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為明軍於數量劣勢的野戰中可以打出優勢戰損比,所以大明上下普遍認為滿清不足為懼,對軍事一知半解的朝廷官吏還熱衷於尋找滿清野戰,想要畢其功於一役。 殊不知滿清不會傻到放棄騎兵優勢與明軍重兵團決戰,況且滿清的人口也不允許他們打大決戰。火器大發展以前,最強大的戰術兵種就是重甲弓騎兵,想打就打還能打,想走就走攔不住。 朱存楓很快就從平臺的書籍上驗證了丁修的論據,歷史上滿清圍攻一個小縣城壽光,出動數萬人,第一次兩萬人圍攻三天打不下來,第二次數量更多花了半個月才破城。 這場圍攻戰可謂真實展現滿清戰力,所謂的火炮攻城完全是無稽之談,破城就是蟻附攻城,全靠人命堆,並且滿清士兵近戰拉跨在此戰得到完全體現。 那時滿清利用騎射輕鬆殺上城頭,結果被壽光城中的一群剛放下書籍的書生殺退(明朝書生必須學習騎射、習武,冷知識大明科舉要考騎射,騎射好的優先提拔。就因為有些文官的騎射能力比武將都好,所以這些文官認為自己的軍事能力比武將更強,才有大量紙上談兵的事發生)。 被近身肉搏殺退,可見滿清士兵的近戰何其拉跨。這還不是普通的滿清士兵,是滿清所謂精銳中精銳的紅甲巴牙喇。 既然滿清士兵如此拉跨,那又為什麼在遼東地區滿清能壓著明軍打,還能數次突入關內劫掠。朱存楓想到了政治生態問題,向丁修請教。 “遼東鎮軍餉是否克扣,滿清那裡是否滿餉?” “滿清不發餉銀,發了也沒用,遼東什麼都沒有,有錢都買不到東西。”丁修一臉奇怪,“遼東鎮不但不欠餉,還加餉。” 經過丁修講述後朱存楓才知道,遼東鎮士兵萬歷年軍餉0.3兩,到了天啟七年已經增加到2.5兩,這軍餉每年都在增加。萬歷年和天啟七年一樣,名義上士兵確實拿不足餉銀,隻有五成到七成,可總數上去了,拿不全也比以前多,所以丁修說不欠餉。 遼東的問題從來都不是欠餉,而是物資短缺。 遼東不比關內,物資豐富,有錢想買什麼買什麼,在遼東沒那麼多東西,有錢都買不到,簡單來說購買力低下。就比如糧食,遼東士兵比其他軍鎮的士兵拿更多錢,然而遼東糧價更高,一番折扣下來遼東鎮士兵反而不如關內士兵能買到的糧食多。 這就導致遼東士兵拿更多錢買更少的物資,錢都讓糧商賺去了,那些糧商背後無一不站著高官、軍頭,這就是一門養寇自重的生意。 與之相對的,滿清那邊是另一種生活,高官什麼都不缺,小兵什麼都沒有。 滿清那裡克扣更加嚴重,什麼大明這裡吃不飽,滿清那裡能滿餉全都是屁話。滿清自己的滿文記載明確寫著,本該獎賞多少多少銀兩,結果發到手裡連三成都沒有。 並且由於滿清的物資更加匱乏,白銀的購買力更低,以至於普通小兵活下去都難。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被俘、投降的明軍將領、士兵要千方百計逃回大明。這年頭可沒有民族概念,滿清真要那麼好,傻子才跑回大明吃苦。 投降的明軍每次作戰沖最前麵,死得最多,打贏後獎賞到手都吃不飽飯,還不如打輸的明軍,至少明軍能吃口熱菜。 會這樣是滿清的政治生態與立國根本決定的,滿清為莊園農奴製,較之大明的原子化社會擁有更強的戰爭資源調集能力。 “這就不是政治問題,是數學問題。”朱存楓看著手裡的書感嘆道,“果然,數學才是真理。” 滿清的高官每一個都是莊園主,他們搶劫其他民族百姓當農奴,為他們生產糧食、打造鎧甲,並用生產的糧食喂養盡可能多的馬匹。莊園內的農奴就是耗材,滿清那裡無時無刻不在死人,證據便是滿清入關後之前被他們劫掠出關的數百萬人口消散於歷史之中。 這也是為什麼滿清要入關與入朝劫掠,因為不劫掠人口增加耗材,他們的製度無法運轉下去。 要說天命在滿清也說得通,相比於明末關內連年天災,遼東地區可以說風調雨順,並且遼東野外有許多野生大豆,給滿清養育戰馬提供了先天的條件。 同時遼東地區有露天鐵礦,方便滿清製造兵器鎧甲,這方麵蒙古就慘多了。蒙古沒有鐵造鎧甲,甚至鐵箭頭都不足。當年明軍北上作戰,無數士兵被箭矢插得像長毛一般,士兵依然隻是輕傷乃至無傷,就因為蒙古鐵器不足,沒辦法像滿清一樣製造鐵製破甲箭矢,隻能用骨製箭頭。 除去先天優勢,滿清的莊園高度集中,莊園主可以抽調所有資源用來作戰。大明這邊就不同了,大明社會已經原子化,每一項生產都分得很細,無法在短期內快速調集足夠多的物資用於戰爭。 就比如一個大型企業,它的產品需要A廠生產A部件,B廠生產B部件,等等等等,然後集中這些部件組裝生產成品,一旦某個部件廠商出現問題,那整條生產線都要停下來等待。 大明的社會便是如此,想要發起戰爭,需要一個地方的鐵礦運到另一個地方製造兵器,又要第三個地方的工匠打造,打造完後需要第四個地方檢驗,然後由第五個地方運輸,送到第六七八九個地方使用,每一個地方都有管理方,需要高層一個個協調。 這一套流程走下來,除非早有準備,或者國家吏治清明,運轉靈活,否則你就等吧,等到你死鎧甲都發不下來。滿清那裡就不同了,要一副鎧甲就讓自己的農奴去挖鐵礦,在自己莊園內的鐵匠鋪打造,所有事都是需求者一個人說了算,不聽話就殺,自然高效。 顯然明末非但不吏治清明,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反而每走一道手續就會有貪汙腐敗。 如此一來就導致滿清可以快速抽調全國物資用於戰爭,大明則隻能勉強調集一個地區的人力、物力作戰,這道數學題做下來,滿清占優。 另外戰爭是純消耗,原子化的地方抽調物資進行一場戰爭,整個地區的運轉就會卡住。等敵人再來,別說抵抗,活下去都難,宛如組裝公司缺少零件。所以歷史上大明許多地方一開始能擋住滿清進攻,等滿清第二次進攻就輕鬆覆滅。 由此可見,戰爭不在乎任何其他屬性,隻在乎哪一方能拿出更多的物資,哪一方能更有效使用物資。 這一點反計戰有明確顯示,共設為前線提供物資和人力,等反計戰打完了,共設負責人還說戰爭對他們一點影響都沒有,別說就打那幾年,就是再打下去依然可以確保前線所需,還能增量。 共設運轉需要確保內部人員的生活所需,滿清的莊園則隻需要保證莊園主利益、作戰人員能吃飽,可以不顧農奴死活,由此可見滿清的優勢在哪裡。 “果然,真正的辯證唯物歷史觀根本就不是什麼得民心者得天下,數學學得好,誰的物資多才能得天下。 滅亡大明的是農民起義軍不是滿清,滿清是聯合土豪士紳竊取了勝利果實。” 弄清楚了滿清的軍事模式與政治生態,朱存楓心裡就有底。軍事作戰最怕情報不明,有了情報就可以進行針對性布置,特別是滿清這種單一兵種。 大明無法應對騎兵,劃時代火器的出現後這都不是事,反而單一純騎兵變得更好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