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撫遠大將軍(1 / 2)

其實,劉儉想設立這樣一個獨立於朝廷之外,屬於自己的政治體係,也是因為他目前的勢力發展,促使他必須走這一步。

在歷史上的東漢王朝,曹操稱魏王,劉備稱漢中王,孫權稱至尊,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他們已經在勢力上成為了一個新的中樞政權。

但是礙於名義的原因,他們不能組建朝廷,但也不能夠再行使原來漢朝給予他們在地方上的官位政策。

所以,曹操即使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多年,他也必須要稱王稱公,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朝廷體係。

稱王的曹操擁有自己的尚書臺,擁有自己的百官爵位,可以組建他自己的治國班底,獨立於漢室朝廷之外。

而當曹丕篡漢之後,這套已經被運用了多年的魏王朝廷班底體係,就直接代替了漢朝的中樞朝廷,中間的過渡期非常之短,而且也沒有引起大規模的朝堂異動。

甚至比漢朝皇帝一代接一代傳位的異動還要小的多。

曹操的魏國尚且如此,劉備的季漢那就更不用說了,他必須要成立自己的政治體係,這樣在人事任免權和大義的上才不會被掌握了漢室朝廷的曹操卡脖子。

但是與曹操的魏王朝廷相比,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又拿出了什麼所謂的衣帶詔,但是他的政權影響力相對較窄,很多事情都是他自說自話的。

就大義名分而言,劉備當時並沒有占據主流。

後世人說,魏蜀三分天下,曹操占天時,孫權占地利,劉備占人和。

但事實上,應該是曹操占據天時地利人和,而劉備占據的隻有地利……人和嘛,劉備也有,但遠不及曹魏正統的人和來的多。

劉備尚且如此,至於孫權,那就更是三不沾了。

劉備好歹還有漢室宗親的名望,孫權有啥?

有個屎!

劉備敢直接稱漢中王,孫權敢嗎?他不敢。

孫權那個吳王還都是曹丕敕封的。

在被敕封為吳王之前,孫權礙於手底下的政治官署係統已經無法使用,沒法讓他的割據勢力完成內部構建,於是隻能另辟蹊巧,給自己整了個“至尊”的稱號,用來濫竽充數。

聽著“至尊”這兩個字,好像挺霸氣的,但在當時屬於狗屁不通,純是趕鴨子上架硬給自己封的。

至尊這兩個字在古代,都是用以給皇帝的專指形容。

《荀子正論》中言,天子者埶位至尊。

可見孫權這人是有多不要臉!

而劉儉現在所做的事情,一則是為了鞏固自身勢力,二則也是為了超脫於漢室朝廷之外,不受漢室朝廷的桎梏。

回頭有一天,他若是真能進京,他就不必像是董卓一樣,一邊進京之後受到朝廷公卿大臣們的攻擊,一邊還要利用這些人來運轉這個國家。

越早作籌謀,就越可以在最後關鍵的時刻,用於無縫取代。

而且相比於歷史上的曹操、劉備和孫權,劉儉覺得自己在這個時候任撫遠大將軍來建立一個幕府機構,比他們三個人都要來的名正言順。

這首先第一點,現在的劉儉是絕對不能稱王的,至少現在還不行。

在這個年頭,除了那些有家族繼承權的諸侯王外,劉儉若是直接稱王,那就基本跟篡逆無異,既然不能稱王,那就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來建立幕府機構。

而總攬對外族的事務,稱撫遠大將軍,對劉儉來說就是一個最好的理由。

這個理由,你就是拿到天下任何地方說事,也沒有人能說出一個不字兒來。

因為他實打實的就是漢朝政府現在確實需要麵臨和解決的問題,而劉儉正在解決這個問題。

其二,就是在這個時間段上被朝廷授予撫遠大將軍,並建立幕府體係,對劉儉而言是非常合適的時機。

相比於歷史上曹操稱魏王、劉備稱漢中王,孫權稱至尊的那幾個時間段來看,現在的朝廷還是非常頗有威望的,不像是歷史上的劉協時期,屬於純傀儡政權。

天子劉辯和何太後在董卓的輔佐下,依然對地方有指揮權,現在的朝廷算是穩固的。

曹操成為王的時候,天下人皆知,劉協屬於曹操的傀儡。

所以天下世人,隻要是反對曹操政治勢力的,都可以口誅筆伐借此來攻擊曹操。

但劉儉在這個時間段上,可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

甚至可以說,他在某些事情上還有求於朝廷的。

在這個時間段,被朝廷授予建立幕府的權柄,是最為名正言順,也是看著最為守規矩,同時也是讓天下人說不出他任何毛病的時候。

所以,劉儉今天跟董卓繞來繞去,其根本的目地就是在這裡。

給商貿協會要官是噱頭,要並州是障眼法,這個撫遠大將軍,才是他這一次跟董卓談判的根本目地。

而很顯然,董卓並沒有劉儉想的那麼深遠。

也不怪董卓沒有想到那一層,這個幕府體係的建立,是作為一名穿越者,對後來歷史上所發生諸多事件的審評之後,所做的總結。

董卓不知曉未來,他所看到的隻是眼前的利益,當然就不會明白劉儉的用意。

於是,接下來,董卓和劉儉開始在細節上舉行具體的磋商。

最終,雙方達成了共識。