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8章雙方進軍
在燕王出兵的同時,內閣中樞也已經商議出了結果。
由龍武軍大都督曹雪陽出兵牽製張世美和朱士宏所部的精銳兵馬,而副都督趙天麟向冀州進軍,直逼趙王軍腹地。
趙王雖然氣勢如虹,占據了冀州、並州的十餘個郡,但畢竟是立足未穩。
文不能治政,武難以安民。
此乃朝廷的大好機會。
趙王軍尚未形成穩定的勢力,而朝廷軍攜大勝之威,百姓孰能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而選擇趙天麟作為主攻的原因也很簡單。朝廷中樞更加信任這個老將軍的統帥能力。
龍武軍的都督是曹雪陽,趙天麟隻是副都督,按照慣例,應該是由曹雪陽主攻,趙天麟作為偏師策應之。
但龍武軍的情況比較特殊。
當時的龍武軍是剛打完晉陽之戰的晉陽守備軍的部分骨乾將校招募新兵整編而成。
最精銳的晉陽守備軍都被整編成了禦林軍,拱衛天子安全,由大都督吳克明率領。
而組建之時,對於龍武軍的要求,並不是能戰,而是忠誠。
後世藍星之上的p的強軍目標,“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對於軍隊來說,其戰鬥力並不是第一指標,最重要的是,槍桿子握在誰的手裡!
聽黨指揮是不可動搖的,必須保證軍隊是人民的軍隊,那其戰鬥力才有意義,若是武裝力量不能被人民所掌握,那不過是壓迫人民的權杖。
當時楊清源以兵權和武力強行改變了朝廷的政局,將十三皇子扶上了皇位。
之後為了取信天下,楊清源無意帝位,保證十三能坐穩皇位,楊清源自逐出神都。
但楊清源一旦不在,就會有人蠢蠢欲動,想要搞些小動作,必須有足夠硬的拳頭來震懾他們。
吳克明作為十三的舅父,自然是最值得信任的人選之一,他與十三幾乎是綁定在同一馬車之上,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所以就由吳克明接任禦林軍大統領之職。
隨後龍武軍也麵臨重建,雖然在之前的戰役之中,龍武軍幾乎是全軍覆沒在土木堡和鷂兒嶺。
但他畢竟是大周天子六軍之一,若不重建,那天子六軍,不就變成天子五軍了嗎?!
那大周朝廷的顏麵何在!
龍武軍必須重建,而且和禦林軍一樣,必須保證其對於十三的忠誠。
那其主帥的人選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吳克明能從眾多大將中脫穎而出,除了他本人的能力之外,最重要的原因——他是麟德天子的親舅舅。
龍武軍的這個主帥人選,原本是給楊清源最佳,他無論是修為、能力、軍功、聲望都能夠完美擔任龍武軍的主帥,又是帝師。
楊清源擔任龍武軍大都督,重建龍武軍水到渠成。
隻是楊清源某人在政變中,弒殺熹宗皇帝的行為,讓許多人對其心生惡感。
….
以臣伐君,是為大逆!
在楊清源不能擔任的情況下,趙天麟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可趙天麟不是麟德天子的嫡係,嚴格意義上來說,他是太祖的舊臣,太宗舊臣甚至是熹宗舊臣。
對比麟德天子,趙天麟可能更忠於大周。
而另一個人選就是曹雪陽了,曹雪陽雖然出身天策軍,但她是楊清源的紅顏知己,十三未稱帝前,甚至開玩笑叫她“師娘”!
她無疑比趙天麟更加偏向麟德天子。且曹雪陽武功高強,戰功赫赫,三戰斬三王,獲封平陽女侯,在軍中威望也極高。
於是乎,曹雪陽就成了龍武軍的大都督,負責重建龍武軍。
這是對於曹雪陽忠心的認可,並非對其統兵能力的認可。
在內閣中樞看來,拱衛天子,趙不如曹,領兵打仗曹不如趙。
特別是雁門一戰,為朝廷打了一針強心劑。
這種情況下,朝廷中樞肯定是更願意重用趙天麟。
內閣中樞遂以趙天麟為帥,派出禦林軍十五萬,又從地方抽調了五萬守備兵馬,合計二十萬人,再與趙天麟原本的兵馬重新匯編,成立了一支新的兵馬,名為平靖軍。
其意,便是平了趙王的靖難之意,由趙天麟為主帥,合計二十五兵馬。
趙天麟在接到聖旨詔書之後,臉上閃過一絲難以察覺的憂慮之色。
他對於自己的狀態是最清楚的,雖然戰勝了邱福,但這場勝利更多是邱福自己浪輸的。
想要玩中心開花,裡應外合那一套,徹底吃掉龍武軍,所以才會孤身犯險。
若是邱福不犯錯,趙天麟是沒有機會贏的。
在戰鬥中,趙天麟也察覺到自己的狀態下滑,相比於二十年,無論是他的體力還是對於軍隊的掌控都有所不如了。
之前的七萬大軍還好,二十五大軍,趙天麟從軍多年,卻從沒有統領過這麼的兵馬。
然聖命不可為,趙天麟內心也是想打這一仗的。
他今年虛歲已經八十,打不了幾年的仗了。他也想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指揮一場留名千古的戰役。
巨鹿之戰,垓下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虎牢關之戰……這些戰役無不是名傳千古,即便其主將身死魂滅,但其過往依舊被千古傳頌。
多方結合之下,趙天麟接下了這道詔書。
負責傳旨的內監隨即對著起身的趙道,“趙帥,陛下密詔。”
趙天麟正欲再次下跪接旨,便被這內監給扶住。“趙帥,天子口諭,趙帥不必跪迎密詔。”
“臣趙天麟,接旨!”
“陛下口諭,趙卿之大勝,使得神都之內,人心浮動,朕心不安,望趙卿謹慎用兵,慎之,切切!”
十三在議事之時,感受到了群臣的急切之感。
他們似乎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平定趙王之亂,甚至連一貫沉穩的王華也是帶著急切之意。
….
因為內閣中樞看到了幾乎,能夠推行他們的國政的機會。
此前的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遭到了北地世家望族的抵觸,使得國政難以為繼。
這讓改革走得順風順水的內閣心有挫敗之感。
這個以永安一三係也精神內核的內閣中樞是期望改革的,但是地方的阻力讓他們的改革沒法繼續進行。
若是能夠快速平定趙王的叛亂,那朝廷就可以借著大勝之威,靖清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