪陵郡就有不下三十多個分會,更不用說在整個通州了。 一旦真的造起反來,叛軍全部集結可以拉出超過十萬人馬,向北直接威脅中原腹部,向南可以擇機奪取淮南重鎮貴原城,向西則可以遁逃入雲銅州,這麼大陣仗,弄不好是通州一些世家權貴暗地裡陰養軍士,密謀造反。 可當下也沒聽說有什麼大的天災人禍,除了皇帝崩殂,太子被廢,新皇登基,這種前世常見的權力更迭外,其他時候,老百姓生存壓力也隻是更大了一些,賦稅稍稍多了一些,還沒到吃不了飯的時候,在這個時代可是世家大族最好的時代,劉長青真想不出那些世家大族有什麼理由在這個時候選擇反叛。 按照劉長青前世所接觸到的的歷史經驗,除非是朝廷內部出現什麼大的變故,導致各派係權力失衡,或者出現巨大的權力真空期,才會出現類似安史之亂的大規模叛亂,其他情況下,像這麼有秩序預謀的叛亂,歷朝歷代都十分罕見。 不過現在劉長青也管不了許多,如今自己身處囫圇,得盡早尋求脫身之法,劉長青料定,僅憑一州役夫壯卒之眾,根本無力與大盛朝廷對抗。 當然也有可能是世家大族為了奉迎新皇撈取功勞,自導自演故意鼓動役民騷亂,再借平叛之名殺良冒功。 這種事也並不稀奇,在封建王朝時有發生,就算是真的造反,又能怎樣,黃巾起義當初聲勢何等浩大,最後還是失敗了,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的首次起義造反不論規模多麼大都會被剿滅,因而此次叛亂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到時候參與的人不論多少必然盡數被朝廷誅殺,而劉長青自己恐怕也難逃劫數。 所以當務之急是盡快抽身,以免被殃及池魚,隻是自己現在根本沒有辦法逃出役樓,上麵的官吏也是故意縱容造反勢力壯大,要是劉長青去舉報有人謀反,估計不用陳三刀出手,自己第二天就會變成一具屍體了,因而現在劉長青也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實際上,劉長青隻想對了一半,如今的天下一點也不太平,中原邊陲的靈幽兩州乾旱三年,作物幾乎顆粒無收,朝廷年年都在減稅,年年都在賑災,但收效甚微。 賑災的官吏上下其手,朝廷的賑災糧實際落地的根本沒有多少,現在兩州一直都發生著小規模的民變,之所以沒有演變成大規模的叛亂,除了州中官吏隱瞞不報之外,全靠滄河漕運吊著兩岸黎民的性命。 另一邊,當皇四子郭元墐在隴西勛貴的擁立下登基時,遠在泰安城的關南世家重臣莫不惱怒異常。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作為慣於政治鬥爭的老手,在刻意讓出政治高位給隴西貴勛的同時,也為了麻痹隴西群臣,以防出現意外,關南世家在朝中的政治領袖,關南三望顧氏家主同時也是當朝兵部尚書兼直隸總督的顧厚嘉早早隱退,為的就是安隴西勛貴的心。 關南世家一眾重臣在離開京師時也不是沒有留下後手,九門提督吳奇愷手握豐北大營八萬兵馬,涼北軍事集團的在京的代言人曹文彰更是當朝司馬,監察天下兵馬調動,再加上東陽皇太後坐鎮後宮,按理說應是穩如泰山。 誰能想到,剛到泰安城沒多久,涼北軍事集團就立刻反水,直接打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司馬曹文彰不僅對對隴西貴勛密謀改換皇位的事情若罔聞,還利用手中兵權連夜調動北直隸三千百錦衛封鎖皇帝駕崩消息,同時派兵部尚書楚邦惠到豐臺京營將吳奇愷騙到太常寺軟禁起來,等登基大典結束了,關南世家才得到了京城傳來的消息。 這幾番操作,屬實是把關南世家打懵了,原本以為鬥倒隴西勛貴勝券在握,誰知道合作的政治夥伴反手就是釜底抽薪,聯合隴西勛貴在輔助新皇登基過程中換掉了一大批關南世家的官員。 現如今,關南世家已陷處不利境地。不過關南世家在朝中樹大根深,並且其根基不在朝堂之內,而在於朝野之外,關中的州郡官員,幾乎全部來自關南世家,可以說關南世家大族的政治關係網遍布天下,更何況,太子還在泰安城,鹿死誰手尚未可知,關南世家怎麼可能會在最後關頭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