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乾佛洞的傳說(1 / 1)

乾佛洞,前麵的章節已過提到過了,窯溝村山頂上的村就是因此被稱為乾洞村的。乾佛洞原名叫作桃源洞,後來說的是有一高僧在此坐化,而其金身不滅,後被世人鑄就金身,成為乾人佛像供奉,由此建寺為興隆寺,它位於營山縣明德鄉乾洞村。乾佛洞是一處天然形成的洞穴。以前的寺廟就在洞外依山而建,裡麵供奉著乾人佛像,和一些其它的菩薩。可惜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解放初期被毀了。小時候去外祖祖家,幺爸帶我和二娃去過那乾佛洞,那是九幾年的時候,我們去的時候,早已經沒有興隆寺了,而是變成了乾洞村小學,以前的木建築寺廟改成了教室,洞裡的佛像,菩薩早已不在,空曠的乾佛洞早已變成了孩子們的操場。現在的乾洞村發展的很不錯,新農村建設後,連接明德鄉至六合鄉的雙車道馬路早以從村裡穿過村裡。一路風景秀麗,叢巒疊嶂,美不勝收。去年過年,回營山老家,從老林下明德,開車回外婆家時,路過乾佛洞,特地停了下來,帶著老婆孩子去重遊了一下。隻見得曾經的乾洞村小學已經不在了,現在的學生都到鄉上去讀書了。曾經的學校校舍已人去樓空,房屋倒也有些破敗了。   從外麵破敗的建築門走進去我又有了新的發現,裡麵不知何時又重新請回了一些菩薩,好多都是殘缺不全,應該是被那次大破壞時毀壞的,但也有新塑的,大小佛像有30多尊,洞的外壁巖上有許多古舊的小坑,看上去是此年頭,應該是搭建寺廟建築留下的。洞現在分裡外兩進,裡間光線較暗,隻能借助手機電筒燈光才能看清楚,巖洞裡間挨最裡的洞壁有一眼泉水順著巖壁滴下,,這眼泉水自古以來都未曾乾涸過。泉水旁現在立了一觀音像。當地人在泉水下麵建了一小缸,接住流下來的泉水,村名們還貼心地在缸上放了放了兩隻彩色小碗,相傳喝了這泉水,不但肚子不會痛,還能保飲水人健康平安。拿著小碗舀了一碗清水,入口清涼甘甜。充滿歷史感的門上留賣香燭的電話,電話後不久,一個老頭出現在我們麵前,買了香燭上了香後,我給老頭散上了煙聊了起來,打開話匣子後,這老頭也是健談。很快就繪聲繪色的給我們講了乾佛洞由來的故事。   相傳在明朝萬歷年間,有一個遊方的僧人遊歷到此,自稱明德和尚,見間洞裡春暖夏涼,雲霧繚繞,古樹蒼穹,好一派仙家府邸。又見洞頂有嘉靖年間的題字桃源洞。便停留下來,在此洞修行參禪悟道。天天潛心誦經拜佛,歷經數年如一日。附近的村民聽說桃源洞來了一位高僧,每天都組織給他送齋飯。而大師雲遊四方,有得一手妙手回春的好醫術,好多村裡麵的疑難雜癥都被這明德和尚給治好了,所以大家都稱他為德高望眾的再世活佛,受到了全村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不止如些,明德和尚還法力高強。傳說萬歷二十年,相隔三十裡外的黃渡河有惡蛟作亂,為害一方。大師便下山除妖,與那畜生大戰了一場,那打的是天渾地暗,日月無光。在與那畜生戰了七七四十九天後,方才把那惡龍斬殺,而大師也身受重傷,回洞調養了一年之久才痊愈。這一戰也讓明德和尚一戰成名,全縣的人都知到明德鄉桃源洞出了個了不得的得道高僧,為了感謝大師救世人於水火之中,於是人們一起在洞名建起了一座寺廟,並讓明德和尚提名賜名,隻見大師單腳在地上一點,淩空騰起在簷上牌匾上遊飛鳳舞的提上“興隆寺”三個大字,興隆寺就由此而生。明德和尚就成了興隆寺第一代主持,聽說興隆寺那時香火鼎盛,每天上山上香拜佛祈福的香客絡繹不絕。   不過樹大招風,隔壁雙河鎮有一廟子,廟裡的主持見香客都跑到興隆寺了,覺得搶了他的生意,便產生了嫉妒之心,於是以要向明德和尚辯經為由來到興隆寺了,趁大師不注意,把一雙早已準備好的繡花鞋藏在大師的蒲團下,明德懵然不知。該惡僧等來聽辯經的人來得差不多的時後,當眾從大師的蒲團下翻出繡花鞋。明德和尚在眾人的疑惑中,也沒有先解釋,而是對那惡僧說道:“你知道嗎?你從剛開始找我辯經時,輸贏早成定局,你早就輸了!我佛慈悲!真正的佛法,是沒有高下之分的不二法門,哪能去辯呢,你這是犯了佛家裡的無事生非之規,你算得上是哪門子的出家之人呢!!”。然後對著眾人雙手合十道了句佛號“阿彌陀佛……”。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便已不動,村民們發現異常後,便上前查看,才知道明德和尚早已圓寂。原來大師是以死來證自己的清白。世人爆怒,抓住那惡僧送往了官府發落。再說明德和尚圓寂後,屍身不腐。後人就把他屍身塑死金身,放在他平時打座的桃源洞裡,受世人祭奠朝拜,而桃源洞也被改成了乾佛洞,鄉鎮名也改成了明德鄉,以此來紀念崇高的明德和尚。   其實佛教最很早就傳入我國,準確的年代已很難考定。據史書記記載,比較有信服力的說法有兩種:一說是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記》。另一說源於“白馬馱經”故事,即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夜夢有神人全身金色,頂上有光,在殿前繞梁飛行。翌日問訊群臣,學識淵博的大臣傅毅告之為佛。於是明帝派遣使者西行求法,永平十年、使者在大月氏遇見西域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便邀請他們來漢地傳授佛教。他們用白馬馱著佛像和經卷,回到洛陽。明帝為表示歡迎在洛陽建起我國首座佛教寺廟“白馬寺”。總之,佛教初入我國的時間,當在公元1世紀前後。老頭講完這故事後,還向洞裡拜了拜。告別老人後,我帶上家人驅車向六合鄉的外婆家駛去。夕陽下,我透過後視鏡,看著乾佛洞慢慢隱入了傍晚村裡的炊煙裡,顯的古老而神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境臺啊,恍惚間,我似乎又看到了明德和尚那偉岸身影出現在乾洞村上空的五彩霞光之上,他莊嚴肅穆,威嚴盡恪的震懾著附近的魑魅魍魎,守護著這一方渺小的世俗之人。   第十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