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章 禍起東海(1 / 2)

雙方主帥都是久經沙場,根本不會犯下低級錯誤。

如此一來,雙方博弈便更加驚險,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對方找到破綻。

趙王固然是在此設局,但設局之人也未必一定就是獵人,也有可能是獵物。

在確認地形無誤之後,趙天麟等人便回到了中軍大帳之中。

雖然現在確認了這段河水的深淺確實可以供人蹚水過河之後,又有了新的問題擺在了平靖軍眾人的麵前。

水溫!

燕趙之地,入冬之後的水溫,寒徹骨髓,不是尋常人可以承受的。

先前趙天麟已經嘗試一番,即便是有陽剛真元護體,也感到這河水冰冷。

燕趙之地的隆冬臘月,河麵會被徹底冰封,即使是現在的清晨,河麵之上也會結一層薄薄的冰麵。

這兒的河水,若是讓士卒蹚水過河,極低的水溫,會讓近半的將士在短時間失去戰鬥能力,若是沒有辦法及時取暖恢復體溫,甚至會出現大麵積凍傷凍死的情況。

“將軍能不能讓精銳的分隊先行以舟筏渡河,然後在對麵提前點燃篝火,咱們的將士一到了河對岸便立刻烤火,如此便可保證將士不會出現大規模凍傷的情況。”鐘亞期覺得自己很機智。

提前做好準備,方能百戰不殆。

趙武和趙天麟隻是笑笑,還是太年輕了!

現在尚未確定,是白天渡河還是夜間渡河,若是選擇夜間渡河,那怎麼可能點燃篝火取暖?!這不明擺著告訴趙王叛軍,我來偷襲了!!!

就算是白天烤火也不行!

混身濕透的人,即便是借助篝火,想要烤乾衣物,也需要一段時間。

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在河岸邊集結,立刻會被趙王軍的斥候發覺,那時候,平靖軍的將士都圍在一起烤火,敵軍的騎兵突然殺到,該如何抵抗趙王軍精騎的鐵蹄?!

這個辦法看似周全,實則在戰場上根本行不通。

趙武思慮一番之後,開口道,“此地水深較淺,是不是可以讓弟兄們在此地搭建一座木橋,乃至數座浮橋,這樣弟兄們就不必蹚水而過。”

搭橋最大的難題就在打樁,現在這水深不過到人的大腿,要想打樁不過輕而易舉。

趙天麟聞言還是眉頭緊鎖,趙武這個辦法,相比於之前鐘亞期所說的烤火,已然靠譜多了。

但對於趙天麟來說,這個辦法還是不夠高效、便捷。

就算還是搭橋,平靖軍的兵馬也隻能在橋上像擠藥膏一樣擠過去,雖然比用舟筏要快上不少,但還是不夠。

而且搭木橋雖然很快,但一座乃至數座能夠容納上萬人乃至十萬人的橋,也是需要時間的。很有可能被趙王軍巡邏的斥候騎兵提前偵知。

這個辦法可以作為最後沒有辦法的備選,但還需另想他法。

……

——

東海,為大周東部最大的海域,東瀛、琉球、爪哇諸國皆在東海之上。….

在前唐時期,這些小國都是前唐的臣屬,向前唐俯首稱臣。

為了學習前唐的技術,東瀛曾經向前唐派出遣唐使,以此學習前唐的文化技術。

前唐建立之後,在太宗、高宗兩大雄主手中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帝國,同時期的東西突厥、高句麗、吐穀渾、鐵勒、西域三十六國都被前唐之威壓得瑟瑟發抖,唯一能夠喘息的,隻有依靠地利之勢的吐蕃。

前唐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發達,聲威遠揚,對東瀛以及東海各國都有巨大吸引力。

東瀛通過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對神州更加仰慕向往,出現學習模仿神州文化的熱潮。

從東瀛的舒明天皇第一次派出了遣唐使的二百六十年間,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

東瀛所謂的“大和文化”其實不過是從前唐文化之中學得了皮毛而已。

東瀛最後一次指派遣唐使之時,前唐剛剛勉強平定了黃青帝之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朋黨之爭,國勢江河日下,文風逐漸衰頹。

東瀛倭族,宵小奸邪之輩,畏威而不畏德。

前唐的衰弱,讓東瀛的狼子開始滋生野心,對於神州少了一分敬畏,多了三寸貪婪。

此後曾經多次想要入侵中原,皆被擊退。

但他們骨子的貪婪讓東瀛時刻想要圖謀神州大地。

而最近,這個機會似乎又來了。

他們從神州之地得到了情報,神州最大的藩王,趙王朱楷起兵靖難。

大周朝廷的注意力已經被趙王所吸引,此刻正是他們突襲東海的大好時機。

此前的東瀛已經暗中派出多支精銳的浪人武士,假扮海盜,在東海之濱燒殺搶掠。

初時,普通的城防軍和團練完全不是這些人的對手,沿海之地雖然有精銳神武軍士卒防守,但他們駐紮之地皆是要地,不可輕離,就在六軍都督府要調精兵、水師鎮壓之時,楊清源向兵部和六軍都督府保舉了一個人。

原三水關巡檢,後因戰功升遷為遊擊將軍的戚元敬。

當時的楊清源雖然已離京城,但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

剛剛登基的麟德天子加封楊清源為太子太師,輔國大將軍。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並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多為虛銜無實職。

而輔國大將軍也是武散官,雖然是從一品,但是並不掌軍權。

不過此處就可以看出當時楊清源的影響力。

新任檢校龍武軍大都督曹雪陽是他的紅顏知己;新任內閣首輔錢牧謙是他的座師;下一任內閣接班人王華是他誌同道合的生死之交。

他保舉的人,自然受到了兵部和六軍都督府的重視。

戚元敬這個沒什麼大背景的剛剛勉強邁入中層將官門檻的遊擊將軍被任命為平倭將軍,由他編練新軍鎮壓沿海倭寇。….

但有的時候,就不得不服楊清源的眼光,內閣兵部、六軍都督府對於楊清源這種胡亂保舉無名小輩的行為是頗有微辭的。

你楊清源固然用兵如神,在軍中德高望重,但也不能隨便指派一個自己的親信去平倭吧!

隻要戚元敬平倭失敗,他們就可以憑借此為突破口,來削弱和化解楊清源的威望和光環。

然後,他們就沒有然後了。

戚元敬與薊西統兵千總陳伯俸一起來到義烏縣城,拿著批文找到縣令趙大河,募得三千人,又迫於人心難得,違令增選一千,令趙大河為監軍。 隨後戚元敬帶著招募到的四千新兵前往山陰進行嚴格的訓練。他首先用保家衛國的思想教育士兵,牢記是為解除百姓禍患而戰的。同時嚴明軍紀、嚴格賞罰。隨後教授武藝、編練陣法。

因為是臨時整編的兵馬,暫時沒有給番號,於是用戚家軍命名

大半年後,戚元敬的這支兵馬引來了他們的首戰——海寧前哨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