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利誘(1 / 1)

朝鮮給鄭芝龍準備的基地就是濟州島,一個朝鮮本身看來就雞肋的地方。   既然要做戲,就不能給弘文朝廷反對的理由,也要讓乾聖朝廷看到自身的決斷和價值。   選個芝麻綠豆的小島,不說作用有限,也駐紮不了多少軍隊,自然不會讓乾聖朝廷感到威脅。本土選一塊地方,利益受損太大,朝廷上下無法通過。隻有濟州島,這裡麵積足夠大,且本身就是雞肋,棄之不可惜。   洪武年,大明驅逐北元,接管濟州島,還是高麗的朝鮮順勢上表,請求歸還濟州島。朱元璋老農思想,加上明初需要休養生息,製定了十五不征,便同意了高麗的請求,但實際管理權依然在大明手裡。   濟州島必須為大明養馬,按時上交馬匹,另外大明也將濟州島當成了發配地,那些爭霸天下擊敗的對手,陳友諒、方國珍、蒙元等家眷親屬陸續來到島上,一直到永樂朝建立為止。   濟州島上不是漢人就是蒙人,自然對朝鮮人不感冒,經常發生叛亂。朝鮮還是用了招撫這一招,分化瓦解,才平息濟州島連年叛亂。叛亂平息了,征稅並不順利。   濟州島本身人就少,島上還抗稅,朝鮮索性降低管理成本,隻安排極少量的官員,讓濟州島自理。   將濟州島當基地最合適,本來就沒幾個稅賦,島上基礎建設也不好,大明要濟州島當基地,肯定會進行建設,還會帶來人口。將來大明不再使用這個基地的時候,朝鮮就能收割果實,穩賺不虧。   鄭芝龍得到消息,馬上將其匯報給朱存楓。正好淮河江北地區均田沒那麼快完成,可以等一等,於是朱存楓讓鄭芝龍和海軍演戲,引誘朝鮮,為將來出兵朝鮮做準備。   當下黃河奪淮入海,淮河流域幾乎年年洪水泛濫,必須要治理。朱存楓計劃在河南地區炸開黃河缺口,引導黃河改道從山東入海,如此江北就能成為糧倉,百姓也不必年年對抗天災。   想要達成這個目標,實地考察必不可少,也要做許多準備工作,這些都需要時間,越早進行越好。   鄭芝龍接到朱存楓的命令,先是不敢相信,再三確認後,陷入猶豫之中。   疍民北上,取得做夢都沒想到的平等地位,果真感激涕零,願意為朱存楓赴死,更別說海軍的待遇還很好,幾乎所有北上的疍民家庭都至少出了一個人。   海軍人員快速到位,船隻反倒成了問題,朱存楓隻能先讓王滿倉訓練海軍士兵操炮和射擊,以及風帆戰艦的炮戰理念,摒棄接舷戰。   學習和實踐要結合才能學得更快,不可能讓海軍一直等戰船,朱存楓買了許多造船方麵的書籍,找到了蒸汽彎木法等可以加速造船的技術。   造船最費時間的是陰乾木材,這個平臺可以解決,能節約3-5年時間,緊接著就是彎曲木材了。造船所需的弧度,天然木材很難長成那樣,就需要人工彎曲,彎曲後木材內部會產生應力,必須等待一段時間使其自然消減,這樣才可以繼續後續建造工作。   有了蒸汽彎木法,可以大大減少等待時間,讓造船所需的三年時間削減為一個月到一年。   風帆戰艦到底是過渡性船隻,不需要服役幾十年,也就沒有那麼高的要求,況且朱存楓有無數物資,不怕損耗,加快建造速度,以量取勝才是最優解。   有了材料、方式方法,最缺的就是工匠了,北方找不到隻能從南方找,既然鄭芝龍願意投誠,朱存楓索性讓他代為招募。   這個要求在鄭芝龍看來就是讓他貢獻船工,以船發家的他很明白船工的重要性,比海盜水手還重要,所以他一直養著一支龐大的船工隊伍。這是鄭家最後的底牌,哪怕有一天出了變故,隻要有這支隊伍在,就能重新建造戰艦,恢復往日榮光。   朱存楓這招在鄭芝龍看來就是釜底抽薪,是投名狀。   望著剛剛從登萊返回,一船船卸下的錢糧,鄭芝龍認為,這是朱存楓給他預支的嘉獎,購買船工錢,以及最後通牒。   朱存楓善於利誘,這次對付朝鮮同樣如此。他讓鄭芝龍假裝襲擊登萊,繳獲大批物資,讓朝鮮人看得眼紅。同時鄭芝龍會要求朝鮮出兵配合行動,與鄭家一同前往劫掠。   朱存楓自然不會讓朝鮮真的登陸襲擾登萊,要的是朝鮮調集本國船隻,然後上門送死,同時給新建海軍送實戰經驗,一舉兩得。   朝鮮先出兵,將來大明就有出兵的理由。消滅了朝鮮船隻,將來海麵上就不會有騷擾,可以省去許多麻煩。最重要的還是實戰演練,見過血的和沒見過血的士兵完全不同。   最終,鄭芝龍還是將船工送到了登萊,並非全部,一半。一半就夠了,登萊這裡有無數節約人手的工具,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優質工具,一半船工也有幾百人,足夠讓造船臺全速運轉。   朱存楓早早在登萊建造了乾船塢,三處,非常大,原本是為千噸鐵甲艦準備的,如今建造木製飛剪船綽綽有餘。   一個月,隻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三艘飛剪船如期下水,船體為歐式,船帆為中式,長32米,寬8米,吃水4米,總噸位300噸,最高航速可以到12節。   火炮到是不多,隻有12門。不是火炮數量建造不足,是飛剪船的結構和穩定性不適合裝備大量火炮(飛剪船出航前會在船尾裝載壓艙貨,使船頭翹起,航行時完全脫離水麵,更有利於劈浪前行)。尤其是二六三這種強後坐力火炮,一旦數量多了,一次齊火說不定就把船掀翻了。   反正以當前世界風帆戰艦的性能,以二六三火炮的強大,靠近了打就行,不需要太多數量,基本上隻要命中一發就能結束戰鬥。   這個噸位當下足夠使用,大明福船四百料主力戰船也才一百噸,海上馬車夫荷蘭使用的常規戰艦也才400噸左右,要到幾十年後才發展到上千噸。   三艘“巨艦”下海,引來無數人圍觀,被鄭芝龍派來當聯絡員的鄭芝豹也在,初步海試過後,他連連贊嘆。   親身體驗過新式火炮,常年漂在海上的鄭家人一眼看出炮戰的強大,更明白將來海戰將會成為主流,故而船速就很重要。   登萊這邊還真就造出了船速匹配的戰艦,而且一月就能下水三艘。   望著如山堆積的材料,鄭芝豹明白,東海不久之後就要改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