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廁所工程(1 / 1)

經過測試,這批磚塊雖然比較脆,但隔水性已經大有改善。   風少野大喜,這說明窯溫已經夠了,燒製時間也基本確定,以後隻要不斷試驗土料配比就可以。   至於這批磚,雖然還不能當建材,但勉強可以用來鋪建曬鹽場了。   他當即指揮年輕的族人把磚挑到鹽場去。   現在已經是五月中,天氣漸漸炎熱起來,他必須趁著夏天帶族人們多製鹽。   四月初他還沒來到蓬萊島的時候,神皇氏剛向虞山氏進貢過十缸鹽,下次貢鹽是在十月份,要二十缸。   因為他的到來,族人們已經許久沒煮鹽了。他要盡快把曬泥法教給他們,進一步提升他們的信心。   建設鹽場是個大工程,除了編織組、燒磚組和采集組,其他男女老少都被風少野動員了起來,一起開工。   他先指揮大家把原來製鹵水的那個坑挖大挖深,並往海邊挖了一條溝渠,略高於海平麵,讓海水每次漲潮的時候都能順著溝渠流到水坑裡蓄起來。   這樣就不用跑太遠去運海水淋鹵了。   為了一次性建設到位,他又命人用磚塊在蓄水池周圍砌了一堵半米高的圍墻,並在上方搭了一座簡易的遮雨棚。這都是為了防止太多雨水流進蓄水池裡降低海水鹽度。   然後,他又讓人在蓄水池後麵搭了十幾座半米高的石臺,寬1米長2米,用泥沙填平後,再在上麵鋪以磚塊和粘土,燒乾後就成了一座座相對防水的平臺,正好可以放下一張竹扁用來攤曬鹽泥。   接著是製鹵場,也就是“鹽漏”,建在曬泥場裡麵。先挖個半米深的正方形地基,用石頭填平,然後在上麵用磚塊搭了個長寬都是兩米多的正方形基臺,中間做成錐形坑,類似一個農村大灶臺。底下留一個出水口,事先裝好一個導出鹵水的竹筒。   等錐形坑的粘土乾透後,在邊上和底部鋪上幾層竹片和葦草等過濾物,導水的竹筒裡也塞上一些炭粉,確保鹵水是不含泥沙的純鹽水。   風少野還量了尺寸,找契訂做了一個錐形竹編容器,這樣就方便族人在製鹵後倒出鹽泥了。因為用過的鹽泥肯定比新挖的鹽泥含鹽量高,完全可以反復利用。   最後一道工序當然是煮鹽。經過這番改造之後,之前的煮鹽場已經離得太遠了,風少野乾脆決定重造一座。   新燒的兩批磚塊隔水性差,但硬度好,正好拿來砌灶臺。於是砌灶臺的砌灶臺,搭棚屋的搭棚屋,全族大半的人都在鹽場上忙碌。   風少野每天都在磚場、鹽場和寨子之間奔走,原本跟著他跑的追是個壯勞力,被他發配到鹽場幫忙了,身邊的人換成了垂。   這小子成功搶到了嫋,剛開始神氣得不行,後來知道是族長有意將相親少女讓給其他族人,又從嫋口中得知族長的種種事跡,不免對風少野更加敬服。   ……   鹽場不是一天兩天能建好的,正好磚窯已經相對完善了,風少野就將燒製廁缸的事提上了日程。   廁所不僅關乎衛生,也關乎作物的肥力。   本來他燒磚的初衷就是造糞坑,但磚的隔水性一直不佳,又沒有水泥,就隻能放棄了,轉而考慮用磚窯來燒製大糞缸。   還是先找到契,讓他編了兩個超大號敞口筐,直徑一米二,深一米二,然後扛到磚場,讓跋和老庚以筐為模製作陶缸。   這個可以粗糙一點,自然難不到跋。他們隻用了燒磚一半的火候,就把大陶缸燒製出來了。   純粘土燒製,隔水性沒問題,風少野很滿意,又讓契配合跋製作了一批大小不等的開口缸,湊成四大四中四小十二口缸。   大缸建廁所,中缸建小便池,小缸底部墊一塊竹墊子、係上十字藤,用來挑糞澆菜,再加上工具組製作的長柄竹瓢,相當好用。   有了便桶,就可以蓋廁所了。   造房子,是個男人都喜歡,風少野便把冊喊來一起動手。   得知族長決定把最近燒出來的兩爐不太合格的磚塊拿來建廁所,強迫癥患者大喜過望,發誓要造出天下最美觀的五穀輪回之所。   他先在寨子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選定了廁所的位置,挖好坑,裝入糞桶,高出地麵30公分,先用樹皮蓋著。   然後在糞坑四周挖了道淺淺的地基,直接用磚塊豎砌著鋪上,直到高出地麵小半米,架好兩根用來搭廁板的橫木,再改成橫砌的方式壘墻。   磚縫用紅土漿粘連,前麵留門洞,後麵留掏糞口。   建造的過程中,風少野發現這時代的人掌握的建築知識已經不亞於他所知道的常識了,老祖宗的文明很可能比後世人考證的還要早一些。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隻不過砌磚墻他們都沒有經驗,砌到一半的時候,鬧笑話了,來圍觀的娓喊了一句:“大人,墻好像歪了!”   風少野和冊一看,可不是肉眼可見的歪嗎?   兩人大眼瞪小眼,邊上的垂卻不客氣地哈哈大笑起來。   風少野懊惱地一拍腦袋,怎麼忘了搞一根垂直線當參照呢?而且橫砌磚也不是一塊塊整齊地往上摞,而是每一層都要錯開砌,才能更加牢固。   幸好這才剛開始,沒有等建完了才發現。   於是他們吭哧吭哧地拆掉了砌好的那半麵墻,弄了根麻繩當標的,重新搭建。   等到天快黑時,第一個廁所已經初見雛形了。   冊站在邊上一看,嘿嘿笑道:“大人,沒想到這樣交錯著砌,看起來反倒順眼許多。”   風少野也笑道:“沒錯,這就叫交叉之美。”   ……   之後幾天,族人們起床後都不外出上工了,而是在寨子裡幫忙蓋廁所或就近勞動。等吃完早飯,再各赴各的分工崗位,省了來回奔波的時間。   因為寨子裡其實也有乾不完的活,此後這便成為慣例。   幾天後,新廁所陸續完工,成了寨子裡的一道風景線。   族裡一個十來歲的小童(相當於普通人兩三歲)見到紅色的漂亮小房子,哭著鬧著要在裡麵睡,把大夥們笑得不行。   四個小便廁更加簡單,直接在幾座大屋側麵挖個坑,埋入中型便桶,兩麵各建一堵一人高的磚墻,男用的直接敞開,女用的加一道草簾子,非常的銀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