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注意,秦王另一“名句”即將出現。] 秦朝。 李信臉龐通紅,被臊得不敢去看周圍同僚的眼神。 陛下有容人之量,他犯了那麼大的錯也沒殺他,幸虧還有王老將軍力挽狂瀾,不然他死都謝不了罪。 嬴政心覺不妙,這個名句恐怕不對勁。 但他覺著當時也沒什麼特殊的事啊。 【公元前225年,李信率軍進攻楚國的平輿,蒙武率軍進攻楚國的寢。 戰爭初,秦軍進展順利,兩軍隨後會師。 楚王便命名將項燕率軍抵抗秦軍。】 [蒙驁、蒙武、蒙恬和蒙毅,蒙氏三代人都為秦立下很多功勞。] [還有王翦、王賁、王離,王氏三代也都是秦的將軍。] [王離是在巨鹿之戰兵敗被項羽俘虜了吧?] [是的,被俘虜了,死沒死不知道。] [王翦打敗項燕,項羽打敗王離,都是祖孫關係,以項羽的性子,王離結局很難說。] 看來這項羽真是項燕的後人。 王翦掩麵,孫子未來被俘,他這個做祖父的臉上無光的同時又擔心他的性命。 秦昭襄王對著蒙驁感慨:“蒙上卿教子有方啊。” 蒙驁此時還算年輕,兒子也不大,更別提孫子了,聞言有些羞赧。 至於王翦,應該和蒙驁差不多年紀,雖然當官了卻沒什麼建樹,嬴稷不記得這麼個人,但手下的人已經去查,想必很快就能見到了。 【項燕是楚國名將,下相人,有勇有謀。 在李信、蒙武攻下楚國十餘座城池後,他不與秦軍正麵交鋒,轉而進攻秦國南郡,來調動秦軍。 項燕趁著秦軍驕兵不備,適時反擊,“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 他所率楚軍殺入秦軍壁壘,斬殺對方七個都尉,秦軍大敗逃走。】 [驕兵必敗。] 李信承認,當時年輕氣盛輕敵了,雖然不輕敵也不一定能打贏項燕。 【這次大敗讓秦王政震怒,同時也迅速冷靜下來。 項燕率軍乘勝追擊,秦王政乘車疾馳,親自到王翦的家鄉請求他來統率秦軍。 放下秦王的架子,向王翦道歉:“今聞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 王翦見秦王政屈尊前來,心裡早就有決斷,但還是提出要60萬秦軍以及美田宅院等要求,秦王一一答應。】 [秦王撒嬌,最為致命,老將軍病中驚坐起,打!這就打!] [王翦:撒嬌的王上哎,這我根本拒絕不了啊。] [老將軍:啊啊啊,王上在撒嬌,我的馬呢,我的大軍呢,我要幫王上蕩平楚國!] [秦王撒嬌——嬴政VS嬴稷 正確示範: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 錯誤示範:君若不行,寡人恨君!] [嬴稷,看看你,再看看你曾孫,對比實在太過慘烈。] [白起瘋狂搖頭,不行,不行,小米你老了,撒嬌這法子不適合你,辣眼睛。] [撒嬌皇帝最好命,撒嬌才是解決君臣矛盾的最好方法。] [羨慕嫉妒恨,誰能拒絕咱們政哥撒嬌呢!] 一連串的評論,讓天幕下眾人都驚呆了。 嬴政和王翦兩人同時回想起當時的場景,這麼正經的話還能這樣曲解? 秦朝眾人不敢去看始皇帝的臉色,紛紛看向王翦將軍,連扶蘇都不例外。 王翦尷尬地胡子都扯斷幾根。 胡說胡說! 明明再正經不過了! 正帶著異人、小嬴政、呂不韋以及大軍抓緊趕路的白起,想起王上說這話的情形,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本來不算多好的身體,一下子更難受了,哪哪都難受。 算了,王上還是直接賜死他吧。 秦都的宮殿,嬴稷囁嚅了下,覺得他實在說不出口,太膩乎了,還是後麵那句話更符合他的身份。 還有小米是個什麼稱呼? 都是聰明人,猜出應該是未來秦國打仗,白起生病,昭王大概不信,以為白起是自恃功高在抬架子,有了隔閡,最後便殺了他。 漢唐等朝代的人目瞪口呆,迷迷糊糊,這句話還能這樣理解? 明明是名將遇明主,怎麼聽起來奇奇怪怪的? 天幕角度還是太過清奇了。 劉邦一口酒噴出:“哈哈哈~秦王撒嬌?最為致命?哈哈哈哈哈~” 一旁的呂雉有些嫌棄地看著他,有這麼好笑嗎? 如果她嘴角沒有微揚,說不定可以更有說服力。 朱元璋嫌棄:“一個大男人撒嬌有什麼好看的!”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大軍抵達前線。 楚王調動楚國全部軍隊,令項燕統率全軍來抵抗秦軍。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楚軍辱罵求戰,秦軍豎壁不出,兩軍對峙不下。 王翦與項燕都是當時的名將,這都是二人的計策。 王翦堅壁不出,是因為秦軍行軍疲倦,不久前又敗於楚,所以堅壁來養精蓄銳,然後用60萬大軍的優勢伺機而動。 項燕急於求戰,是想要趁秦軍疲乏和楚軍獲勝後士氣高漲的優勢取勝。 隨著對峙時間延長,王翦的堅壁不出把握了主動權,並漸漸形成優勢。 項燕見秦軍一直不動,下令楚軍東移,想以此來牽動秦軍,然而時機太晚,並給楚軍帶來了滅頂之災。 王翦抓住時機,在楚軍拔營時下令秦軍出擊,大破楚軍於蘄。 項燕自殺而死,殘餘楚軍潰敗逃亡。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秦軍攻入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王翦向秦王要宅院啥的肯定不是因為什麼負氣,這麼簡單解決芥蒂,就是找到了君臣二人都放心的平衡點。] [簡稱順毛擼。] [君臣之間的猜忌製衡是個大學問,嬴政行事磊落,王翦穩重自持,所以才這麼簡單解決。] [王翦應該是歷史上結局最好的將軍了吧,嬴政不曾對王家有過懷疑,王賁王離也手握兵權,更不曾經歷秦的二世而亡。] [王蒙兩家是世代忠良,秦始皇不殺功臣名將這一點就值得點贊。] [兩個秦王都不會因疑心殺功臣。] 兩個秦王,嬴政和李世民挑眉,功臣隻要不犯錯,一生榮華富貴是必須要有保證的。 ……
第9章滅楚之戰(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