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嬴姓(1 / 1)

【因為有些家人想要了解公元紀年法,就大概講一下。   公元紀年法源於基督教。公元,即公歷紀元,原稱基督紀元,又稱西歷或西元。   公元紀年是以耶穌誕生之年為公元元年。   這一年,我國古代是漢平帝元始元年。】   眾人聽得皺起了眉。   歐洲是哪裡?耶穌又是誰?   【革.命之後,我國當時的政府采用了公歷紀年法和農歷紀年法共同實行。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第1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大會上,通過了使用公歷紀年法的方式,以此來保持和其他國家一致。】   “革”意為改變,“命”為天命,改朝換代?   天幕出現到現在,終於講到了他們的建國,雖然隻是一角。   熟悉歷法的人點頭,雖然不是他們中原的東西,但用起來是挺順手的,朝代時間一目了然,應該可以作為一個輔助。   至於取代,說什麼笑話呢,他們重視正統,中原文化一直處於頂峰地位,怎麼可能願意被取代?   【大家應該大概清楚了,下麵我們就看視頻吧。】   (漢-××閎:清楚了。)   ……   【九州大同——   又是激昂遼闊的歌起,馬踏而來,黑底白字簡要介紹。   <舜帝時期>伯益助禹治水有功,舜賜嬴姓。   <夏朝時期>禹欲禪位於伯益,禹子啟殺伯益即位,嬴姓後人助商滅夏。   <商朝時期>嬴姓蜚廉惡來父子為帝辛大臣   <西周初期>嬴姓部落因先前支持商,不甚受周王室重視。   <周孝王時期>嬴非子因善養馬得周孝王賞識,獲五十裡封地秦。   <西周末期>秦襄公因護駕周平王東遷有功,平王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秦正式建國。】   天幕上方的評論一個接一個跳過。   [從五十裡到三百四十萬平方公裡,勵誌!]   [大風!大風!!!]   [我大秦來也!]   視頻繼續播放。   【轉場畫麵更加有厚重感。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即位,治軍有方,吞並周邊數十小國,稱霸西戎,春秋五霸!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終春秋之世秦再無雄主,至戰國初期,秦國已近沒落,同時期魏國變法大成,取秦河西之地。   <公元前385年>秦獻公即位,對秦國踐行了政治改革,遷都櫟陽。   <秦獻公時期>數次發動戰爭收復河西失地,於少梁之戰占據河西要地龐城。】   [注意,要崛起啦!]   [接連七代明君逐漸出場。]   注意了,注意了,他們看著呢。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頒布《求賢令》,得商鞅進行變法圖強,遷都鹹陽。   <秦孝公時期>秦國變法大成,收復河西失地。   <公元前337年>秦惠文王嬴駟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鞏固君權   <公元前330年>嬴駟以公孫衍為師,大破魏國,河西全部收復。   <公元前325年>秦君嬴駟稱王,史稱秦惠文王,為秦國第一位秦王。   <秦惠文王時期>重用張儀連橫之策,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穀,南下商於。   <公元前310年>秦武王嬴蕩即位,在位三年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後舉九鼎而亡。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即位,破合盟,弱諸國,滅義渠,長平破趙。   <秦昭襄王末期>秦國疆域、國力皆為諸國之最。   <公元前256年>秦滅東周,遷九鼎於秦。】   [九鼎到底去哪了呢?]   [嬴蕩!舉鼎而亡!哈哈哈哈~]   [好好笑。]   [他謚號為武王,絕對不會差!他的名字和死法也不應該被嘲笑。]   [實際上他當時舉鼎可不是為了取樂,九鼎代表天下,他舉鼎一是為了展示問鼎天下的決心,二是證明秦國不再是蠻夷小國,也是想激勵秦國人,這樣的人不應該被取笑]   還活著著的秦王蕩覺得莫名其妙,他的名字很正常啊,滌蕩中原,多霸氣!   至於舉鼎而亡,之後是得注意點,但九鼎還是要舉的,那個評論說的就很正確。   [嬴政要出場了!]   [秦王掃六合。]   [千古一帝即將上線!!]   【“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復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依舊黑底白字,卻有渾厚的男音讀著這行字。   音樂一轉,陡然高昂。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即位,時年十三歲。   <公元前238年>平定嫪毐之亂,次年罷相呂不韋,收回政權。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   <公元前225年>秦滅魏。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公元前222年>秦滅燕。   <公元前221年>秦滅齊。   視頻最後,一個男人的背影登臨高位。】   [霸氣!]   [千古一帝實至名歸。]   [上頭了,太燃了。]   [嗩吶一響,全身熱血都沸騰起來了。]   確實很燃,秦國君主們看得熱血上湧。   其餘幾國心情就不是那麼美妙了。   劉邦咂舌,“不知道大漢有沒有這種視頻?看上去怪振奮的。”   朱元璋其實內心還沒改變始皇是個暴君的認知,但這次難得沒反駁。   天幕又有變化了,一個新的視頻播放。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兩個方陣的士兵隨著音樂鏗鏘而行,雄渾霸氣的男聲突然開口:   “大爭之世,列國伐交頻頻,強則強,弱則亡。”   畫麵一轉,“百家爭鳴”的字紅白相間,人物與文字相配。   「道家」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莊子>人間世者,萬靈生處也。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儒家」   <孔子>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荀子>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墨家」   <墨子>兼相愛,交相利。   「法家」   <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李斯>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兵家」「縱橫家」「陰陽家」「小說家」「農家」「名家」   ……】   [法家還有韓非子的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農家:俺要種田嘞。]   [名家:白馬非馬。]   [百家爭鳴,各家各派都在綻放,比之後的獨尊儒術好多了。]   [之後的儒家早就變味了,有些句子含義被改得亂七八糟,孔子本人來了都不一定認得出。]   老子、孔子等人沒想到天幕還會談及他們。   農家人無奈,那個“俺要種田”還真是話糙理不糙。   看到獨尊儒術,各學派的子弟臉色都不好看。   但看到儒家含義被改,儒家子弟憤怒,其餘學派也不平靜。   怎麼還能隨便改呢?那時候的儒家還是儒家嗎?   雖然他們各學派誰也看不上誰,但這種行為還是很讓人不適的。   劉徹一點都不覺得有他的事,他雖然尊儒,但隻是批了個殼子而已,外儒內法罷了。   董仲舒眨眼,有點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